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胡适离开大陆之前,做了两件事,致使伟人对他彻底失望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23-08-28 18:12 已读 2213 次 3赞  

hgao的个人频道

+关注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胡适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


因为中国近代国共分野,文人墨客作为一个依附性阶层,不是站左派就是站右派,不是英雄就是恶贼。


能被国共两党同时厌恶的,除了汪精卫,就数这位胡适先生了。


时至今日,胡适在中国互联网上仍然充满争议。夸他的人,说他是人格独立的民国大师,不畏强权、铮铮铁骨;骂的人说他是公知鼻祖,崇洋媚外,一无是处。


胡适



事实上,胡适先生沦落到这个下场,纯粹是咎由自取。


要知道,他也曾是毛主席年轻时的偶像啊。


后来,毛主席仍然对这位大师念念不忘,多次对他伸出橄榄枝。


如果他识相的话,是可以像黄炎培等人那样,成为共产党座上宾的。


可是,他在离开大陆前,却做了两件糟心事,让毛主席对他彻底失望,从此彻底决裂。


那么,胡适到底干了什么事呢?


所谓大师

胡适,189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据说他19岁的时候,曾经跟随美国康奈尔大学杜威教授学习中国哲学史,最后以博士学位毕业。


但后来证明,他这个博士学位其实是造假的。


胡适


而且他在哲学史上,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成就,唯一一部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更是饱受诟病,因其烂尾而被当时人称为“太监文学”,意思是只有上面,没有下面。


当时的文人更是嘲笑他,中国人连自己的哲学都没有弄清楚呢,你竟然跟着一个美国人去学中国哲学,这不搞笑吗?杜威一个美国人,能懂什么中国哲学?


胡适后来之所以能够声名显著,完全是因为他把握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最出名的,就是他在北大任校长期间,搞的那个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政策。


这个政策吧,你说它好,它确实挺好的。


得益于它,当时各界名流齐聚北大,百家争鸣、文风荟萃、盛极一时,直接奠定了北大在中国教育界执牛耳者的地位。


蔡元培



但是你说它坏吧,这个政策难免有泥沙俱下之嫌。


因为要兼容并蓄,所以他在招人的时候往往不加甄别,什么阿猫阿狗都敢往里面招,只要你有一家之言,北大就欢迎你。而胡适就是靠着这个,吃到第一口时代红利的。


他当时仅仅只有26岁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学术著作,在国内文坛毫无地位。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你没有实践成果,又怎么能证明你是个大师呢?


而胡适之所以能够被北大看中,完全得益于他那个美国博士的头衔。


毕竟美国留学博士,在当时还是比较稀缺的人物,而且也没有什么权威机构可以验证真伪,很容易就可以瞒天过海,浑水摸鱼。


胡适



胡适吃到的第二口时代红利,就是北大发动的新文化运动。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宗旨,就是反对孔子儒家为代表的旧文化。


只要你把住这条脉络,无论你提出的主张有多离谱,无论你肚子里有多少干货,只要反旧文化,那就是大师。


为什么呢?


因为但凡社会运动,绝大多数参与者往往是没有理性的,很容易情绪化的。


而当年的胡适,就是靠着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在那批不识真伪且急于破旧立新的青年学生群体中,圈了一大波的粉。


胡适也是毛主席年轻时的偶像。



1917年,毛主席在湖南反对军阀独裁,遭到了当时的湖南军阀赵锡恒的追杀。


不得已之下,只好跑到北京投靠他的老师杨昌济。


在杨昌济的帮助下,毛主席在北京图书馆谋了个管理员的职位,暂时安顿了下来。


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期,他接触到了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思想。


自此之后,他就抛弃了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转而拥抱新文化运动,变成了陈独秀、胡适等人的粉丝。


后通过岳父杨昌济的关系,毛主席也曾经跟胡适有过几次面对面的交流。


据毛主席后来回忆,两人谈得很是愉快。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胡适先生的真面目,开始逐渐暴露于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五四运动就是从北大学生的游行抗议开始的。


可是,在这场运动中,身为北大教授的胡适先生却一反常态,极力阻止北大学生上街游行。


还冠冕堂皇的说什么学生的第一要务是搞学术,不是搞政治。


可是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术,于国于民有何裨益啊?


按照胡适先生的这种说法,士农工商各有本分。


农民只需要耕田,工人只需要拧螺丝,商人只需要本分做生意,大家都莫问国事,那么请问谁来关心国家大事?



当然是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啦!


可当时国家搞成那样,就是那些文化人士大夫的责任呀。


要不是他们无能,把国家搞得昏天黑地,学生又何至于放下书本上街游行呢?试问哪个学生愿意没事找事对抗政府啊?


笔者认为,胡适大概就是担心惹怒了北洋政府,封了北京大学,让自己丢了饭碗而已。


五四运动之后,像陈独秀、李大钊这些率先觉醒的新文化旗手,纷纷开始寻找别的道路来拯救中国。


最后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传过来的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可对于这些同僚提出的革命学说,胡适先生嗤之以鼻。


为此,还给出了那句经典的评价:少谈些政治,多研究些问题。


可政治的本质是什么?政治的本质就是站队,就是明确自己为哪个阶级说话。


你连该为谁做事,为谁说话,都没弄清楚,你怎么研究问题,怎么解决问题?


所以,胡适先生这句被后人广泛传诵的话,实际上就是一句假大空的谬论。


不过,胡适先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他对毛主席的人生还是有那么一点贡献的。


当时胡适写过著名文章,叫做《非留学篇》,目的就是告诉你留学怎么怎么地不好。


彼时的毛主席对此深以为然。



1920年,中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打算组织一批旅法留学生。


像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蔡和森等人,都在此次赴法留学的行列之中。


毛主席本来也是准备去的,结果就是因为看了胡适先生这篇文章,才决定留了下来,准备在中国本土寻找药方。


这是毛主席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如果没有这个决定,他恐怕很难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本土化主张。


后来,随着毛主席亲自深入基层,亲历过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之后,对胡适的那套主张就不怎么热衷了。


1927年,毛主席上井冈山之后,两人就彻底断了联系。



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国破与家亡

就在毛主席走上实践救国的道路时,胡适先生却仍旧还在搞他那套嘴炮安邦。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他投靠了国民党蒋介石。


这也就罢了。


可他却一边端着蒋介石的碗,一边骂着蒋介石的娘,还给自己捞了个直言敢谏、不畏强权的美名。


其实这哪里是什么不畏强权啊,他不就是看准蒋介石不敢杀他吗?


蒋介石对这帮酸腐文人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不给共产党说话,不阻挠他打内战,就算你骂他,蒋介石也会把这口恶气给忍下去的。



除了闻一多之外,蒋介石真的很少伤害所谓的民国大师。


因为蒋介石深深的知道,这帮酸臭文人根本威胁不了他的统治,杀了他们还脏了自己名声,何必呢?


喜欢骂就骂呗,反正我身上又不会掉一块肉。


胡适先生既不支持共产党,也不反对内战,怎么骂都不会有性命之忧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举国上下抗日热情高涨,胡适先生又发表了惊世骇俗的言论:我宁愿亡国,也不抗日。


对于这帮文人而言,他们只想过好自己高高在上的小日子,什么斗争,什么革命,什么抗日。都是些血淋淋的东西,太残忍了!



七七事变之后,抗日已经成为主流之际,这位胡适先生居然还在唱反调。


他跟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人搞了一个低调俱乐部,经常在汪精卫家的地下仓库里头窃窃私语,指责政府的抗日主张。


这帮人都是什么人?都是后来的大汉奸啊!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胡适是个什么角色,不已经是和尚头上的虱子了吗?


要不是抗战爆发之后,蒋介石想借助他美国留学生的身份去拉援助,而把他调任驻美大使的话,他极有可能会跟着低调俱乐部那帮难兄难弟,走上错误道路的。


抗战爆发之后,军民血战,伏尸千里,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奋不顾身的跟日本人拼命。



可胡适在美国干什么呢?


让蒋介石出来发言吧:“驻美大使胡适对于彼使命与任务之成败,几乎毫不在意,此等官僚与政客,无胆、无能而不愿为国家略费心神,凡事只听其成败,是诚可痛、可悲之至也。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其获罪于美国。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毛主席深感失望

对于胡适先生的可耻行径,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一无所知。


他对于胡适的印象,还停留在20年前。


1945年国共谈判的时候,国民党议员黄炎培等人到延安拜访毛主席。


毛主席还特地委托随行的傅斯年等人,代他向胡适先生问好。


考察团回到重庆之后,特地在报纸上刊登了毛主席对胡适的问候之意。



胡适在看到这篇文章后给毛主席写了一封回信,信的内容可以归结为16个字:放下过去,展望未来,放弃武装,归顺党国。


毛主席看到信后就知道不是一路人,对他大失所望,干脆连回信都不写了。


1948年,平津战役后期,毛主席通过其他中间人的关系给胡适捎了话:只要留下来,给个图书馆馆长还是可以的。


显然毛主席这次就没有上次那么客气和热情了,但是还是留有余地的。


可胡适是什么人啊?


他跟亮剑中李云龙的岳父田墨轩是一个类型的人。


《亮剑》中田墨轩



有网友评价说,田墨轩这种旧知识分子啊,对革命不屑一顾,却对革命的果实垂涎三折。


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到胡适先生身上。


胡适天天骂蒋介石,表面上对独裁者不屑一顾,心底里却对独裁者的权力垂涎三尺。


这种人表面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是一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


像胡适先生这样的旷世大才,你不给个国务院副总理,他怎么可能舍得留下呢?给个图书管理员,那不是“屈就”他了吗?


拒绝了共产党给出的最后一根橄榄枝之后,胡适继续睁着眼睛说瞎话,为蒋介石的假和平张目,说什么和难战易,中国要和平,不能继续打。


都什么时候了,还看不清形势!



到了1949年的时候,眼瞅着蒋介石已经是无力回天了,识相的人都已经准备跳船了,可他还是受命跑到美国,去帮将死的国民党拉赞助。


由于美国人不看好国民党政权,胡适先生拉赞助的任务,一如既往的失败了。


1961年,胡适在台湾去世。


这时候他在大陆那边已经身败名裂,在台湾这边也落不到什么好。


蒋介石日记记载:晚,闻胡适心脏病暴卒。


你瞧,话里话外都是掩饰不住的大快人心之感呀。



至于蒋给胡适的盖棺定论,那就更是入木三分了:盖棺论定,胡适实不失为自由评论者,其个人生活亦无缺点,有时亦有正义感与爱国心。惟其太偏狭自私,且崇拜西风,而自卑其固有文化,故仍不能脱出中国书生与政客之旧习也,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


一个人能活到这种神憎鬼厌的地步,也怪不容易呀!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