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德治与无为:法治视野下的儒道治理思想互补(上)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4-19 0:49 已读 3604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李德嘉:德治与无为:法治视野下的儒道治理思想互补(上)

摘要:无为而治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社会治理目标,具有相近的社会治理价值追求,其特点是强调统治者减少行政干预,最终实现垂拱而治的治理效果。两者的区别在于,儒家期待以德政-德教-德治的方式治理社会,实现化成天下的治理成效,最终达到无为而治。而儒家德治本身,不仅强调君主具有政治德行操守,而且要求君臣率先垂范,推行德教,又具有有为的一面,难免与无为的理想相互矛盾。对于道家而言,无为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德性。无为而治所包含的治理智慧,不仅与现代法治的目标不相冲突,而且可以增加现代法治的价值维度。

不仅道家讲无为,实际上儒家也讲无为,只不过二者在无为的内涵、方法和路径上都有着显著区别。儒家首先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概念,《论语·卫灵公》中就有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的说法,而这也是在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无为而治的概念。如果详细比较儒道两家关于无为的态度和认识,儒家的无为而治与其德治的社会治理主张相结合,无为而治是实施德治的结果而不是手段,作为治理手段的德治是以有为的方式实现无为自化的结果,最终目标是垂拱而治。而道家对待无为的态度则相对更为彻底,无为不仅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更是一种政治的价值,通过无为最终实现百姓自化的目的。过去的研究中,注重对儒家德治和道家无为做差异性的研究,而忽视了两者对无为而治结果的共性追求。通过对德治无为之异同进行研究,尤其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考察其中所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标,分析两种不同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儒道思想互补性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儒道思想对于现代法治的可能贡献。

一、殊途同归:老子无为与孔子无为而治的异同

无为而治的概念,出自《论语·卫灵公》,其原文如下: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无为而治的概念,主要是为了突出舜在治国理政中的特点。孔子认为,舜之所以能够实现无为而治的治理目标,主要是因为舜能够做到恭己正南面。何晏注云: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1】之后儒生解经,主要是从官员选任的角度来理解无为而治,认为舜之所以能够实现无为而治的治理效果,就在于其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官员于合适的岗位,使社会得到良善治理。而朱熹对此句的理解则直指儒家的德治思想,朱熹认为: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2】其实无论任官得人抑或德盛而民化,都是儒家德治思想的不同面向而已。儒家之德治,具有律己治人的两个不同面向,同时两个不同面向又是有机统一的。

首先,就律己的面向而言,律己意味着对统治者及其统治行为提出了正当性的要求,即统治者不仅自身应该具有德性,而且所实施的统治行为,包括政策、法令,也都要符合儒家之的要求。从现代法治的角度看,儒家对统治者及其统治行为所提出的要求,不仅是一种道德评价,更是一种合法性的主张,即对于一切统治行为均应该思考其是否符合更高位阶的规范要求,这在儒家而言,就是要符合的内在要求。所谓任官得人,不过是保证官僚集团本身具有良好德行、施政行为符合儒家政治道德的要求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已,这也是恭己正南面的意思。

其次,就治人的面向而言,儒家之德治期待通过教化的力量实现化民成俗,最终是依靠百姓的自觉而实现社会的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之德治根本上是希望通过提高百姓的道德素养,使百姓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条件,实现社会的自治。就这个理想而言,其实质是反对统治者以有为的刑、政手段而对民间社会加以干涉。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朱熹在分析德礼与政刑的治理效用时亦强调云: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3】这说明儒家的政治理想最终在于化民成俗,使百姓日迁善而不自知,百姓自治,最终实现垂拱而治。

最后,就律己治人的有机统一而言,二者均为儒家德治主张的两个不同面向,缺一不可,互为前提。就实现德治的主张而言,律己是前提,也就是说儒家德治首先要求统治者的统治符合正当性的要求,统治者首先应该恭己正南面。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意正说明为政者所应具有的表率作用。无为而治则是儒家德治所欲实现的政治效果,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而德礼教化,则是实现儒家德治目标所采取的手段。

无为,则是老子提出的重要概念,在《老子》一书中一共出现十二次。围绕无为这一概念,老子提出了一系列治理主张。如果探究无为在《老子》中的本义,必须将之与自化的概念相联系。《老子》提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之无为最后所期待的目标乃是万物自化。所谓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互为表里,可以说清净无欲正是无为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要求也都是针对有为政治所提出的。好静要求统治者的政令应该保持稳定,不要恣意妄为而使百姓无所措手足。所以《老子》中指出多言数穷,统治者层出不穷的政策法令将加速其走向穷途末路。老子发现,法令越频繁,变化越快,前后矛盾就越大,百姓就越无所适从;禁忌越多,百姓就越手足无措;法网越密,百姓就越犯法。正所谓: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

无事好静意义相似,如果好静强调统治者清净自然,政令稳定,无事则是要求统治者避免以任意政令来滋扰民间生活。针对统治者的任意政令,老子甚至主张不言。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二者易知易行,且受益无穷。然而,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实则是不教,不教才是真正的教,老子进而又提出: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无欲,是希望统治者减少私欲。统治者的私欲是无为政治的最大威胁,统治者有欲则必有为,有为必然增加对民间的滋扰。无论战争、课税、徭役,凡此种种,无一不是为满足统治者之私欲而增加百姓的负担。统治者做到好静”“无事”“无欲,自然可以实现无为的政治。这样的无为政治,有学者认为颇具有自由的意义。胡适认为: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4】而陈鼓应则认为:“‘无为主张,产生了放任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5

如果比较《老子》与《论语》关于无为的异同,可以看到儒道两家的共同点是都期待自化,就是百姓的自我治理,通过自化,进一步淡化统治者有为政治的意义,也就是实现垂拱而治。一方面,如果从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检视无为思想,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无为和顺应规律之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子认为,人和天道有着内在的统一关系。因此,人间的治理之道也应该效法的要求,即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状态。老子要求统治者治理国家应该顺应自然的要求,不妄为不妄作,对百姓实行一种不干涉的政策。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了一种政治理想:良好的政治应该使百姓能够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自由发展,忘记政府的存在,就如同鱼在水中自由游动而忘记水的存在一样。另一方面,较之于刑、政的治理手段,儒家之德礼是一种较为柔和的统治手段,可以减少统治者以强制性的统治方式干涉民间生活秩序,从而减少国家权力的干预。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之崇尚德治与老子强调的无为有着相通的价值理念。过去,人们对于儒家德治的解读过多地强调其人治的意义,但梁启超对于儒家的人治观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说:儒家固希望圣君贤相,然所希望者,非在其治民莅事也,而在其化民成俗’”6】。可见,儒家德治的目的在于化民成俗,通过养成一种儒家所期待的社会习惯,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牟宗三认为:德礼是从根上转化。唤醒其德性之心,使其自己悱启愤发,自能耻于为非作恶而向善。故德治是归于每一个人自身人格之站立及完成,以此为宗极,则政刑只是助缘,乃原则上或目的上可以废除者。7】牟宗三的看法则更倾向于从个体人格的角度来解读儒家德治的意义,儒家的德治具有完善个体人格,从而实现个体人格之自由与尊严的价值。

儒道之所不同者在于:儒家之是君子德教之结果,最终实现化民成俗,是有为之政治教化而产生的无为之政治效果;道家之,则是期待百姓自为,然后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无论方法、手段还是最终结果,道家都坚持无为之益。此外,在儒家看来,无为而治是德治模式产生的治理效果,但无为本身并不是君主所应具备的政治美德。而道家则将无为本身视作是一种德性,尤其是统治者顺应天道的政治美德,无为本身就具有政治德性的意义。


贴主:wangguotong于2024_04_19 0:49:29编辑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