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 炮 儿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东方红》:一首陕北民歌的变迁

送交者: 苏荃[♀☆★无意苦争春★☆♀] 于 2022-10-23 12:41 已读 1320 次  

苏荃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东方红》是由陕北民歌《骑白马》(也有人叫《白马调》)改编而成的。所谓“改编”,实际上就是重写新词,调子一点也没变。《骑白马》也有不同的版本,我打小听过的最经典的词是这样的:骑白马,跑沙滩,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有汉。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嗨吆),土里生来土里烂。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嗨吆),打日本也顾不上。

……

根据歌词很容易判断,这首歌是流传在抗战时期的。词写得最好的当然是第一段,表达了一种生死相依的爱情。在《骑白马》之前,这首歌还有一个版本叫《麻油灯》(一说是《煤油灯》),原词是这样的:

麻油灯,亮又明,芝麻油烩些价白菜心。红豆角角双抽筋(呼嗨吆),谁也不能卖良心。

蓝格莹莹的天上飘来一疙瘩瘩云,三哥哥今天要出远门。刮风下雨响雷声(呼嗨吆),倒叫妹妹我不放心。

你要走,我不叫你走,一把拉定了哥哥的手。走三步来呀退两步(呼嗨吆),咱二人没盛够。

如果不听曲子,单看歌词,人们很难把它和《东方红》联系起来。这样一支哀婉动人的民间小调,怎么会变成庄严肃穆的颂曲呢?这得归功于一个人。

这个人叫李有源,是佳县城北张家庄的一位普通农民,平时爱红火,善表演,能即兴编写秧歌词和快板。1942年春节,邻村屈家庄有支秧歌队进城,伞头屈士才唱了一支秧歌,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中两句是:“毛主席好比一盏灯,照得全家明又明。”他觉得好是好,但还是少了点什么。他下决心要编个更好的。

这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有源早早起来,担着一副粪担进城——陕北农民冬闲时有沿路拾粪的习惯。快到县城时,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得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想起前几天到县里办事,县委秘书兰川升的本子上写着“东方红”三个字,今天不就是“东方红”吗?毛主席不就是那轮红太阳吗?四句秧歌词脱口而出: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夜里回家,李有源想起白天编的秧歌词,心情激动,就用笔写在麻纸上。唱了几遍觉得很满意。可一想,秧歌词再好,一年才能唱一次,因为只有过年才闹秧歌。如果配上民歌调子,就随时随地能唱了。于是,他就把这四句词套在当时已流行开的《白马调》上——《东方红》就这样诞生了。写成后,他把歌词交给侄子李增正,李增正有一副好嗓子,第二年春节闹秧歌时,这首歌就在佳县县城唱红了。

1943年冬天,边区政府在佳县县城附近组织起一支移民队,到延安一带垦荒。移民队的副队长就是李增正,他根据政府宣传的移民好处编写了一支《移民歌》,首段就用了他三大(陕北方言,指“三叔父”)写的《东方红》。翌年春节过后,这支移民队在县城集中,李增正给移民们教唱《移民歌》时,歌声吸引了来此采风的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马可和刘炽等人,他们正累得疲惫不堪,倒在地上睡觉,忽然听见一阵嘹亮的歌声,一听是歌唱领袖的,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如获至宝地开始抄录。

马可等音乐家回到延安后,就把《东方红》介绍给了其他人,并请诗人公木和张松林填了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词。李有源的原词,也就是《东方红》的第一段,他们只改了一个词:“生存”改成了“幸福”。因为在他们看来,领袖远远不止是要为人民“谋生存”,甚至可以说,生存——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他们看来,远远不是主要的。主席领导革命的目的,是要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生存只是为确保这一理想实现必备的手段而已。

《东方红》由《麻油灯》到《白马调》,再到李有源的《东方红》和后来三段论的《东方红》,就是一个不断拔高、改造,不断政治化的过程。一首哀婉动人的民间小调消失了,一支伟岸庄严的颂曲诞生了。


贴主:苏荃于2022_10_23 12:42:26编辑
喜欢苏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