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逻辑后缀学(38)智商和情商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3-08 9:27 已读 9228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二,意会的意境与理会的语境。

人的思维始终是功利性思维。因此我们一定要问:

处在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阶段前未开始正式确认的逻辑叫停的前状态。

这有什么意义?

或者说,这种思维有什么“好处”?

凡是这样问的,皆是企图以“自定义是”判断模式去判断“非”判断。凡是“自定义是”判断,皆可称为“识”——生命皆自定义(生命这种意识体的“识”,道家谓之“识神”)。

在“自定义是”判断的论域,“我是”这个句式确实毫无意义(没有用)。专业的说法是“句子不成立”:“除非”——“我是”后面加上“什么”。加上了“什么”之后的“我是”,不但有了意义,甚至还具有了高大上的“信仰”内涵(例如康德尽管批判最终却依然肯定的“理性”)。

“我是”如果有意义,甚至带有信仰的内涵,就叫做“识”。

识是什么?识是辨别,辨别一定要有具体意义的“值”。“自定义是”判断的思维模式,一定要为“非”判断范畴的“我是”加上某个“什么”的“真值”,这个真值的辨别就是自定义意义的“识”。

存在的所有形式都是识的外化表现。

笔者认为:自定义意义的识,会造成思维上的“失调”,因为识的人为性就如同人工提取的抗生素,其“有选择的”抑制或灭杀作用,最终导致人体天然机能的失调。故“识”与抗生素一样——“不可滥用”(注:不是“不可用”)。

在“非”判断的论域,则根本没有“意义”这个内涵。没有“意义”的判断,称为“知”:我仅仅知道“我是”,这就够了。没有什么好继续讨论的(有知无识)。

在“非”判断的论域里,思维自身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内涵。但“知道”意义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只是却“知而非识”。

知道,仅此而已。

“自定义是”判断的判断,叫做“识”,也叫做“理会”,理会的论域是交集属性的状态,状态通过“语境描述”被认识,理会(识)的能力,叫“智商”;

“非”判断的判断。叫做“知”,也叫做“意会”,意会的论域是并集属性的关系,关系通过“意境领悟”被认知,意会(知)的能力,叫“情商”。

没有意义的“知”,就仅仅是“知”而已。

就如同矿脉里的金子,多少个千万年就“我知道我躺在这里”,但从来不会去想我“躺在这里”有什么意义,更不会想自己是否“虚度了光阴”。我知道矿脉里有金子(金子是金子,金子躺在这里)这个事实对我本来也没有意义,但如果金子意味着对我“有用途”,就有了“自定义”(金子有价值)意义。

但《逻辑后缀学》上卷已经指出:自定义意义,等价于虚。

历史上,诸多西方学者都企图以“自定义是”判断去判断“非”判断,我们冠其名曰“形而上学”,但最终都铩羽而归:或者,是依然“毫无意义”,例如不可知(识)论;或者,是张冠李戴,所判断的并非“非”判断的目标而依然是形而下的“自定义是”判断的目标,例如笛卡尔的“不能怀疑的‘怀疑’”。 

可以认为,整个的西方哲学史,皆是脱离不了对“是”语境的思考:或者肯定“是”;或者就怀疑“是”;或者就否定“是”(但否定某一个“是”之后还是不得不肯定另一个“是”)。

同样地,写此书的笔者及此书的阅读者“毕竟都还是人”,结果也会出现以下的情形:无论如何描述“非”判断,都不是真正从“非”判断的“形而上”的“意境”中去“告诉”我们什么是“非”判断,而始终是在“是”判断(严格而言是在“自定义是”判断)的“语境”里的讨论。

弗雷格的语境原则:必须在一个命题的语境中去询问一个词语的意义,而不要孤立地去询问它的意义。

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认识到的:任何词语语境的意义都已经被“霸占”、被“污染”。

“凡可说的,皆无意义。凡有意义的,皆不得不以荒唐的语言传递其意义”——英国籍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笔者则认为:凡“是”判断,其语境皆已被“污染”——故禅宗试图“不立文字”地“诠释”其理念——然而,笔者“没有本事”像禅宗那样不立文字地“写作”,故而在整部《逻辑后缀学》里,笔者还是相当无奈地,“明知故犯”地,不断地采用(借代)读者熟悉的各种“被污染”的“自定义概念”,并且还“变本加厉”地创造了大量新的“自定义概念”之后,才能把讨论继续下去。

也就形成这么一种尴尬局面——继《逻辑后缀学》上卷“批判”了“意义”之后,读者会在《逻辑后缀学》下卷里发现:笔者不断在“自打嘴巴”地大谈特谈“意义”。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正是因为:“是”判断的真类属性中的“自他分别”——因“自他分别”,意境与语境不具备同一性。

笔者认为:上下卷两个意义 “不等价”。

语境不是意境。

语境是他者之境;意境是自觉之境(比较一下学术上的一种说法:语境是概念思维;意境是象思维)。

他者之境必须通过具有逻辑推定意义的“描述”才能让人“明白”,逻辑推定下的明白叫做“理会”,善于理会的人叫做“智商高”(也叫做“一根筋”);自觉之境不需逻辑推定,因此不必描述,甚至是不可描述也能够“洞明”,不需逻辑推定的洞明叫做“意会”,日常我们在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中常常用到的“留白”,就是为了让人去意会。善于洞明的人叫做“情商高”。

例如我说“我与某人关系很好”,这句话本就带着无需解释,心中有数的意境。如果非要具体描述如何好或为什么好,就是一根筋的语境。

语境一定要有一个取自定义的真值;意境觉悟到一切值出自于我的自定义(“射”的行为与目标捆绑),但实际上任何值(射的目标)“根本上与我无关”。

语言文字可以非常详尽甚至精确地描述出某种语境,现代的数理知识更能够“科学地专业地”表达某种语境。这就让我们产生错觉,认为语境就是意境。因此我们认为凡是有意义的,就一定是可以“说得出口”的,因此我们发明了逻辑,因此我们鼓励“言论自由”,热衷于可以妙语连珠天花乱坠夸夸其谈的畅所欲言(笔者认识不少人,聊起某个论点时滔滔不绝,但其具体工作却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然后就抱怨“工作压力太大”;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发展到今天,其“畅所欲言”亦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笔者认为:真正的“形而上”的“非”判断意境绝非语言笔墨所能表达,“此中藏真意,欲解却无言”。那种不能表达的情形,只能勉强称为“超验”。“超验”的“非”判断,是“大音希声,大明若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地“说不出口”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又或曰“得意忘言(庄子语)”的意境,而不是诸如康德等西方学者那种,用严谨逻辑且刻意地不失优美的语境描述的分门别类(实际上,虽然说西方哲学皆是试图通过严谨的语境语去阐述事物,但去到“描述不了”的某个层次,其实也是需要“意境”才能意会。例如,代表最高理性的上帝、存有的本质等。只是,西方哲学的意境,还是必须以一个“标的物”作为讨论对象,再搜肠刮肚地找词汇去具体化那难以描述的意境。对于中国式的“没有标的物”的“非常道”,西方人是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

遗憾的是,正因为“说不出口”,那些诸如禅宗传承自佛祖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棒喝”之类的“超验”的觉悟(是觉悟而不是学问),就 “玄之又玄”,只有“上根”之人才有机会获得。但如此一来,中国式的哲学观,就被视为“签语饼里的神秘格言”(源自于已故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Antonin Scalia),难以在这个世界广泛传播。以“意会”为文化承传风格的中国,在西方世界里就被认为是一个“不透明”的国度。

这意味着,为了传播、表达不能表达的所谓“超验”意境乃至“实际应用”,本文依然不得不“入乡随俗”、“自欺欺人”(佛学称之为“方便法门”)地通过“语境”谈到“非”判断的意义,甚至是“现实意义”。只是,为了表示这些意义的“与众不同”的意境,唯有以括号或引号区别之。这正是笔者在整部《逻辑后缀学》里,有大量括号及引号的深意:这篇文章里绝大部分括号及引号中的内容,是既含有“语境”也含有“意境”的“一语双关”。

(上述内容可参考心理学领域里一种颇有意思的研究结论——当代美国作家罗纳德·D·戴维斯(Ronald D·Davis)在他的《阅读障碍的礼物》(The Gift of Dyslexia)一书里总结到,虽然不是说每一位阅读障碍患者都具有相当才能,但他们似乎都可以归纳出共同的八种能力:利用大脑的能力来改变和创造知觉;对环境的高度觉察能力;高于常人的好奇心;主要通过图像思考而不是文字;高度的直觉和洞察力;多维思考和多重感知力;擅长将思考体验可视化;具有生动的想象力。)

本文笔者认为:“意会”能带来很强的理解能力;而阅读障碍的产生则仅仅是因为不能“理会”。弄通“意会”与“理会”之间的奥妙而善于运用,“正常人”就能够“既可意会也可言传”,不但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具有上述八种能力。

综上所述,所谓的理解能力就有两方面的划分:理会的理解能力及意会的理解能力:

通过理会,能够明白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但往往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明白,或者是明白自己需要的明白,也就是有“逻辑立场”的明白:例如西方国家从历史上到现在都在“理会”中国——理会,一定产生证实性偏见。

有逻辑立场的理会,当然也有对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则是“只有立场,没有是非”,也叫做:是非以立场为准绳。

以立场为准绳的是非,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缺失信任感,总觉得对方是一种威胁。逻辑立场,是人类天性中根深蒂固的自定义立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能跳出逻辑立场相处,这其实是人类的悲哀。

通过意会,能够“洞明”别人的心中所想——真正意会下的“洞明”意味着真正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即意味着别人的想法会变成“真的”是自己的想法(注:笔者对于“换位思考”的理解,必须是“连位带心”地“换”过去。而一般人的理解“如果我处在某某的位置上我会如何如何”的换位思考,则只是“身子的位置”换了过去,“心”却还是自己的“心”,也就是还是自己的逻辑立场,自己的想法)。

笔者在网络上看到过这么一种说法:中国人在许多领域里“抄袭抄到世界第一”。笔者不讨论这个“抄袭”的“对错”,而只想指出:能够有抄袭到世界第一的“本事”,正因为中国人的“理会”是建立在善于“意会”之上的——“直白”地说就是:中国人普遍的情商高。

笔者更进一步认为:任何知识的发现、掌握、运用,原理上同样是建立在意会之上的理会。

因此,《逻辑后缀学》对“是”判断的“批判”,并非为了否定“是”判断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而是希望“批判”之后,通过“意会”,从而令“是”判断、令“理会”、令西方哲学“发扬光大”,最终能够一窥真实世界的“真相”。

从“实用性”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理科)上,或可侧重于“理会”,因为科学技术本身“天然地”没有逻辑立场,其“理会”自有着厚实的“意会基础”。但哲学、人文社会性学科(文科)的思考,则应该侧重于意会。“文科”属性的思考如果侧重于理会,往往就陷入偏执甚至反智,也叫做低情商。

为此,在《逻辑后缀学》下卷里,笔者尝试讨论一个全新的哲学切入点,一个能给予中华思维全新诠释的切入点来研讨一个真实的世界:以“识”求“知”(因非而是)与因“知”而“识”(因是而是)不同的哲学意义——在语境里看到的世界与在意境里“悟”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但首先,如何“观”本身就是“大学问”。

要认识两者的不同,首先要求读者在作出每一个“是”判断时,思维中都加上一个“引号”——由思维所生成的语言文字,其实具有两个层面:分别是意境语和语境语——如此认知,可令思维在语境与意境里“转境自如”——既有理会(智商)的明白;亦有意会(情商)的洞明。故此,读者在阅读本文时,对作者文中论述的种种“传统”的自定义概念,及作者自创的种种新的自定义概念的“态度”是——借用中国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理念来理解就是:把各种口诀、招式默记练习娴熟,然后全部彻底“忘掉”,才能够成为“高手”——“方便法门”只为“方便”使用,但如果觉得太方便太容易而一直“方便”,就会如同本来是无神论的佛学被贪图方便之人方便成满天神佛的佛教。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我这儿还好〜:) (无内容) - 兔子兔子老虎 (0 bytes) 03/08/22
照顾一下我们小星星的心情吧〜 ?〜 (无内容) - 兔子兔子老虎 (0 bytes) 03/08/22
可可。。〜?〜 (无内容) - 兔子兔子老虎 (0 bytes) 03/08/22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开启一瓶香槟酒! - 哲哲乾坤 (128 bytes) 03/08/22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赠送一只金笔! - 哲哲乾坤 (128 bytes) 03/08/22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端来一杯咖啡! - 哲哲乾坤 (88 bytes) 03/08/22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献上一支玫瑰花! - 哲哲乾坤 (88 bytes) 03/08/22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送上一包开心果! - 哲哲乾坤 (87 bytes) 03/08/22
呵呵 (无内容) - 风婷云起 (0 bytes) 03/28/22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