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逻辑后缀学(10)我改变(下)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2-07 9:30 已读 8520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随着人类对客观存在的“是”判断不断深入细化,作为形式的“他者”在人类面前已呈现出越来越精细的面目,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他者”的复制也越来越精细化,也就给我们越来越“真实”的感觉。布希亚称我们这个时代是拟像超越真实表现,“客观实在”如套娃般被层层包裹在“客观存在”里深藏不露而不再被人们所认识,而“客观存在”成为能够自我指涉自我解析的比真实本身更加真实的过度真实的“超真实”(hyper-real)。

(注:布希亚的“三级理论”可以从系统学里有关从有序走向混沌的“逻辑斯蒂方程”理论中的“倍周期分岔现象”中得到坚实的数学依据,“倍周期分岔现象”还能够进一步指出:从平衡,到双态平衡,到多态平衡之后,真实世界到拟像世界的最后归宿是越来越快地走向——回归——混沌)。

在超真实经验中真实原始物与拟仿物的界限已被模糊,继而“实在”与“存在”、自在与自为的意义模糊,终于造成悖论意义的“内爆”(implosion):真即是假,假即是真,不但真假难辨,连带内外、公私、主客体等二元架构都随之崩解。在这个阶段里,原始物以幻觉的形式被设置程式,继而投射出虚拟的存在后,建立起一种符号先行的,超越的新秩序。在这种乌托邦式的新秩序下,“存有物”与“外观”之间的差异已被废除,符号不再是指涉他者的产物即不必再参照外在的现实而成为自我指涉下自我结构重组后形成的封闭系统中对自身的拟仿物。即符号都具备了“自圆其说”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像生活在无菌室中充满了过度的正面性。

从政治哲学层面分析:过度的正面性使我们这个时代的怀疑与批判因为不合时适性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为当代的质疑往往是在对超真实及其符号价值所建立及维持的秩序持先行默认的心态下提出的。质疑者往往也就是受骗者,甚至可能是串谋者,其质疑的问题本身可能就是拟像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质疑反而是对超真实的不容置疑性的进一步肯定,即质疑的效果往往反过来坐实超真实的真实性。

“先行默认”有一种直白的说法,叫做“挖个坑之后往里跳”。本文第六节把这种“挖坑式”的先行默认取名为“自定义”。

一个浅显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先行默认了“明星”这个称谓,明星的“争议或丑闻”反而能增加明星的知名度。

同样地,当我们争论某个国家、政体或人民是否有民主、自由,实行得好不好时,我们已经跳进了所谓的民主自由这类价值符号的坑里。这些“坑”,可能是别人挖的,也可能是自己挖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布希亚提出了一套“分化社会学”的理论,他认为这个时代的消费是一种“指导性消费”。这种消费里的“需要”这个概念和主体的欲望或个别要求已经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某种系统对欲望所进行的抽象化、合理化宣传作用下的产物(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对民主人权的诉求)。消费不再是个人和谐得到满足的一种功能,而是一种无限意义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同样是在财富的分配和使用所产生的社会分化和区别的基础上进行。但与传统的社会分化、区别不同的是,人们曾经渴求的真实具体的民主人权平等原则已经被置换为“普世”的符号价值理念。当民众或传统社会学家还在为原始的民主还是专制的意识形态争论不休之际,符号价值已经涵括并超越了所有传统的意识形态而形成全新的可称之为“符号主义”的意识形态并成功地灌输给全民。在丰产和自由幸福神话的承诺下,从升斗小民到最高管理者对新意识形态都已经全面妥协,在此背景下的批判性思维都立足在“符号主义”的基础上。与此同时,曾经被人们打倒的专制特权,在决策、经营、政治经济中心等领域里,以“符号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精英们依然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继续着对人民的操控。

从《逻辑后缀学》的层面分析:过度正面性意味着——不再存在悖论。

不存在悖论的时代,思考迷宫出入口的问题就不再是严肃话题,寻求迷宫出入口的具体行为则是被大众嘲笑的,既愚蠢又没有意义的,“脱离现实”的行为。因为我们已经在迷宫中建立了一个超真实的世界——一个完全能够自圆其说,有始有终,有条有理,自给自足的怪胎;一个与康德所期望的“无限向往趋近”的“纯精神家园”完全背道而驰的“纯现象界。

上一小节提到,理性具有时效性及区域性。时效性及区域性意味着任何个别具体的“是”判断能够成立都必须具备有特定参照系作为依据这个必要条件。而参照系一定是在“是”判断之外才能起参照的作用(即“是”判断与“非”场的因果关系,这部分在第六节会继续讨论)。

把超真实世界形容为怪胎是因为:

通过逻辑属性的第四个外延可知,以“是”判断判断“是”判断,即形成一个无休止震荡与重复的“纠缠共生”的真类。在真类中,“是”判断所依据的参照系本质上不过是“是”判断自身,所谓“震荡与重复”不过是“是”判断目标镜像“互为参照”的结果。例如时间、维度、物质、意识等等都不过是“过去完成时”式的“是什么”(迷宫式确认),人类理性所能够做的不过是不断地凭着这些已经在过去完成了的确认的“是什么”来实现“现在进行时”式的确认,而作为理性全体的参照系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震荡与重复意味着真类中的目标具有以“目标镜像”的方式进行自我指涉与自我复制的能力。这是“是”判断逻辑属性的第五个重要外延(实际上,当我们说“目标”时,指的就是“真类中的目标”。但严格的意义上,目标不等价于“真类中的目标”。下卷会讨论两者的不同)。

在超真实世界里,由于符征(the signifier)已完全脱离了符指(the signified),通过自我指涉及自我复制而自成系统——一个涵括了所有目标在内的符号系统;更是一个因创造力因素而能够不断膨胀的迷宫型系统。在这个迷宫型的系统中,指者与目标之间曾经的单向、线性的直接的单箭头逻辑指向变成了与指者无关的目标(符号)与目标(符号)之间双向性或辐射性的指向(被重复制造的“一模一样”的汽车之间“我是你你是我也是它)。

而符指的全体则自成为“是”判断所产生的终极悖论中的另一方:不包含目标,而仅仅是代表着“是”判断中确认者及其确认行为的一方——全体在同一方故此不存在悖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一方阵营中产生确认行为的一个个精细的确认者“Bit”——我们终于都实现了“自我”。不过,由于真类中确认行为与目标始终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纠缠共生体,当目标为自我复制而产生的无穷数的目标镜像时,每一个“Bit”,就只是在符号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为确认而产生出无穷尽的确认行为,但终其一生都始终不能也不必知道确认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始终搞不清“我是什么”。(也即是《自由思想批判》开篇提到的:人类在进步过程中已忽略甚至是忘记了进步的初衷是为了自由,只是因为改变不了思维定式而盲目地为进步而进步,而进一步的“进步为了什么”就成了一道无解的,或者说只有天知道的问题)。

对比一下拉康的镜像理论,拉康认为“本我”所观察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他者”的镜像,这种镜像的实在性尽管是错觉,但毕竟能掩饰本我的分离感。而布希亚则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这些镜像已经是“整容”后的拟像。整容后的超真实社会更令人感到焦虑与迷惑,这是因为“我是什么”已经失去了意义,我们的追问已经是全方位的“什么是什么”,即曾经反映真实的镜像变成了镜像的复制及无止境再复制的拟像。这种真实的本质是形式的再形式,分离的再分离。面对这种真实,我们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形象思维抽象化,甚至是全面进入了抽象思维(例如我们手上的智能手机,表面上还具有我们“看得见”的具体形象,但其功能运行及种种法则,早已超出一般人的形象思维而必须用抽象思维去理解。而科学家还在想方设法企图进一步把智能手机这个“最后的具体东西”“彻底消灭”)。

我们所整容改造的并为之而自豪的世界始终是拟像世界而始终不是真实世界,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主观世界而不再是“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统一的客观世界,这种缺失了客观实在性的超真实反而更令人不安。

在焦虑与迷惑中,人类曾经的哲学大问题“为何事物存有而不是空无”(海德格尔之追问)就变成了“为何没有事物存有而貌似都是空无”?在《完美犯罪》一书中,布希亚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界的非真实化会进行到怎么样的程度,直到它在过少的真实之前投降(太假)?或者相反,它可以超真实化到怎么样的程度,直到它在过多的真实之前投降(太逼真)?对自己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之间形成的假设对峙,布希亚把其形容为游戏关系:幻象并非对立于真实,而是和真实游戏。当世界成为完美的真实(化),变得比真实更加真实,就会落入完全虚拟的游戏圈套,变成一种二重谋杀的完美犯罪——既是现实被谋杀,亦是同样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性的世界幻象的消亡。并非真实消失于幻象之中,而是幻象消失于完全的真实(化)之中。

欧美有一出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香水》对这种幻象与真实的游戏关系有着精彩独到而深刻的描写:《香水》主角格雷诺耶能闻到世间所有的气味,唯独闻不到自己的气味,因为他天生没有味道(不能自我指涉,人与生俱来的主体价值实为虚幻的隐喻)。他沉迷在如何制香的狂热中,并为此而杀害了二十五名少女以制作神奇的香水。其动机是:少女意味着纯真,也就是一种纯正的真实性,而少女的体香是这种纯正真实性的价值体现,这种价值体现如果得到认同,则作为香水研制者的格雷诺耶自然就应该被证明而得到尊重和肯定,这是二元世界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互补原则。最后格雷诺耶成功了,他以神奇的香水征服了在广场上观看自己被行刑的所有上流社会贵族及普通市民,更令众人在他面前失控、疯狂,甚至在广场上集体交媾。但悲剧的张力在此时被充分扩展:当他完成了这一堪称普罗米修斯式的伟业时,产生的却是强烈的虚无感,同时对众人的厌恶在他心中徒然升起,他发现他梦寐以求的,让别人爱自己的欲望,竟是如此难以忍受,他并不爱众人,而是憎恨众人,因为众人爱的不过是神奇的香水,这反而暴露了他自始至终并没有真实自我的可怕现实。他突然明白了他的满足永远不能在爱中得到而只能在憎恨与被憎恨中得到。他把用少女体香研制的香水浇遍头顶诱使贫民将自己吃掉的最后疯狂也就是制造了一出真实与幻象的二重谋杀——身体被吃掉。但吸引贫民的不是身体而是香水,而结局则是没有味道的身体(幻象)与香水(完全的真实)同归于尽。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整容”是为了追求完美,但我们并不知道:完美的对立面就是不完美。这是终极悖论的另一种表现方式:通过“是”判断追求完美,意味着永远处在完美的对立面。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当时暗夜寻灯说的是孤立子。 - 仁剑 (297 bytes) 02/07/22
孤立子可是coincidence? - ywhan (92 bytes) 02/08/22
Soliton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2/08/22
对,他是问谁搞过孤立子。 - 塞翁寻马 (99 bytes) 02/07/22
模糊逻辑与混沌是风马牛 - 塞翁寻马 (202 bytes) 02/07/22
chaos (无内容) - 塞翁寻马 (0 bytes) 02/07/22
chaos theory is even simpler to answer. - ywhan (42 bytes) 02/07/22
我并没有问你什么是混沌。更何况 - 塞翁寻马 (46 bytes) 02/07/22
我不明白你想说什么 (无内容) - 塞翁寻马 (0 bytes) 02/07/22
这样定义下兵,比较穩妥 - ywhan (140 bytes) 02/08/22
先赞!下班后再读 (无内容) - 塞翁寻马 (0 bytes) 02/07/22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端来一杯咖啡! - 哲哲乾坤 (88 bytes) 02/07/22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开启一瓶香槟酒! - 哲哲乾坤 (128 bytes) 02/07/22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送上一包开心果! - 哲哲乾坤 (87 bytes) 02/07/22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献上一支玫瑰花! - 哲哲乾坤 (88 bytes) 02/07/22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