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李世民之殇:最优秀的儿子,却给了他最不堪的人生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21-08-23 23:45 已读 784 次  

hgao的个人频道

+关注


01


唐太宗李世民的所有儿子里面,李恪是最优秀,也是最可惜的。


李恪是太宗第三个儿子,由于第二个儿子楚王李宽很早夭折,所以按照正常序列来说,李恪相当于是次子。


李恪的名字,取得很奇怪,“恪”者,有恭恭敬敬、小心翼翼的意思。比较文德皇后(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儿子的名字: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名字都是堂堂正正颇有王者气质。唯独李恪,名字看上去相当谨小慎微。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前燕太宰慕容恪。慕容恪是燕主慕容皝第四个儿子,其母亲出身普通,饶是他才华盖世,击退石虎,消灭冉闵,为建立前燕帝国建立大功,一辈子却只有鞠躬尽瘁辅佐的命。


太宗给李恪取这个名字,很可能有参考慕容恪的意思。相当于很早就隐晦地宣示:李恪天生不能当君主,只有辅佐君主的命。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隋朝的公主。


“恪母,隋炀帝女也!”


李恪的母亲杨妃,有些影视剧把她说成是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这应该是一个谬误。李世民有14个儿子,生儿子的嫔妃中,有三位姓杨,如果她曾是李元吉妻子,史书一定会指出来,所以可以排除这一身份重叠。


李恪作为隋炀帝的外甥、唐高祖的孙子,这个身份在所有皇子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个身份也像命运的烙印一样,深刻地影响了李恪的一生。


02


李恪这孩子文武全才,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特别容易上路子,他也特别懂事,保持了很低调的作风。


他继承了太宗李世民较完整的基因,太宗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说过,李恪各方面最像自己。


作为开创大唐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最像自己”的说法就是对儿子的最高评价,李恪的综合素质被太宗高度认可。


比起吴王李恪,文德皇后生的三个兄弟们素质都有点参差不齐。


1.太子李承乾像个熊孩子。李承乾可能被太宗安排的一帮老夫子教育得有点人格分裂,表面上谦虚谨慎,上朝时一副很正经的样子,一回到东宫就彻底放开,跟官奴厮混,游乐无度,做各种没下限的游戏,还跟一个名叫称心的太常乐人搞出了“断袖癖”,感情好得如胶似漆,后来被太宗棒打鸳鸯。




2.四子魏王李泰则像个老夫子。他自小喜欢读书,身体肥胖,老成持重,文绉绉的,小小年纪就跟一帮文人研究学问,还组织了一帮学究编写了一部很吓人的大作《括地志》。太宗特别宠爱这个胖儿子,对他的赏赐待遇方面甚至超过了太子承乾。


3.九子晋王李治生性宽仁却懦弱。李治比起兄长们,性格较为仁孝,同时也要柔弱一些。不过,李治也不是晋惠帝那样的笨蛋,小时候读《孝经》就能讲出大意。母亲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年方9岁的李治哭的特别伤心,被太宗注意到,觉得此儿非常孝顺。


03


虽然综合方面李恪看起来最优秀、也最正常,不过在贞观十二年,李恪刚到17岁的时候,太宗就封李恪为安州都督,打发他到偏远地区就任去了。




临走的时候,太宗说作为父亲就不送你什么珍玩宝贝了,怕你玩物丧志,就送你几句话吧,大意是:


一是要本分,永远作为大唐江山的屏藩。


二是要低调,小心谨慎地遵守君臣礼仪。


三是要上进,平时要坚持学习不断进步。


说到底还是要他继续保持隐忍、低调、忠诚,保护好兄弟们,别干出格的事。


李恪含泪点头,谨记父皇教诲,骑马绝尘而去。


李承乾、李泰、李治还留在太宗身边,朝夕陪伴左右。


对于李恪来说,还是待遇悬殊。


04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已经水火不容,李承乾储君地位岌岌可危,开始铤而走险,先是意图刺杀老师,后来又准备联合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发动政变。


这件事被提前告发,通过一众帝国元老联合审问,查证属实,李元昌被赐自尽,侯君集等被诛杀。


太宗不愿杀亲生儿子,经反复权衡,最终太子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太宗当面责备他为何要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李承乾回了一句:“我身为太子,夫复何求?要不是李泰一直咄咄逼人,我怎会铤而走险?”


此时,李泰为了争得储君之位,已经利令智昏,他知道太宗也喜欢李治,居然私下表态说:“我如果被立为储君,将来我百年后,将杀掉唯一的儿子,把皇位传给九弟。”


这话令太宗和朝臣们感到不可思议,对李泰的人品产生了怀疑。




经过调查发现,魏王李泰和太子确实都勾结朝臣,广结党羽,争斗激烈。


朝堂百官散去后,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和晋王李治,太宗想到自己两个最看重最疼爱的儿子,曾花费无数心血和关爱,本想让他们长成参天巨树,两人却相互摧折,导致今天这样的局面......


想到此处,太宗情绪崩溃:“我的儿子和兄弟,做出这样的事情,真令人生无可恋!”


太宗可能还联想到了多年前的玄武门火并,自己的双手也沾染了兄弟的鲜血。这简直是命运的捉弄,确实是生无可恋了。


太宗说完,抽出佩刀竟要自裁。


长孙无忌等人急忙一把抱住,夺下佩刀交给李治,劝太宗说:陛下何必想不开!您还有很多儿子,现在就可以重新立一个!


太宗在情绪非常不稳定的情况下,看到李治在身边侍奉,直接说:“那就立晋王吧!”


长孙无忌立即接口说:“谨奉诏。如果再有异议者, 臣请斩之!”


太宗看到木已成舟,立即让晋王李治给长孙无忌下跪,说:


这都是你舅舅的功劳,你谢谢他吧,以后对他好点。




05


过了没几天,太宗清醒过来,因为想到了吴王李恪。自己怎么把这个最优秀的儿子忘记了呢!


无论是为国家社稷,还是为天下苍生,都应该立李恪才是。


虽然他是隋炀帝的外甥,但同样流淌着自己的血脉!


李恪会成为英主,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的,而李治跟他的差距实在太大。


就如后世伟人评价的“李恪英物,李治朽物”,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很遗憾,太宗要改变成命的想法,还是被大舅子兼小时玩伴的长孙无忌强烈劝阻了。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立李治?不仅因为他是亲舅舅,他还是佐命元勋。况且,李治生性懦弱,比较好控制。为什么不支持李泰?虽然他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但李泰脑子太好、想法太多,太难驾驭了。


这一刻,李恪的命运就被确定了。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前,还特地交代顾命大臣褚遂良:我得到天下,基本是无忌的功劳。你们这些大臣们都要善待他,不要让他被别人诬陷伤害。


可见,太宗临终时仍念念不忘保护大舅子长孙无忌。


问题是,长孙无忌根本不需要人保护,他当时兼任太尉和宰相,可谓权倾天下,帝国的屠刀掌握在他的手中。




李恪虽然被外放到偏远地区,但他意志坚韧,扎根基层,治理地方颇有政绩,越来越有名望。


这个情况引起了长孙无忌的忌恨。他感觉,李恪的能力太强、风头太盛,李治虽然是自己扶立的,自己百年之后,弄不好李治的地位会被取代,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显庆年间,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事件被揭发,长孙无忌以此为由制造冤案,将吴王李恪牵连进去,予以诛杀,为的是“以绝众望”!


李恪完全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机会,一代英才,就这样无端被害,年仅34岁。


当时,无数百姓都为他叫屈,“海内冤之”。不知道太宗皇帝九泉之下,知道关系最亲密的大舅子,杀了自己最优秀的儿子,会作何感想?


在押赴刑场的时候,一生选择隐忍、始终被压制的李恪终于迸发出了怒火,说出了最恶毒的诅咒:


“长孙无忌,你多行不义,将来一定被灭族!”


仅仅6年后,因武后势力崛起,长孙无忌就被自己亲手扶上台的高宗李治贬出京城,去往边远瘴疠之地。不久,又被逼迫投缳自尽......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