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今天又双叒多爱泉州一点点??

送交者: MKE[★★★声望勋衔13★★★] 于 2020-09-10 2:24 已读 2434 次  

MKE的个人频道

+关注




泉州 |千年刺桐城 君欲何时来?

图文 |陈奕青

温馨提示:边听音乐边阅读,效果更好

如今的泉州,骨子里流淌着宋元时期的豪迈奔放,有人称其爱拼敢,有人赞其包容开放。偏于一隅的泉城,如今千年已过,留下的是历史,更是生活。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如今“良贾深藏若虚”,埋头且干实业,虽名声并不大噪,却淡然处之待世人来探

泉州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西街 | 东西双塔

地理中国中曾如此评价“泉州仿佛有比其它地方更强的记录和讲述自身历史的能力。历史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过去的存在,而是通过家族和庙宇的祭祀活动,与每个人缔结了血肉的关系。走进泉州,便如 置身在历史之流与生动的文化脉络中 。”泉州无疑是一处充满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城,从前衣冠南渡的古人将眼前的山水唤为中原的地名尚在,门楣之上的 “衍派”、 “传芳”向诸人诉说先人自何 而来。祠堂庙宇的香火金纸圣杯,终是化成“ 头三尺有神明”的信念。



半城烟火半城仙,南音袅袅戏易寻。举头三尺有神明,十里方音皆乡音。

泉州·摄影集


《摄影笔记 • 故乡》

地点 | 泉州

泉州载于史册可溯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由此开启泉州的历史。自九日山下的丰州起,而后清源山下的泉州城,偏离政治中心的东南边陲凭着自己的力量且将城建成了拥有“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罗城,有翼城”的古代大都市,宋元时期更甚东方第一大港。偏于一隅的泉州如何成为七百年前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历史的偶然却也是必然。

古城·东西塔


▲民居与东塔


▲水墨东塔


▲西塔与清源山


▲西塔与祥云


▲西塔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人口的饱和迫使其转向符合地理环境特色的海外贸易,就此拥抱海洋。正如《隆庆府志》:“泉居八闽之南,山势蜿蜒,不见刻削;海港逶迤,不至波扬”所言,泉州湾曾以四湾十六港所构成,其优良的自然条件正是为海外贸易而生。因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经济兴隆,南下播迁民众大量增加,卜地定居,流寓不返,人口生息繁衍迅速激增。南唐原闽郡王部属留从效任清源节度使时,将泉州原有“周围三里”的唐旧城扩辟为“罗城周围二十里”的新城,并环城种植刺桐,就此刺桐城(zayton)的别称亦指泉州


▲开元寺


▲开元寺|桑莲法界


▲开元寺屋顶


▲开元寺|石狮子


▲承天寺


▲承天寺| 红墙


▲承天寺|泉南佛国


▲天后宫


▲天后宫|梳妆台


▲天后宫|香客


▲天后宫

南宋朝廷设于临安(今杭州),地理距离比广州更为靠近的泉州作为独立的备选港口。而临安与明州(今宁波)对于商人而言,尚得多远航。就此泉州港亦得了折中地理的优势。


▲清净寺


▲清净寺|穹顶


▲清净寺| 奉天坛


▲清净寺| 新寺


▲印度教石柱


▲泉南堂


▲远眺泉南堂


▲西塔与远处的泉西堂

闽国期间,统治者王审知家族采取保境安民、奖励外贸的政策。留从效亦鼓励公开买卖,拓展泉州商业活动。宋泉州知州上奏“置市舶于泉”正是官民合作,共同促使了泉州宋元海上商贸的繁荣。


▲晋江大桥


▲诚峰渔港


▲崇武古城| 灯塔


▲惠安阿嬷


▲崇武古城| 航标

泉州海洋商贸是骨子里的,郑芝龙的传奇人生亦证明了泉州骨子里流淌着与生俱来的海洋商贸血液。


▲文庙|大成殿


▲文庙|榕树


▲文庙|屋顶龙饰


▲文庙|泮宫


▲关帝庙


▲关帝庙|屋顶


▲关帝庙|剪瓷

浮华如过眼云烟,而沉淀下的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内涵。从欧阳詹登进士榜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前后一千一百余年, 泉州共有进士2456人,长期居全省各府州前列。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举子达40人,不仅为唐宋泉州单榜进士最多的一榜,且后来元、明、清再无一榜超越。 中唐之后的泉州崇文重教已留在了这座城市里。


▲李贽故居|头像


▲李贽故居


▲聚宝街| 民居


▲聚宝街| 民居

泉州偏于一隅,而又拥抱海洋,接触各类文明,亦而思想更为多元包容。李贽正是泉州多元文明下的最大典型,他反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认为除穿衣吃饭无其他“天理”,人之基本需求为最大天理。其知行合一,痛恨虚伪官僚,不高谈阔论忠君爱国,只关心百姓衣食住行,鼓吹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男尊女卑、提倡人类平等,赞颂商人,自居“孔孟传统儒学之异端”


▲门楣


▲西街


▲佛手瓜


▲钟楼

林语堂说,弘一法师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本是翩翩公子却遁入空门成为一代高僧。然而是怎样的渊源将泉州与弘一法师结缘,又终在此地圆寂?也许素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与弘一法师在精神上是契合的。朱熹曾如此评价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入不二法门|弘一大师


▲有无量自在|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与韩偓、朱熹、李贽以如此方式在这千年刺桐城相遇。1933年10月,弘一法师途经泉州西门外潘山,偶然发现“有碑矗路旁,题曰‘唐学士韩偓墓道’”。大师忆“儿时居住南燕,尝诵读韩偓诗”,遂此发出感叹:“乃五十年后,七千里外,遂获展其坟墓,因缘会遇,岂偶然耶?”此时此地感慨道:“余于晚岁遁居南闽。偓以避地亦依闽王而终其身。俯仰古今,能无感怆?”如此弘一法师在韩偓墓前 “伏碑痛哭流泪,久久不起身”,后与之墓道摄影并留一题记。


▲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泉南佛国

与朱文公的相遇在于1935年,泉州居士叶青眼欲恢复 古迹“小山丛竹书院”,请弘一法师 为亭补额“过化”二字。 此亭乃朱文公从前于泉州城东北高阜种竹讲学的亭子。大师欣然应允,且作《题过化亭跋》云:“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程朱。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莫非胜缘耶!”而1938年大师亦为开元寺补书朱文公撰写的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门联。 而弘一法师对于李贽,则曾为其画像写赞:“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千古崔巍。”

弘一大师终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遗墨“悲欣交集”,火化得舍利一千八百余。大师在其人生最后的14年,将大多数的时间留于泉州,在其到过的每一古寺、街巷、泉山、晋水都留下了供后人追思感怀的故事。


▲蟳蜅女


▲团坐打牌的蟳蜅阿嬷


▲蚵壳厝


▲冒着雨看戏


▲请戏酬神

历经沧桑聚变,历史在泉州留下的是雅俗共赏的生活艺术,而这一切是 以家户、宗族、地缘性的社区(如铺境)以及城市整体空间单位为载体而延续。家户有中厅,宗族有祠堂,地缘性社区有各自的神庙,而城市也同样有核心的大庙。乾隆年间《泉州府志》记载 泉州城内分四隅、三十六铺、七十二境。而宋元时期外来的文化融合,亦使这座城有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威远楼|风狮爷


▲天井


▲燕尾陵


▲土坑古民居


▲五店市

而各种戏剧也在此或留存至今,或演变而来,致使泉州素有“戏窝子”的称谓。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打城戏、布袋戏、芗剧等,各有各的不同。踩街、游神、赏灯等亦形成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各色民俗。不同于民俗戏剧,南音则以更为温柔的方式浸润泉州。古老的南音如同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上溯至先秦、两汉,本源则是晋唐,及至五代、两宋后定型、成熟其崇奉儒家的礼乐,追求平和,颂扬仁义、真诚。丝竹管弦声下,自然浸润着泉州人的秉性


▲南洋风格的骑楼


▲中山路骑楼


▲五店市|番仔楼泥塑

泉州的文化始终是流动的,宋元时期的 市井十洲人与当地人通婚相融,此为包容。 建筑是沉默的艺术,亦是过往最好的诉说。各式的教堂自是不必言说,而不论是 胭脂砖或是 出砖入石砌起的 燕尾陵古大厝,亦或是蚝壳其间的 蚵壳厝,又或是极具南洋风格的 番仔楼,无不诉说着泉州的繁荣文化。于泉州人眼中最为紧要的大事之中,起大厝不可缺少。多元风格的建筑其细节繁杂,然 这厝不止是承载其生活的场所,更是其一生的见证。


▲泉州之眼摩天轮


▲泉州之眼摩天轮


▲刺桐花开

喜欢MKE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Jt手机数码红包? - 不清不楚 (141 bytes) 09/10/20
又见泉州!没来过泉州哈哈 (无内容) - 绿岛阳光 (0 bytes) 09/10/20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