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数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手机App偷听,这道“后门”必须关上

送交者: MKE[★★★声望勋衔13★★★] 于 2021-06-02 3:17 已读 420 次  

MKE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你前脚刚说了想去吃火锅,后脚打开手机就看到App在给你推荐附近的火锅店——究竟是巧合,还是App在偷听我们谈话?在网络安全法实施四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对手机App是否存在偷听用户的情况进行了一个实际测试。


先说结论——手机广告的精准推送,未必就是直接依据靠偷听而来的用户信息。


但别高兴太早。


实验证实,app只要获取了手机麦克风权限,并连接网络持续在前台运行,在理论上完全能够做到偷听用户讲话,并且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偷偷录音。


所以,更确切的结论是,手机app能够偷听用户的谈话等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正是为用户画像的大数据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广告精准推送的依据之一。


这个事在行业内可能早就不是什么秘密。此前就有不少分析指出,app可以从偷听到的用户语音信息中抽取关键字作为标签,然后广告主可以根据标签给特定的群体做广告推送。


很显然,抛开大数据画像等专业话术,app偷听用户信息,再来给用户精准推送广告,基本上是成立的。


有人说,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上网信息都处于“裸奔”状态,但手机app可以偷听用户谈话等私密信息居然是真的,这还是让人细思恐极。

首先,这意味着,在即便不使用app的情况下,我们安装在手机里这些本来用于方便工作、生活的各种软件,也可能在无时无刻地“监控”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说,用户反而成了一个个“肉身数据”,被不断的攫取,这种关系的“异化”和“倒置”,明显背离了我们使用作为工具的app的初衷。


其次,较之于对应用户网络“留痕”信息的收集和利用,app偷听用户语音的信息窃取方式,变得更防不胜防,且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为彻底,甚至可以说几乎在理论上剥夺了用户的信息安宁权,每个人都可能无处可逃。


尽管近几年相关法律、行业规定,都在逐渐完善,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对个人隐私的获取手段也在升级。


今年3月,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界定了常见app的必要个人信息收集范围,并且重申,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


但是,app偷听“功能”的存在,无疑是相当于为收集非必要信息留了一道“后门”。这道“后门”不关上,相关法律和规则都可能被架空,用户隐私也就成了“皇帝的新衣”。


值得注意的是,尚在制订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此前传出消息,其草案规定,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进行商业营销、信息推送,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也就是说,用户有权拒绝精准推送,这或有助于遏制一些app的“偷听”惯性。


但更进一步来看,app的偷听、偷录功能到底能不能被彻底拿掉?


偷听就是偷听,其恶劣性质是拿其他任何目的或是话术都无法掩盖的。手机用户不应该被“窃听”,这是每一位用户最基本的权利。

喜欢MKE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