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叶原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冷翠烛 上篇 43 - 45

送交者: [♂★★声望品衔10★★♂] 于 2024-04-07 22:13 已读 1974 次 5赞  

立的个人频道

+关注

(43)

沈亚之的文字清丽却又古质,总是流露着淡淡的伤感气息。《湘中怨解》是一篇很短的小说。

小说开始讲,说湘中怨这个故事很怪媚,学者不愿记述,但喜欢的人又会对这个故事着迷,所以他就如实把它记录了下来。故事大概发生在武则天的年代。一天太学进士郑生清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外出,经过洛桥,听见桥下有人哭泣,声音十分悲哀。那时天上还挂着淡淡的残月,四下清寂。郑生于是下马,寻声走到桥下,看见一个美艳女子,双眼哭得通红,正在用袖子擦眼泪。询问时那女人说,她是孤儿,一直由兄嫂抚养,但嫂子对她十分恶劣,所以今天她想要跳河寻死。郑生连忙劝阻,并表示女子可以去他家住。那女子说如果他不嫌弃自己愿意侍奉郑生。于是,两人就在一起生活。女子名叫汜人。这个女子很奇异,她会背诵《九歌》《招魂》《九辩》,而且自己还能模仿做一些楚人的辞赋,然后吟唱。她写的文辞美丽伤绝,歌声更是迷人。郑生家里贫寒,两个人过日子自然更加艰辛。后来,有一天这个女子从她的小箱中取出一块丝巾,让郑生拿去市上卖。郑生接过丝巾看时,这块丝巾极轻,上面的锦绣精美,看上去很奇异,结果一胡商竟以千金把这块丝巾买去了。就这样两人十分恩爱,过了几年平静幸福的日子。然而,有一天女子忽然告诉郑生,说自己是湘中蛟龙宫的仙女,因罪被谪人间,现在时候已到,她要回去了。两个人于是痛哭一场。郑生极力挽留,但女子还是走了。

十年之后,郑生在岳阳楼聚会。这十年间他仍然想念着汜人。来到湘水边上,郑生十分惆怅,作诗云:“情无垠兮荡洋洋。怀佳期兮属三湘。”这时,远方江水之上徐徐驶来一艘画舫,舫上有彩楼,高百余丈,上有纬帐画栏,光彩四溢。船驶近,纬帐掀起,于是传来里面的歌舞吹奏。那些在里面起舞的人,样子都仿佛是仙女,衣衫如淡彩的云雾,长袖飘拂。这时其中一女子上前开始起舞,面容清丽。郑生看见她的样子就像是当年的汜人。仙人边舞边唱,“溯青山兮江之隅。拖湘波兮袅绿裾。荷卷卷兮未舒。匪同归兮将焉如!”舞毕,仙人敛袖站立,望着岳阳楼,而楼上的郑生也一直在看着她。她就是当年的汜人。两人就这样隔水相望,可须臾,江上忽然狂风大作,恶浪涛天,水面上顿时一片迷茫,那艘画舫就不见了。

小说叙述简单,像在讲一个模糊的梦。沈亚之的文字,既不很轻,也不太重,总是有着轻微的悬念,朦朦胧胧的,散发着淡淡的感伤。《湘中怨解》的结尾既不是中国历史上这类作品常见的圆满结局,但也不是很伤痛,只是留下一片迷离。在这里人和神仙都无法掌握各自的命运,他们曾经在一起那么相爱,可是他们谁也无法留住爱情,当江上的风波平息云雾散去时,他们在人间和水中仙界所有的就只是迷茫、无奈和思念。

(44)

李贺和朋友间写的诗似乎并不刻意炼字锻句,都是属于私人性质。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对朋友的情感十分真挚。他曾给他的小弟写过的几首诗,像《示弟》《题归梦》都亲切感人。他还写过《勉爱行两首送小季之庐山》。小季,即小弟。他的小弟要去庐山就任,李贺写诗送行。第一首说: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这是李贺在想象小弟经过香炉峰时,身影映在潘阳湖中。黎简评论:“以此贴切小弟,真是冰雪聪明。离别之感,亦在句中。”

第二首中“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则是说,老母居室外的树影,静夜里随着月光转移,母亲在梦中梦见自己的小儿子到了江西。接下来,“尔之昆”即你的长兄,就是李贺自己,他说自己今年二十岁了,镜中胡须已经长得很有些旺盛的意思了。这些诗句写来真情从笔端自然流淌,正如刘辰翁评论:“非深爱,不能道此兄弟情。”而此时的李贺就不再是一个沉浸在幻想中的大男孩,变成对小弟关心倍至的大哥哥了。

(45)

寂寞时,时光漫长。有时李贺也会去独自钓鱼,他写过一首《钓鱼诗》: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秋水钓红渠”,红渠:指花映红的渠水。这句不合语法,是诗歌的独特非线性的叙述结构,即垂钓于秋天鲜花映红的渠水之上。这样的非线性的结构,较早是由初唐杜甫的祖上杜审言开始运用,像“绾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后来又为杜甫也对这种叙述方式做出进一步发展。

“菱丝萦独茧”,“独茧”指大个长丝的优质蚕茧。这里的“独茧”与后面“詹子情无限”,同是来自《列子》“詹何钓鱼”的故事: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蓧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惟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它写出中国古人一种天真的思维模式。

楚王问这个詹何钓鱼的诀窍,詹何说他研究钓鱼,但并不研究钓鱼而研究射鸟。射鸟的道理研究好了,他钓鱼就神了。把鱼饵往水中一撒,然后只要做到心无杂念,只想着那些鱼,那些鱼,你能相信吗,就会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犹如尘埃聚沫,纷纷争先恐后地吞钩,一点犹豫都没有。然后,詹何就又开始说起治理国家了。这是咱中国男人最关心的,喜欢利用各种机会献计献策。钓鱼的钓着钓着就说起经世之道,炒菜的端上菜后就开始大讲治国方略。詹何对楚王说,大王只要按照我说的方法去治理国家,那您就厉害大了。楚王听了说:“善。”就是,你真行。

这可真是邪门歪道啊!而且,如果詹何射鸟,那么他一定就去研究钓鱼。

龙阳事也是钓鱼,出自《战国策》。大概是:龙阳君得幸于魏王,这里的“幸”就是性,就是龙阳是魏王的同性伴侣。一次他和魏王坐船钓鱼,钓着钓着龙阳君突然就哭了,说:臣钓得大鱼,而弃前所得小鱼。今四海美人甚多,臣亦不异所得鱼也。据百度介绍这个龙阳君不仅仅是魏王的男宠,而且还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剑术高手,而且,对政治有极高的敏感性,经常代表魏国出使他国,并且完美地完成任务。所以,同时兼具美人、男宠、计谋家、武术家、政治家、外交家等多重复杂而迷人的身份。

魏王曰:“诶,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当年魏王听了龙阳君的话后就说:阳君,有想法为什么不告诉我呢。然后,魏王下令有敢给他献美女者,灭族。

真爱总是残忍的。

李贺的这首钓鱼诗先叙述环境,然后细致描写钩、饵,随后引用历史上的钓鱼的典故,最后又仿佛看见水面上有楚女眺望远方流下眼泪。诗写得神思颇为散漫。
喜欢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立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