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逻辑后缀学(一)前言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4-06-03 13:49 已读 11069 次 2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逻辑后缀学

                       

                           ——逆行者之书                                                                                      


                                 前言


    《圣经》上说:亚当和夏娃因为吃了智慧树(知善恶树)上的果子而有了原罪,结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

笔者以为,这个故事,或许有不同的版本:智慧树是一种雌雄同体的树,结出的果子也有雌雄之分,但外表都一模一样。亚当夏娃吃的是雄果,雄果也叫“智果”。吃了智果的人就成了“智人”。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

雌果也叫“慧果”。假如亚当夏娃当初同时吃下“智果”与“慧果”,或者吃的是“慧果”,会发生什么?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益州牛吃草,

(导致)青州马腹胀。

                ——禅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以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地域,这片无人地域就是哲学。——罗素:《西方哲学史》


积微言细,自就鸿文。


理会,或者,意会这个世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侧重于理会。

以价值观为主导的人类社会正在以加速度进入比真实还真实的超真实世界。

笔者不识时务,不自量力,不可为而为,企图对此增加一点“摩擦力”。


《逻辑后缀学》创作背景:

2014年的某天,我在街市上遇到两位说粤语的大妈在争吵,当时旁边有位女士在劝架:有乜好争啊?咁多是是非非,边个讲得清啊?悭番啖气啦(省口气吧)!

忽然间,我有种醍醐灌顶的觉悟:对呀!是是非非,谁说得清?

且慢——为什么说不清?再且慢——既然说不清,为什么我们还是千方百计要说清楚?都说真理是越辩越明——真的吗?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古今中外几千年来人间林林总总的智慧成果,都可以在网上轻易获得(一种说法:每个人都能够把世界上全部的文化遗产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够成为某方面甚至是多方面侃侃而谈的专家。按道理来说,争执应该会越来越少。

而事实上,争执却是越来越多,人世间的“斗争”亦是越来越“尖锐复杂”。

为什么?

自此,我陷入了真正的沉思,逐渐对在网络上大放厥词越来越兴趣缺缺。

当时我觉得,我“运气够好”,发现了一个没什么人想到过的,更没多少人愿意去作进一步思考的,但非常需要开拓也有待开拓的领域。

对于这篇《逻辑后缀学》,我认为我从一开始“一下子”就抓到了主要的point,当时只觉得豁然开朗,心中已是有数,知道自己要写什么,纲举自然就目张嘛,感觉就是路子一对,一切也就水到渠成,所谓“一理通百理明”是也。

但要化为具体的、系统的、逻辑严密“自洽”的、全面的,还要让人“心服口服”的理论,难度还是相当大的。特别是:笔者并非什么才思敏捷,智力超群的“聪明”之辈。

但幸亏,笔者有着现代人大多缺乏的一种优点:耐性。

笔者把自己的人生角色定位为:“受训者”。

这部《逻辑后缀学》,就是笔者受训过程中“心路历程的忠实记录”——围绕着两个中文字:“是”、“非”,写成一部超过三十多万字的著作。

笔者亦因此而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非是。


有人说: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有人说:哲学是钻牛角尖的学问。总而言之就是:哲学是摆在神坛上,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是连“望”的资格都没有的东西。

人类传承至今的思想性学问,笔者将其分成围绕着事物的“存有”或“虚无”而产生的两大类认知。

对两大类认知各自的认可,产生不同的后续思想:

认可“存有”:西方哲学、宗教,无论什么流派,不过是对存有的不同解读。在认可存有的前提下,如何认识存有?就成了“科学”的话题。以“人是目的论”为出发点的西方思想中的“方法论”,就是进行不断的科学上的“分辨”。分辨的结果就是:西方思想成了一种“分化”的思想,也叫做“离散性(发散性)”思想。

认可“虚无”:以中华文化为主轴的东方思想,是对虚无的不同解读。虚无不是没有,但何谓虚无则是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解读,最终都会产生“和合”的效果。故东方思想具有“凝聚性”。

存有,还是虚无?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就在两种思想里相顾茫然。

《逻辑后缀学》则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为什么会有“存有”或“虚无”?

或者换一种较直观的说法:

笔者认为——古今中外的人类思维,其“范式”皆是在面对某种现象出现时的“应对式”思维,因此皆可叫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思维。所谓“对错”,所谓哲学家思想家的莫测高深,还是下里巴人的直白肤浅,都不过是应对时采取(选择)、执行了什么“策略”,这些策略是否“高明”而已。

问题是:即使是“成功地”挡住了兵,用土掩盖了水,后续的“兵”或“水”还是源源不绝地出现,无时无刻、无日无之。

也就是说:任何没有经过“范式转换”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人类行为,终究是徒劳的行为。

故“高僧大德”们,干脆就劝告世人:不要去挡什么兵,掩什么土啦,没用的啦,“躺平吧”!(注:这里的“躺平”意思是对世间事的“不争”)

而笔者的“兴趣”,不是思考如何去阻挡、掩盖不胜其烦的“兵”、“水”。笔者也没有能力去劝说世人不要做徒劳无功之事。

而是“逆流而上”地思考:

事因之因——为什么会源源不绝地有兵?有水?

找出事因之因,然后告诉世人,是这部《逻辑后缀学》上卷的“中心思想”。

至于知道了事因之因之后,是继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是干脆“躺平”,或者还有其他的方法?则是《逻辑后缀学》下卷的内容。

这部《逻辑后缀学》,以研判“逻辑思维”为主轴,以平常心一步步把哲学“拉下神坛”,同时以相对客观及通俗的文字表达,对其进行“解剖”,以还原其本来的面目。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但是,笔者认为,在进行哲学思考(观)之前,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思考(观)?

——《逻辑后缀学》,是关于思维的学问。

——或者说:是深度剖析东西方思维的学问。

——又或者说:是“搞清楚‘是’是什么”的学问——搞不清楚‘是’是什么,就想去搞清楚世界是什么,这叫做“本末倒置”。

《逻辑后缀学》使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以严谨严密的逻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地反逻辑,以西方理论“反西方理论”,甚至以科学“反科学”。但是,只要是全面深入地阅读过整部《逻辑后缀学》的读者就会发现:笔者的“反”,实为“有理有据”的“反证”,最终反而能够“发扬光大”西方理论及种种科学理念——也可以理解为:重新解读西方理论及科学。

因为是“以严谨严密的逻辑反逻辑”,大量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概念在本文中就有了不同的涵义,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够仔细的话,就很容易出现“误读”及“误解”(笔者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常常写着写着,就不知不觉陷进“范式”的思维或语意陷阱里)。为了不至于误读误解,接下来的整部《逻辑后缀学》,会因此而利用大量的括号及双引号,以突出对习以为常的词汇的不同解读。在本文下卷,括号及双引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笔者写的这部《逻辑后缀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不深奥,但也不浅薄;不晦涩,但也不过于直白,企图既“照顾”到有专业造诣的读者,也能“照顾”到大众读者,因此其中用以旁征博引而论述的,各种专业性的内容,皆是“点到即止”,以期达到:大众读者“不太明白也能理解及接受”,专业读者“想较真亦有据可查”的效果。

本文上卷的内容,通过指出:因逻辑学在结构及方法论上的不完备,造成认识论上诸多无解的死结。继而以此对人类所认为的文明进行“无情”的批判(注:批判,但并非否定)。

下卷则通过思维上的“范式转换”,尝试创造性、建设性、超前性的,但又是“逆潮流”的探讨。

因此在上下卷中,许多平常传统的理念,例如何谓“是”、何谓“非”,何谓“因果关系”,何谓“唯心、唯物”,何谓斗争性、同一性,何谓“价值观”、“普世价值”、“自由、平等”,何谓“生命”以及生命的属性,何谓无序有序,何谓脆弱,何谓可持续,何谓进步及进化,何谓“大同世界”,以及何谓“文明”,东西方文明的本质、中华民族真正的“底蕴”,甚至是人工智能的实现,时间空间的意义等都有颠覆性的、或“别出心裁”的甚至是“石破天惊”的新的界定。

特别是当中有关“因果关系”的新界定,笔者认为:或许能为我们思考、解释世间万事万物之时,提供新的“指南”。实际上,这篇文章后面的大部分内容,正是围绕着新界定的“因果关系”而展开。除此以外,其它的新界定理念基本上是“点到即止”。笔者认为:思维上范式转换之后,文章中出现的各种新界定的理念,皆值得进一步的深化探讨,但那就超出本文的范围了。


笔者认为:范式转换之后的逻辑学,才达到自洽,才是“完备”的一门科学。

尽管本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企图保持“中立”,但字里行间毫不掩饰对中华思想的偏爱。这种“偏爱”,也即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篇中所说的:一种温情与敬意。

但在“温情与敬意”里,亦隐含着笔者对流行在现今中华大地上种种思潮的“不以为然”。

但既然承认是“偏爱”,也就意味着笔者心里清楚明白:整部《逻辑后缀学》所表达的,只是笔者自己的个人见解——“不一定是对的”——这亦是笔者在整个人生思考过程中的“学术态度”。

本文所提倡传扬的各种思想内容,在包括了上至儒释道在内的中华传统哲学,中至汉字的遣词造句成语,下至中国民间街坊的市井俗俚之语中,其实早已有大量“现成的”、相关的文字信息。也就是说,笔者这部《逻辑后缀学》在表面上不过是“老生常谈”。这些信息,皆可称为“东方思想”。只是这些东方思想的信息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都过于“感性、朴素”,并且还“零零碎碎”,根本难以与西方种种逻辑严密因而显得“煞有介事地高大上”的理论体系相抗衡。

笔者的“功劳”,只是把种种“别人已写过的”,亦包括了笔者前期作品里的思想内容,“另辟蹊径地串了起来”,尽可能连成一条完整连贯的思路。

既然是“另辟蹊径”,走一条“似乎”没有前人走过的路,并且是超过三十万字的,算得上是“漫长之路”,当中的涉及面非常之“恢宏”。然而,笔者自知能力有限,故难免会出现种种差错。因此笔者真诚地期望:发现文章当中错漏及不足的读者,能毫不客气地给予批评指点纠正。笔者亦期望着:有认同本文的“志同道合者”,与笔者一起,继续去探索这条“逆行之路”。

本文的创作思路,是“以夷制夷” 地“置换”(也可以说是“融合”)西方哲学里各种笔者认为有代表性的重要理念,以现代科学数理知识为佐证,用现代人容易理解接受的文字(在经年的写作中,除了历史事件的例举,更为了“接地气”而适时加入一些时事新闻作为文章观点的佐证),再以东方思想中的理念进行梳理及发展。

由于许多东西方“现成的”的概念、理念、理论在本文中都有新的解读,因此这部《逻辑后缀学》,可以真正地叫做——“旧瓶装新酒”。

但由于《逻辑后缀学》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系统性,当中有关哲学、政治哲学及人生哲学(所谓的“心灵鸡汤”)及至一些科学上的新解读,并非以一种独立的主题讨论形式作连贯论述,而是“忠实于受训的心路历程”,分散在《逻辑后缀学》的各个章节里,部分甚至直到文章的结尾才有清晰的结论。当中一些笔者所创造的新名词概念或得出的结论,如果单独抽出来说,可能会给人不明所以不知所云的感觉,但如果顺着《逻辑后缀学》的逻辑思路耐心去细读、理解,往往就会咀嚼出“金句”的韵味。

何为真正的独立思考?何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贯穿整部《逻辑后缀学》的上下卷,都隐含着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笔者写这部《逻辑后缀学》的“野心”,是通过运用大量的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习惯了“一根筋”思维的读者阅读及理解本文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在试图为中华传统哲学赋予现代科学内涵的同时,以达到批判性地运用西方哲学及其逻辑思维方法,通过范式转换,建立现代中华特色的方法论认识论哲学体系的目的(既然是“范式”,意味着文章里种种的引经据典,基本上是“众所周知”的,亦往往被“理当如此”地认同的观点或理论。故为了行文简洁,亦是对西式规范的一种“逆反”,《逻辑后缀学》基本上不会遵从论文写作中,对各种引用必须写明出处的“规定”。笔者认为,这种规定,除了对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有用”之外,通常会“吓跑”大部分普通的读者)。并希望借此能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能揭示事物产生和发展规律真正本质的,后实证大统一“基础理念”的新思路——为实现大同世界提供全新的、“和合”的“理念依据”。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