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莆田人的聪明是有原因的!这位“智神”你听过吗?

送交者: MKE[★★★声望勋衔13★★★] 于 2020-10-19 23:32 已读 580 次  

MKE的个人频道

+关注

自唐代起,莆田文化昌盛,名人辈出,特别是在古代科举文化中,科甲簪联,涌现出两千四百八十二名进士,三十二名状元(以《莆田市名人志》统计为据)。宋代名相王安石曽赞叹说"兴化多进士",宋神宗也以诗赞之:"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彀中"。


这种文化奇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从文化渊源分析,自晋代唐代中原动乱,氏族南迁入莆的三次浪潮中,能够有盘缠耗四个月行程抵达莆田的,大都是名门望族,富庶之家,文化基因的传承是莆田文化的昌盛原因之一。


​从地理环境上分析,唐宋升平既久,莆仙人口骤増,农耕生存空间狭小,出现了"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社会现象,"自井邑而达于田野,诵之声远迩相闻"。这是《仙游重修县学记》中留下的真实写照。穷而思变,书中寻找出路,当然也是一种原因。


从社会背景上分析,宋代之后,中国文化南移现象,使南方文化地位上升,莆仙文化应运而发展亦为一种原因吧。


但最为重要的原因何在呢?文化学历史学专家们也许都忽略了,那就是莆仙的智神信仰。


莆仙民间对智神的信仰源于汉、唐时代。


​莆仙境内的主要河流木兰溪,其名源于"两岸多植木兰花"。木兰花学名辛夷,俗名笔花,是一种春季开放,花蕊似笔的木本花。在古代,笔象征着知识和智慧,木兰溪,莆仙的母亲河,孕育着对智力的崇拜精神,孕育着悠久而辉煌的文化。


而对智神崇拜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壸公信仰,也许这是一种文化巧合吧。壸公原来是流行于中原大地的一位悬壸济世的医神。杜甫有诗为证:"处处识壸公"。大概是晋唐南迁入莆的先民把壸公信仰带到莆田,并且与壸公山结合得天衣无缝,传留下壸公大仙就隐居于壸公山上,并演化成为一位智慧之神,民间谚曰"门对壸公,世代书香"。


莆田民间起厝,大门必选面对壸山。而关于见壸公神仙聪明花开的传说故事丰富而生动,如柯潜原本愚钝,连对句也对不上,先生不愿教他,辞教回家。柯潜在送别先生的路上,得到壸公神助,聪明花开,感动了先生,因为一分对句对得妙:先生见前方有个独行女子,便出上对;女子独行谁敢拦(橄榄),柯潜对曰:先生欲去寡实留(石榴)。这个双关语巧对使先生对他刮目相看,觉得儒子可教,便回去继续教他,三年后柯潜一举高中状元。


而智神信仰的主要载体是对壸公神祇的膜拜。在古时,少年入学之前,必拜壸公,举行膜拜之礼,焚香叩跪外,还供五样贡品:一、大葱三根,代表聪明;二、芹菜三根,代表勤学;三、竹笋三根(干笋亦可)代表虚心;四、杏仁一盘,代表幸运;五、桂枝一束,代表折桂高中。祭品虽然简单,但寓意十分深远,把学子求学必备的五个要素:聪眀、勤学、虚心、幸运、成功一一强调,是一场十分生动的学前心理教育。


所以,古代莆仙学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毅力特别強,成才几率也特别高。怪不得宋代的理学家、大教育家朱熹为了破解莆仙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谜底,三次到莆田考察,终于在莆田对壸公智神崇拜的信仰习俗中找到了明晰的答案,朱公不禁深为感叹:"莆田人物之盛皆因壸公也!”《兴化府志》、《八闽通志》都记述了此事。


由此可见,莆仙文化之盛与壸公智神信仰关系极大。莆田人民是崇尚智力的族群,才会创造出无比辉煌的文化。


现代的教育也许不容认同这一古老的教育方式,也自然忽略了"杏仁"之类的幸运因素教育,我们能否从古老的信俗文化中吸取一些精华呢?

喜欢MKE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