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六祖壇經定慧品 6

送交者: ywhan[♂★★声望品衔10★★♂] 于 2023-03-15 10:18 已读 2190 次 2赞  

ywhan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六祖壇經定慧品 6

(十六)


社會上有些人誤解了禪宗頓悟法門,不了解無論是善念、惡念都是有念,有念就是生滅,有念就是眾生。因為心裡有眾多的念頭生滅,所以稱之為「眾生」。想壞的事是生滅,想好的事也是生滅;想壞的事是作惡夢,想好的事是作好夢。無論是惡夢、好夢,到頭來終歸於無、終歸於空,都是生滅的。所以,禪宗頓悟自心的法門告訴我們要不作夢,佛就是不作夢的人。這念心能到達無念、無相,當下就能契入如來境界。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每個人的心都有作用,檢討自己的心是起好的念頭,還是壞的念頭?起好的念頭是好的作用,是福報、功德;起壞的念頭,這念心就是黑暗,將來就感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所以,一切都取決於自己這念心。不起貪心、瞋心、癡心、無明,就不會墮入三塗惡道。這念心起善念,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十善,乃至修種種善法,將來就是人間、天上的果報。更進一步,念佛、念法、念僧、修六波羅蜜,修一切善法而不執著一切善,到達無念、無相,就真正契入心體,當下就是解脫,當下就是淨土。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心體與心的作用是每個人都有的。起善念、起惡念都是生滅,但是,一般人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卻是懵懵懂懂、渾渾噩噩的境界,為什麼呢?因為心沒有覺照、不能作主。所以第三步很重要,「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曰格物」,這念心時時刻刻要起覺照,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也就是佛法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也是這個道理,良知良能時時刻刻現前,革除心中的物欲,改革自己的習氣,也就是「心靈改革」。儒家認為「格物致知」,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是最高的境界;在佛法來講,這只是修行、修道的過程。良知良能是一種覺照、覺察,更重要的是最後必須要歸於心體。儒家只知道「無善無惡心之體」,卻不知道這念心究竟在哪裡。



佛法有契悟心體的層次和方法,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最高境界?如何返照才能契悟無念、無相、無住的心體?無念不妨礙有念,有知才知道有念,不知怎麼會知道有念?所以,王陽明是從「知」字下手,最後悟到心體。知是「有念」,是心的作用。起好作用、除去壞作用,都是心之用。有念而不執著,當下就是無念,就歸於「無善無惡」的心體。無念的這個心是清楚、明白、不動,這就是體。認識了心體,心就能不住在任何境界上。


(十七)


「無住為本」,一般人認為的「住」,是身體住在旅館、山洞、高樓大廈或茅蓬……。這裡所說的「無住」,是指心不執著任何一個境界。想到過去,心就住在過去的境界。想到過去的成功、過去一帆風順,現在是一無所有,覺得很悲哀,這就是心住在過去和現在。想到未來,心就住在未來,希望未來做一番大事業、發大財,有大名聲、大權勢……想來想去,未來也只是一個希望,也是一場夢。或是想到現在一切都不順利,哪裡有未來?愈想愈傷心,愈想愈悲哀,這些都屬於眾生境界。



不想過去、不想未來、不想現在,三際不住,離開了過去、現在、未來,就超越了時間。不住在時間,不住在空間,也就是不住在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任何善惡、是非、美醜、得失……一切境界都放下,就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時間、空間,就契悟了實相。



佛法是絕對的智慧,開悟了,就能了解什麼是「無念」,什麼是「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現在雖然沒有開悟,如果根據「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個方向來考驗自心、安住自心,也就等同開悟。因此,六祖大師接下來就解釋「無相、無住、無念」的道理。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什麼是「無相」?人有眼耳鼻舌身意,眼所見、耳所聞,衣食住行、行住坐臥,都沒辦法離開「相」。眼睛所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事事物物,都是相。一個境界就是一個相,是心與境相互作用的顯現。要如何離開這些相?要「於相而離相」,在有相當中,將人與人之間的事、人與物之間的事處理好,處理好之後不執著,這就是「離相」。離相,並不是離開世間,而是不執著一切相。無念就離相,無念就是無相。



與「離相」相對的就是「著相」。例如:認為自己從早忙到晚,日以繼夜地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別人都不如我精進、不如我有道心、功德不如我大……有這種想法就是「著相」。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藉由大眾的善因、善緣,才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如果沒有大眾的發心,事情也無法圓滿。《梵網經》云:「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很多事並不是自己一個人所能成就的,功德成就了,要有「功德歸三寶,好事給大眾」的觀念,這就是離相的方法。離相,就是不執著,並不是不要善法、功德。勤修善法而不執著善法,有了過失不推給他人,不居功、不諉過,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從這裡去體悟。



(十八)


不了解「於相離相」的道理,就容易起煩惱,容易看什麼都不順眼。祖師常說,不要逃境安心。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現實,在假名、假相、假有當中「宴坐水月道場」,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然後,於一切法、一切境界都不執著,修一切善法又不執著善法,當下就離相了。



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也是離相的方法。一切法都是緣起、都是性空,功德也是緣起、也是性空。雖然是緣起性空,但是離開緣起法就沒有佛法。因緣和合才能修建道場、才有講堂,因緣和合才能打禪七,因緣和合才能出家,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切都是大眾的功德。既然是因緣和合,就是緣起、性空;既然是緣起性空,還執著什麼呢?這樣思惟就能離相。



不僅是外在的事物,自己的身體也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也是因緣和合,不要執著。執著四大假合為實有,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真正明白四大是緣起、是性空,當下就離相了,不必等到死了以後才離相,不必等物質毀壞以後才離相。等到假合之相壞滅才離相,是屬於眾生境界;菩薩離相是「於相」當中「離相」,雖然有相,但是菩薩不認為「相」是煩惱、障礙。菩薩不執著於相,當下就離相。



離相,就能見到「無念」的心體,就能認識心體。如果執著相,時時刻刻都在攀緣,就見不到心體。社會上很多人執著相貌的美醜,認為自己相貌不好,就去找外科醫生整形、美容,產生很多副作用,花了很多錢卻給自己增加煩惱;或是看到別人相貌好,想盡辦法去追求、佔有。但是,再美的相還是會衰老,所以佛法講「無相」,教導眾生不要執著相,實在有很深的道理。



離相,也不是指遠離不好的地方。例如,有些人認為台灣不好,就到大陸去;認為大陸也不好,就到加拿大去……跑遍了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好,因為始終離不開相。世間上的相都是假相,是眾生的共業,稱為五濁惡世。業沒有消,不論走到任何地方,都離不開五濁惡世。只有從這念心離相,才能得到解脫。破除對假名、假相、假有的執著,並非離開假名、假相、假有,只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離相。離了相,就能認識自己無念、無住的心性。所以,「無相者,於相而離相」,從早到晚,還是食衣住行、行一切善,只是不執著這一切,時時刻刻保持正念,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就能契悟心體,悟到心體才是最高的境界。



古人開悟之後說:「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過去沒有離相,沒有見到自己無念、無住、無為的心性,這念心始終有內外、美醜、取捨、得失……種種相對的境界,心隨著外面的境界流轉,是「人逐法」,心始終定不下來;現在開悟了,悟到無念、無住、無相、無為的這念心,超越了時間、空間,這念心歸於實相了,對於心內、心外的境界,自己都能作主、都能掌控,是「法逐人」。所以,無念、無相、無住的心,是自己的根本,是自己的真生命,是法身慧命。



(十九)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在日常生活當中,一般人不可能不起心、不動念,在有念當中不執著就是「無念」。《四十二章經》云:「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念佛,不執著這句佛號,當下歸於無念;誦經,不執著所誦的經,就能見到自己的無字真經,就能得解脫。所以,「無念」是究竟、是根本。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卻說自己沒有說一句佛法,因為最後都歸於無念、無住、無相的心體。



「無住者,人之本性。」儒家對於人之本性有各種解釋──孟子主張「性善」,認為人性本善,由於受到外境的引誘,心就被染污了;荀子主張「性惡」,認為人的本性是惡,心裡充滿貪、瞋、癡。一般人所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依據荀子的「性惡」之說。人的本性是善、是惡,都講得通。「人性本善」的主張是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善良的本性,有了過失,就要檢討、反省、改進,才不違背自己的本性;荀子講「性惡」,是了解人心容易有惡念,因此,自己要去除惡念,改過遷善,最後歸於善的境界。



佛法更進一步,主張人的本性是「無住」,不住善、不住惡,過去、現在、未來都不住,這是心之體,是我們的真生命,這才是人的本性。這念心到達「無住」的境界,就是如來。《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來,就是指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成佛不難,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是指頓悟法門;修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則是漸修。所以,講經說法要看對方的根機,對方是漸修的根機,就講漸修法門;如果對方的漸修功夫很高了,就告訴他無住、無念、無相的頓悟法門,使他更上一層樓,達到最高的善法──中道實相善。



「無住者,人之本性」,就是指人人都有佛性,人人本具空性、覺性,佛法稱之為「菩提妙明真心」。在因地當中依本心起修,最後契入心體。這念心達到不生不滅,不住過去、不住現在、不住未來,始終了了分明,時間、空間、穢土、淨土……乃至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當中。



(二十)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漸修法門,從有念入門,用善念取代惡念,念佛、念法、念僧,誦經、持咒……念念都是善法。頓悟法門強調當下這念心具足定慧,定當中有慧,慧當中有定,定慧不二。如何契悟?藉由聽聞道理,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最後契悟實相。實相,即戒、即定、即慧。因此,這裡所說的定慧,並非漸修法門所說的「因戒得定,因定發慧」,而是契悟當下這念菩提心、清淨心、無為心的頓悟法門。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從這一段就可以知道,何謂漸修、頓悟?何謂凡、聖?都是以當下這念心來區別。



眾生念念之中都是惡念,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將來的果報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修行學佛的人,絕對不會起這種惡念,所念的都是善法、都是佛法。「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一般眾生念念之間都是財、色、名、食、睡……種種染污的境界;出家修行則是念念修建道場、度眾生、成無上道,念念都是善法、都是清淨的。同樣是「念」,卻有善、惡、染、淨之別。善念就是人天果報,惡念就是三塗惡道,淨念就是淨土。「不思」就是不想;「前境」,指當前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善、惡、美、醜等種種境界。「不思前境」,不但不起惡念,善念也不起。譬如,看到佛像,便想禮拜、供養,這是淨念,這就是由善念再提升到淨念。淨土宗講「淨念相繼」,藉由念佛,讓佛號念念相繼,財、色、名、食、睡、善、惡……任何境界都不思量。此處更進一步,連淨念都不想。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一般人認為宗教不外乎是勸人修善,這是從表面上來看。並且,每個宗教的善惡標準都有一些差別。凡夫眾生容易起惡念、打妄想,生種種煩惱,自己作不了主,沒有辦法剎車,進、退、坐、立都不是,始終煩惱一大堆。心得不到解脫,就稱為「繫縛」。因此,佛開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讓我們把心靠到善法上,稱為「繫念」,這些都是方便法門。



六祖大師講「無住」,無住心就是根本,這念心不住在任何境界上。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無論是世、出世間法,不管是念佛、念法,都是前念、今念、後念……始終沒完沒了,所以說「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繫縛」就是生死,就是生滅。不管念什麼,心始終得不到解脫,如同一匹馬被繩子綑綁。因此,出家雖然離開惡法,拚命追求無上道,卻又被無上道的觀念、法門所繫縛,又是一重執著,無法心開意解。所以《六祖壇經》講得很清楚:「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修行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就沒有辦法契入無上菩提。



這裡直截了當告訴我們什麼都不要念,不要經過當中的轉折、方便;如果做不到,也不妨礙修方便法門。修方便法門,不執著方便,煩惱調伏以後,能所俱空,這念心又歸於無念,就得解脫。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念,就是想念。想到過去、現在、未來,就住在過去、現在、未來。住,心安住在一個地方,這是一種方便。眾生不知道無念即是佛,無念就是無住。這裡告訴我們什麼都不要住,不但惡念不住,善念也不住──住在惡念,將來一定墮入惡道;住在善念,將來生至人間、天上,仍是生滅的果報。不住於善、惡,如此用功,就能契悟到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無住,什麼都不住,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這念心本來就是不動,因此,不動亦不住;假使再住在一個不動,就不是真正不動的境界。住在任何地方,就有一個形象出現,就是煩惱、就是生死;假使不住任何境界,就沒有意識的形象,什麼人都找不到你,連閻王、小鬼都找不到你。所以,無住是根本。



(二十一)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乃是讚歎大眾是諸善上人的意思,提醒大眾在這裡聽法是不容易的。「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要達到無住的境界,就必須離一切相。怎麼離?在這念心上來離,而不是逃避或離開這個世界。因為無論是台灣、美國、天堂,染、淨,世間相、出世間相,東、西、南、北,上、下十方,外在的一切都是相,逃也逃不了。如果離開台灣到美國,美國還是個相;離開世界到天堂,天堂還是一個相,還是沒有離相。所謂「離相」,不是用身體去離,而是心要遠離,心不生取捨分別。《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不攀緣、不執著,看到和沒看到一樣,就是不理它、不管它。眼、耳、鼻、舌、身、意,超越外面的時間、空間,達到無住的境界,有這種智慧,就真正能離一切相。



「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這念心離相,則「法體清淨」,就能達到心清淨而無染著。假使不知道離相的道理,就容易見境生心,起心動念就是有相。例如:師父告訴大眾要遠離外面的塵境,到禪堂打坐得到清淨的境界,連這種清淨的境界也不能執著,因為清淨的境界屬於一種靜相,離開了動產生靜的境界,靜的境界也不能執著;連靜的境界都不能執著,其他不是靜的境界,更不能執著,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外離一切相」,世間的一切森羅萬象,都是相。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只要有相,都是法,包括法性、法相。何謂「離」?心不取著、心不染著,即是離,並不是離開世間。如果真正做到六根不攀緣,當下這念心就是「法體清淨」,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淨法身之體性。體性是絕對的、本具的清淨,所以,心是「以無相為體」。


有些人聽到無念、無相的道理,就以為可以什麼都不必做,光是坐在這裡就可以了。但是,坐在這裡不知道用功,打妄想、打瞌睡、起無明、生煩惱,一樣沒有辦法達到無相的境界,所以就必須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靜中養成、動中磨鍊,時時刻刻以方便法門來對治。穿衣吃飯、行住坐臥、待人接物、早晚課誦、建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這些都是有相,做了這些事情而不執著就是無相,從有為法歸於無為法,從有相歸於無相。所以「佛法不離世間法」,不執著世間法,當下就是無相。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安住在當下無念、無住、無為、無相的境界,即是以「無相為體」。



一切有相的境界都會毀壞,我們身體的四肢五官,乃至外在一切地、水、火、風,都屬於有相;假使執著有相為實有,當這些東西毀壞後,人要安住在哪裡?佛陀很慈悲,告訴我們一個永垂不朽的空間和世界,讓我們得以安身立命,這個世界就是無相。



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任何境界,只有當下清楚明白的心。這念心本來就是清楚明白,所以不執著清楚明白,這念心就是體。王陽明也悟到「無善無惡心之體」的道理,因為善和惡都是相,想到好的境界是相,討厭壞的境界還是相,乾脆什麼都不要想。因此,「無善無惡」,善惡都是虛妄的。不想善與惡的境界,當下這念心不動,這念心就是體,就是清淨法身佛,就是自己的真生命,在這裡安住、保任,就是修道位,明白這個道理才算是悟道。



 


贴主:ywhan于2023_03_15 10:22:53编辑
喜欢ywh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住是執着之意. (无内容) - ywhan (0 bytes) 03/17/23
感觉差不多。 - 雨地 (142 bytes) 03/17/23
(^-^) JacksonNg 给 ywhan 送上一颗幸运星! - JacksonNg (89 bytes) 03/16/23
JT🧧 - 刀锋 (163 bytes) 03/15/23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