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叶原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我的族人与葬礼

送交者: Maadi[♂☆★声望品衔8★☆♂] 于 2024-07-01 0:18 已读 3115 次 4赞  

Maadi的个人频道

+关注
	逝者是我爷爷最小堂弟的妻子,因为不习惯和在市区工作的儿子老奶奶独自住在我和呼她,老如女也就于十复开头小爷苦惨遭车祸天世后,一记午)村里的独门独院;儿子因为两天电话联系不到她,请邻居帮忙看下,邻居敲门不开,架梯子爬墙,发现老奶奶倒在院子里,死去快两天了,身体腐败生蛆,惨象不忍描述

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华北小村庄,族人们住的很近,日常劳作和过年过节过往密切,关系很是亲近。当我在睡梦中接到堂姐的电话,听到老奶奶暴病生亡的消息,我不敢相信,一再确认,这离着小爷爷惨遭车祸也就不到一年啊,太悲伤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期末考试的两个孩子托付给孩子同学妈妈,当天往返也要参加葬礼,一直送到家族坟地下葬,回到老奶奶的房子,拜托老婶好好照顾小老伯,才匆忙驱车回京。

这也是自从十年前父亲的葬礼之后,我第一次回到村里参加葬礼,在城市人看来“迷信冗长”的葬礼流程一点没有改变,只是我的族人们都已苍老,他们仍然各司其职,认真的执行着几十年以来的分工,给逝者最后的体面,给亲人们已安慰。回到北京两天了,我的情绪依然不能平静,唯有文字的记录或许能表达我的缅怀与悲伤,并向我那在贫瘠土地上饱经苦难,辛勤耕作的的族人们致敬。
我村的葬礼一般持续三天,逝者咽气算一天,当天给逝者净身床上“装老”衣服,如果气温允许或者用冷棺,放在门板上,放在堂屋供族人亲友吊唁。
第二天择时辰成殓,抬出家门放进棺材,抬到搭好的灵棚,供族人亲友吊:
第三天出殡,孝子双手捧着灵牌,扛着白,亲友成队在村里游街,我们村“送路”

只要不是突然去世的族人,在家人已经绝望,预见到无法留住亲人的时候,就在族人的帮助下开始准备葬礼;主要是商量应该通知那些亲友,葬礼的规模,准葬礼所需白孝布等。一旦病人咽气,我们哪里叫“倒头”,族人们会迅速到场,帮助悲伤不已的家属一起给死者擦洗身体,理发,穿装验衣服。族人们帮助把镜子用门帘遮盖上,把堂屋的家具搬空,开始卸下院子里的一扇大门,两头各搭一条板凳上,搭“床板”。为了死者躺的更舒适安详,还会在门板两边打上两个用高梁杆扎的“把子”扩充宽度。进者躺着床板上,通体上面盖着一张杏黄色蒙脸被,只有至亲没有见过面的亲人才会在匆匆赶来后,掀开蒙脸被看下死者的遗容。"床板“前方有一个小供桌,上面有香烛务奠供品祭奠,供桌前面有一火盆用来烧纸,孝子孝女分别跪在”床板“两旁。在里屋的炕上有婶子大娘开始扯孝,账房组建完成,账房先生开始写报丧贴。这一切都是在两三个小时完成,及其有序,孝子孝女基木不用换心,只管哭丧,还有婶子大伯在旁边主持礼仪,并不断地安慰孝子孝女和品唁的亲友,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我十年前父亲在寒冷的冬夜“倒头”,邻居姚家大爷一直抱着父亲的双腿,怕因为抽筋而躺不直,让我一辈子忘不了这一切背后是上百年形成的家族的互助系统,有年长、或非分高的,办事能力强的人充当”总理",天津市里人叫”大了(liao)" 有账房先生,我的父亲就做了一辈子账房先生。在我小的时候,通信不发达,没有提供专业外包的烹饪班子。族人分工分成细致,每个人有固定的角色,蒸馒头的,炒菜的,骑车给亲威送报丧贴的,烧水煮芬的,端菜送馒头的,细致到给棺材刷油,挖坟坑,糊纸人纸轿,制作花圈的都有固定人员承担。后来分田到户,族人开始外出务工,有段时间规定每家至少有一个人去帮忙料理白事,所谓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记得我们的族人们很自豪提起,因为家族有三百多人,基本不用外姓人帮忙,

第二天成殓的时候,族人用齐心协力用褥子把死者抬到外面的棺材旁,这时候上面还有人扯着一张褥子,见天”不让死者见天。棺材里面早已挂好了“材里子”-死者的女)侄女买的绸布,人们小心的把死者放入棺材,把衣服整理整齐,让死者舒坦有尊严的上路。为了防止死者在棺材里晃动,还会用烧纸包,上草木灰,做成很多纸包塞在死者两旁固定。一起充满了对死者额尊重。成殓的一道重要程序就是钉棺材钉,铁打的棺材钉长达十几厘米,头上系着红布,通常是族人扶着死者儿媳妇的手拿着斧头象征性的砸几下钉子。

我小时候还没有专业的提供灵棚服务的,通常是族人们用木棍子和芦苇席搭建灵棚,地上铺上麦草。现在的灵棚都是钢管支架,彩绘的布幔,比较宽敞,除了孝男孝女,侄子,侄媳妇,孙子,孙媳妇都能跪下。此时吹鼓手和“道爷”班开始进入葬礼的角色,这个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吹鼓手在灵棚现场,通常是一张方桌,几条板凳,两三个吃呐,梆子,小铜镲,小鼓各一人组成,一来吊唁的亲友,他们就开始奏乐,并且从灵棚,到“送路”和坟地下葬全程服务。“道爷”班有唱经的服务,人员可多达十几人,响器的足寸重大,有大鼓 各种大铜镕 有多个竹,管、笛、还有铜锣、他们待遇很好、一般在死者家里唱茶。提供唱经服务,陪同送路,不到坟地、第二天葬礼进入更正式的环节,开始办宴席待客,很多年前乡里就有了专业的烹饪班提供红白事的餐饮服务,他们迅速到场搭建炉灶,吃饭的棚子,开始提供流水线,效率非常高,菜品丰富,味道超过乡村小饭馆。

葬礼的第三天是死者下葬的日子,最为隆重。一般这天远方的亲友都会赶来,一起完成这一一天的严肃的各种仪式,祭奠死者,安慰亲人。灵棚的两侧会摆满花圈,和挽幛挽幛一般是黑布,或者白布,上面用大头针别着白纸条,上面用毛笔写“XX敬挽,XXX大人千古”。上午最重要的仪式是死者的女儿和侄女送经,女儿或侄女逐个从死者家里一路哭到灵棚,此时“道爷”班紧随其后,敲打陪着到灵堂,诵经为死者超度祈福。也有前两天因为路远等原因没有赶到的亲友来吊唁。大约中午11点许,孝子端着灵棚请死者回家供奉,此时有“道爷”班敲打陪伴,并在院子里,堂屋烧纸诵经,

中午的流水席也与此同时开始,许久不见的亲友互相招呼,关照用餐。在老奶奶的葬礼上,有个来自其他村的仪容不佳的男人,在到场收集人们喝完的矿泉水瓶子,也凑过来吃流水席,人们并不排斥,非常的宽容。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每次葬礼,都有邻村的叫“傻五”的人来溱热闹,他也不见外,忙前忙后的,也去灵学哭几声,也给个白孝帽带着。

午后先是女眷和女性亲属和本家的嫂子大娘“行家礼”,在灵棚做与死者最后的告别;在这个仪式后“送路”仪式开始,孝子先在亲友的陪同下先去家里把灵牌清到灵棚然后放炮烧纸,起灵。一个几十人的送葬对外开始在村里游街,前面是吹鼓手,接着是“道爷”班,后面打头的是孝子手捧灵牌扛着白幡,接着是孙子,侄子等人,在后面是女眷队伍,儿娘妇抱着“罐子”(我不明天这个用意),还有女儿,孙女,外孙女,最后面是棺罩,棺罩非常讲究,用木或钢架子搭建的一个可移动的房子,四面是红统布刺绣龙凤各种图案,尖顶子上有宝葫芦。我小时候的都是十几个乡亲们用杆子拾着一路到坟地,后来或许是人手紧缺还是太过辛苦,改为用拖拉机,开车拉棺罩了。

送路的第一个程序是去村里的“老爷庙”(土地庙)烧纸放炮,诵经,祈求保佑亲人安稳上路。我在老奶奶“送路”的队伍中想,这是让逝去的亲人在看一眼生活的村庄道路还是让父老乡亲看目送呢?记得小时候经济不发达,村里闲人多,看送路的人很多,而且一路跟随,现在人们都外出打工了,只有一些老人听到声音在家门看上一眼。

在村边通往坟地的路上有个重要的仪式,第一步送葬队伍对一个小矮供桌祭拜烧纸;第二 步是路场行礼,路场中心放一个高桌子,桌子后面有一张椅子,椅子背上搭着褥子,有时会把死者的黑白照片放在椅子上。孝女们跪在椅子后面,孝男们分跪在桌子前面两侧,桌子正前方铺一领芦苇席或者棉垫子,男性亲友和族人们开始跪拜,与死者做正式的告别,此刻逝者为大,即使在场的长辈也会鞠躬告别。第三步是焚烧路边纸糊的黄色小轿,纸人,纸马,让他们送送逝者一路西行。在此之后只有关系密切的亲属和族人会乘车去坟地,见证下葬的仪式。

家族的坟地在死者墓穴早已打好了坟坑,因为现在棺木都是极其厚重,需用吊车把棺材小心放入坟坑,由风水先生反复测量,校准方位,方能填土。孝子孝女跪拜在坟坑的上方开始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此刻的哭声更为悲切,因为从此以后他们能够与逝去的亲人联系的就是黄土一堆了。开始往坟坑填土的时候,孝子孝女返回家了;由族人们把白幡竖立在坟头,三天之后再来烧纸,圆坟。

老奶奶的葬礼上我见到了二十年多未见的未出“五褔”的姑姑们,看见我的族人们都已经老去,曾经年轻力壮的他们都老了瘦了,他们凭着多年的记忆对葬礼的仪式一丝不苟,依旧坚着自己的分工。年过七十岁的大娘搀扶着姑姑们送经,七十多岁的大伯在炎热的灵堂主持礼仪。在三十八度的天气下,送路的队伍中有人在前面拉着花炮,有人到处散发矿泉水。在下葬的最后一刻,有年力壮的族人去挂吊车的钩子,有膀大腰圆的年轻族人抡起油锤砸掉棺材下面的支架。虽然经历了过去三四十年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我们族人的仍然守护相助。

我和做“总理”的老叔聊天,他感慨说留在村里的人少了、老了,现在的白事也需要外姓人帮忙了。在去坟地的车上,已经60岁的老叔感慨,生活工作别较真,福祸自有天

数。老叔对我说这番话或许因为上午我吊唁完老奶奶,留着泪和老叔说我们村太贫瘠了,族人们承受了太多困难。
喜欢Maad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Maadi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