[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悬崖村的乡亲们都搬进城里了,村支书和这几户却留了下来

送交者: 天王老子不怕打[★★声望品衔10★★] 于 2021-08-10 7:11 已读 266 次  

天王老子不怕打的个人频道

+关注

出昭觉县城向东,在高山深谷间驾车穿行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支尔莫乡的阿土列尔村。这个村庄,就是曾经让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牵挂的“悬崖村”。山上山下近1000米的海拔落差,从祖辈开始就靠着一条藤梯出行,孩子们几年前攀爬藤梯上下学的镜头深深地震撼着人们。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着大凉山区,悬崖村迎来了巨变。破旧的藤梯换成了坚固的钢梯,去年,全村人又整体搬迁至县城的安置点,住进了设施齐全的楼房,实现了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跨越。

悬崖村的钢梯

钢梯

百姓走了,游客却来了。如今的悬崖村,已经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游客们爬爬钢梯,在山顶看看风景,吃顿农家饭……干了二十多年支部书记的莫色吉日和另外几户村民,选择留了下来,他们要接着把乡村旅游搞好,把祖辈生活的家乡建设得更美。

莫色吉日向记者介绍悬崖村旅游发展

背“媳妇”上山 17岁第一次见汽车


为了躲避匪患和战乱,悬崖村人的祖辈选择来到悬崖上居住。从最初的几户,到后来的六七十户,到目前已经传了四代人。虽然上下很困难,但山上毕竟还有着坡度不大的几百亩可耕土地,足以养活全村人。


近千米海拔落差,通往崖顶的山路大部分陡峭险峻,还有好几处达90度角的直立岩壁……从山脚往上,就不再具备修建公路的条件了。百余年来,人们全靠着一条藤梯上下。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悬崖上的六七十户人家被整体划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55岁的莫色吉日,1966年出生在悬崖之上。小时候,一家人种着几亩地的洋芋、荞麦和四季豆,喂着牛羊猪鸡,而山上没有的盐和玉米等物资,就需要爬藤梯去山下买。他儿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从藤梯下到山下,到河里捉石斑鱼,再背着“战果”回家炖鱼吃。“一次能捉五六十条呢。”莫色吉日笑着回忆道。


外边的姑娘要嫁到悬崖村,按照彝族习俗,需要让新郎一方的青年男子背上山。为了顺利接亲,最多要安排11个男子,才能把远道来的新娘接力背回悬崖村。莫色吉日年轻时体格好,曾经有五六次帮家人和朋友背新娘的经历。


嫁过来的新媳妇,第一次走藤梯的时候也都是胆战心惊,但走过几次之后就慢慢消除了恐惧。“有远处嫁过来的媳妇,走个三四次就锻炼出来了,回娘家走亲戚,也能背个娃,背点酒。”莫色吉日表示。


莫色吉日至今忘不了第一次走出大山时的情景,那一年,他刚17岁。他先是步行五六个小时,来到美姑大桥,从这里花五毛钱坐上了去县里的班车,来到县里,吃了顿米饭和肉,买了条布包,又花了2毛钱在旅店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他按照来时的路线返回村里。


这次出门,莫色吉日实现了多个“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到县城,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见汽车……“当时就是到县里看看,耍耍嘛!”他说。


钢梯:悬崖天路背后的艰辛


悬崖村孩子们攀爬藤梯到村外上学的影像,给外界带来巨大的震撼。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看到凉山州“悬崖村”的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乡,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也很揪心。


总书记的关怀,让悬崖村群众的生活状态受到了广泛关注。2016年8月开始,凉山州和昭觉县筹资100万元,帮助悬崖村铺设钢梯,改善村民出行条件。


资金有了,但危险的施工条件又成了拦路虎。曾经有两家施工单位考察了悬崖村的情况后,打了退堂鼓,用时任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的话说就是“不敢修”“被吓跑了!”


困难没有难住大凉山的干部群众。看到没有施工队伍敢来,他们就动员村民自己动手。安装、钻孔等专业的工作,由三位工人师傅来做,而往悬崖上扛钢管等建材的重活儿,全部都由本村村民自己完成。


钢管非常重,短的一个人背几根,长的就两个人抬,村民经常要身负数十公斤钢管上山。钢梯装到哪里,建材就背到哪里。昭觉县一位干部表示,老百姓扛钢管的场面“可以说是气壮山河,很感人”。


一开始三位安装工人还可以睡在山脚下的工棚,等钢梯安装到高处,上下不便,工人晚上就住在崖上村民家里。经过近一年艰苦卓绝的施工,垂直落差达800多米、2556级钢梯铺设完成,取代了之前的12段218节老旧的藤梯。


在莫色吉日的记忆中,修建钢梯算是悬崖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了。他全程参与了钢梯的建设,从山脚下第一根钢管开始,一直到最顶端,全程没有出现一起安全事故。“钢梯都是村民一根根钢管、一颗颗螺丝运上去的。”他说。


从空中视角看,蓝色的钢梯,像一条长龙贴着山脊岩石向上延伸。角度时而舒缓,时而陡峭,有的部位几乎完全垂直于水平面。后来,不少前来体验的游客,因为钢梯太过陡峭,加上自身恐高,有的吓得惊声尖叫,有的干脆中途放弃。


继续奋斗 把祖辈生活的土地开发好


钢梯之后,2020年5月13日,悬崖村又一次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天,村民搬进了位于县城的安置房。

悬崖村安置点小区

记者在悬崖村安置点之一的南坪社区看到,小区内楼房崭新,鸟语花香,设施齐全,老人妇女一边聊天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孩子们在一旁打球嬉戏,一派和谐景象。


在安置点,一套总价值27万元的楼房,贫困户只需交1万元就可以拥有。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彻底告别了攀爬藤条和钢梯的生活。


从巍巍悬崖,搬进崭新的小楼,悬崖村大部分村民可以更安全地出行、更便捷地就医和就业,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飞跃。不过,包括村支书莫色吉日在内的几户村民留了下来,他们告诉记者,选择留下,并不是自甘于落后的生活方式,而是想用好祖辈留下来的土地和资源,把悬崖村开发好。


目前,悬崖村正逐步显露出网红村的特质。一个深居大凉山区、以前出行安全都得不到保证的农业村庄,正逐步向以旅游观光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


2556级钢梯,本是为村民上下山而架设,如今却成了来悬崖村的游客攀爬挑战的“项目”之一。“年轻人来了,都会爬爬钢梯,到山顶上拍拍照,看看风景,感觉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莫色吉日告诉记者。


悬崖村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和网络主播,平均每天多达五六百人。在悬崖村山脚下,如今已经开起了五六家小卖部和餐馆,山上也开起了超市和宾馆,在半山腰上,还有老大娘卖水,为爬钢梯的驴友“充电”。


网红经济的加持,让悬崖村有了更多的创收和工作机会,一些搬到县城的年轻男子,又回到村里,参与村庄管理,从事旅游开发。28岁的莫色石部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县城里,他留在悬崖村,帮着做好环境卫生和其他工作。

橄榄树苗

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也在悬崖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山脚下的橄榄树苗长势正旺,不久就将被种到山上,在山上种植橄榄树,村民每亩地的土地流转收入每年就有600元。


善于开动脑筋的莫色吉日,和西昌一位大学生合作的悬崖养蜂已经起步。目前蜂箱已经运到山里,一切顺利的话,几个月后,就可以割首批蜂蜜了。“我们这山上花花太多了,好多,啥子花都有,酿出的蜂蜜好得很。”他说。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带领村民一起拼一起干,早日致富奔小康。”说起未来的打算,莫色吉日语气坚定地表示。

喜欢天王老子不怕打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