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笔迹解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告诉你分析笔迹时的思维过程(2)

送交者: 韩进笔迹学[♂★品衔R5★♂] 于 2020-08-29 16:40 已读 636 次  

韩进笔迹学的个人频道

+关注
告诉你分析笔迹时的思维过程(2)
中国笔迹学泰斗  韩进

 


笔迹不是字迹,也不是线条,不是墨迹,也不是手迹,它是长期养成的书写动作习惯。


书写动作习惯紧贴着内心世界的总指挥部,它是这个总指挥部一切指挥习惯的副产品,是它所有指挥活动的衍生物,是这个总指挥部浓缩后的结晶。因此,笔迹可以视为灵魂的缩影。


笔迹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你既可以用静态的眼光看它,也可以用动态的眼光看它。笔迹是动作的痕迹,你用痕迹的眼光看它,它就是静态的;你用追溯的方式看待它,追溯它的书写动作和书写过程,此时它就变成了动态的。


笔迹对应的是思想意识整体,是精神世界的核心部分,因为支配笔迹的是潜意识而不是显意识。这一点,笔迹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在精神领域它所涉及的深度,是其它任何事物都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一点,决定了笔迹是了解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


线条是笔迹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判断刚柔软硬、冷热虚实等,产生的结论是笔迹分析结论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内容,具有决定性和影响力的内容。评价一个人,平常我们的重点总是在性格、人格、品质、道德等方面,而这些内容,都是由线条来先“定位”,就是确定坐标点。


现在,我们看笔迹的角度,可以由静态转入动态了。


 


动感


 


现在我们先来说动感。


动感,就是由于有生命的事物活动而引起的感觉。活动,自然是自主的活动;所以,有动感一般是有生命的表现。在以动感为分析指标的专家看来,笔迹线条是有生命的。这是他们的感受。


发展到这一步,分析笔迹就进入了动态层次。前面说的特征法,是静态的角度看笔迹;由静态到动态,是一种质的飞跃。


 


中医号脉是说明动感的好例子。


号脉,排除了其它因素(包括闻味、看气色、肤色、体温),单纯号脉,就只剩下了动感这个因素或角度。


脉象,分析其因素,首先会考虑到脉搏跳动的力度大小(即强弱)、速度快慢及其变化状态,其次,还应该考虑到血质的粘稠。这三个指标,是通过脉搏可以直接感知、判断的。


人与人之间,脉象与脉象的差别,说到底,只有这三方面的差别;也就是说,脉象的价值只能局限于在这三方面给人提供信息。


把笔迹线条看成有生命的事物,给笔迹“号脉”就成了可能的事情。


 


中医仅仅凭借脉象的差异,就可以洞察种种疾病的差异。主要根据速度、笔压和粘性三方面内容的差异,即仅仅根据线条自身的动感,也可以洞察笔迹中极其丰富的心理含义。


例如:


速度快,是思维快,也表明行动快,性子急。


速度慢,是反应慢、思维慢或决策慢,也表明举止迟缓,性格不急不躁。


笔压重,是精力投入多,是愿意付出、舍得牺牲自己,表明有决心、有勇气、有自信。


笔压轻,是不愿意冒风险,不想付出相应的代价,舍不得牺牲自己的利益,表明有疑问,有顾虑,没自信。


 


书写速度快而笔压轻:


    思维敏捷既心急,又比较多疑比较谨慎。


书写速度快而笔压重


    思维敏捷,性情急躁,勇于冒险,敢于闯创。


 


书写速度慢而笔压轻:


性格懦弱,前怕狼后怕虎,害怕承担责任。可能身体患有疾病。


书写速度慢而笔压重:


第一种可能是书写不熟练;


第二种可能是老谋深算,城府很深;


第三种可能是虽然有上进之心但身手不敏捷。


 


线条直露:


    性格直露,个性直率,不习惯隐瞒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容易情不自禁地亮明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感情。


线条迟疑:


不善于取舍,经常拿不起放不下。没有主见。


 


线条展放:


为人处世锋芒毕露。


线条凝滞:


感情有创伤,心中有郁结。


 


速度均匀:


性情不急不躁。


笔压均匀:


举止沉稳,言行不卑不亢。


 


以上都是动感及相对应的结论。


动感,反映的是一种生命的气息。极远的镜头里,一个白色的点或黄色的点在绿色的草原或山林中跳跃,一个蓝色或白色的点在蔚蓝色的海面上缓缓地直线行进……此时,观察者仿佛是从高空中居高临下,鸟瞰宇宙,有一种遥控命运、主宰世界的感觉。一只躺在地上的鸟或猪,仿佛死了一样,却猛地动了一下蹄爪,或者抬起头做了一个瞭望的动作……于是使观察者猛醒:原来此物还是个活物!原来这家伙是在睡觉!


发现动态或者体验动感,以自身处于静态为宜。如果观察者保持同样方向、同样速度的运动,就和所观察的事物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了,动感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点,和老中医号脉一样,号脉时,中医只是一个信息接收器。


 


笔迹线条本身肯定是不会动的,但是书写动作是会动的。观察动感,是观察笔迹局部的痕迹,是由什么样的书写动作产生的。此时所选中的观察对象,可能是一个笔画,可能是一段线条,甚至就是线条的起点或末端。根据这么一个局部点的特征下结论,依据动态或动作本身的特点下结论。这是一种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策略,对笔迹的特征有意进行放大性质的考察、处理。


 


观察动感的时候,犹如观察一个静躺着的动物(可以设想为人)。为什么是躺着不动的静态活物呢?因为此时观察者看不见笔迹的整体,只好、只能也只宜视之为静物,也就是将更多的看不见的部分视之为不存在。


此时观察者即分析笔迹的专家,注意力集中在线条的某一段或某一点。


观察的方法,是放大处理法。通过放大显示的痕迹,尽可能地想象并且理解其书写动作是怎样的。通过对书写动作的分析,理解笔迹书写者的个性与状态。


此时画“心电图”,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获取同频率的振动。


至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分析动感,就是以局部动感为单位,根据书写痕迹推断特殊点或特殊之处的书写动作,进而作出书写者个性及潜意识方面的判断结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结论内容,都来源于某一种静态的笔迹形象(或图片),亦即对应着某一种书写动态特征。


显然,每一种结论,都对应着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笔迹线条或点。


动感的分析法,最擅长感知笔迹书写者的潜意识,因为潜意识是不加掩饰的,从笔迹线条中可以直接获取潜意识。


 


至此,我们可以分析临摹法的奥妙了。


临摹法,分析的是运动感。所以,临摹法强调的是临摹,就是模仿性的书写。


临摹法与特征法的关系。


只要特征法的那些知识块是正确的,那么它对于临摹的作用和价值就是肯定的。只要临摹法的操作者知道这种结论,那么临摹时遇到这种笔迹就容易迅速感知到这方面的内容,仿佛在人海中看见一张最熟悉的脸,极易引起注意。


但临摹法高于特征法,所以使用临摹法的专家一般不会太重视特征法的知识块。一是担心这些知识块有失误,不够精准;二是担心自己被局限,受束缚;三是担心先入为主被误导。


在必要时参考一下,一般效果还是不错的。


 


运动感,和动感有没有区别?


也许在物理学上或哲学上,运动感和动感没有区别。但是在笔迹学上,二者的区别却很清楚;所以,在这里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强求统一,实事求是地按分析笔迹的需要来理解才是正经。


号脉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患者手腕局部地区血管的跳动情况;这个时候,我们感受的是动感。


运动感,是分析笔迹时,沿着线条的轨迹,理解书写者运笔过程中的整体情怀和心理状态。


分析动感的时候,手及手指应该是不动的,犹如中医号脉时手指不动的状态。这时候,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动态上。


分析运动感的时候,手是必须运动的,这时候,注意力集中在体会、体验自己的指导思想、意识和情感方面。


平常我们做出运动,一定是先有指导思想、有自己整体的意识系统,并且有伴随着运动的特定情感。


临摹法的分析笔迹方法,要旨是先模仿性地做出书写行动,再寻找、辨识支配这种行动的思想意识和潜意识,以及伴随着它的情感、情绪。


犹如看哑剧,你看到了对方的动作,猜想他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这一步是反常规的,一般人都不熟悉,不理解。


临摹法分析笔迹,是从头到尾地模仿性书写,这种书写的要求,不仅是产生形似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从形状、速度到笔压同时达到高度相似;也就是说,这种书写,是书写形状、运笔速度和笔压变化三者高度统一前提下的相似性,是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可是,临摹法又不允许你专心致志去做临摹这件事;如果你用心去临摹,你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写字上了,根本无法体会到支配这种书写动作习惯的思想意识和情感。


所以,临摹法的操作,是先熟悉对方的书写动作习惯,然后在临摹动作中捕捉隐藏在背后支配它的精神内核。


临摹的难度是在这里。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无中生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有生活来源,笔迹分析结论中的心理内容也要分析笔迹者内心的库存。


例如,我是一个心地单纯的人,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可以说是毒害),从小想的是解放全世界,解救天下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民,对人性的恶缺乏深切的感受。我知道有些人很狠毒,很冷酷,但不懂得有些人很无耻,没良知。直到遇到一个长期跟在上层人物身边混的人,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这种人寡廉鲜耻,才加深了对这种人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上层人物的理解,遇到这种笔迹也眼光敏锐多了,写出结论来也生动深刻了。


 


我在使用临摹法分析笔迹时,一般是二三十个到六七十个汉字的连续性书写的模仿运动;最少也得模仿三五遍;如果少于十个汉字,就会心里不踏实,担心分析结论不准确。


预备——开始临摹的阶段,犹如张开一张大网,这应该是一张空网,不应该携带主观色彩或带有主观偏见、成见。


用这样一张大网,对记忆库进行拉网式的大搜查,这就是联想的实质。搜查的标准,是相似的动作记忆、理解、分析,这好比就是网眼的格式。把相关的内容筛选出来,这是决定性的关键。搜不出好材料,以后的加工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者巧妇难为劣米之炊。


是否善于联想,与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习性、习惯有关。


生活阅历、知识库存、思想境界……都会影响你这张临摹搜索大网的收获质量。


先进行这种整体性质的模仿,在有了对笔迹书写者整体印象的基础上再通过局部线条的临摹进行细致性个性特色的修补,就好像先塑造起骨骼,然后再贴补皮肉。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就逐渐清晰起来,凸显出来。


可见,临摹法最初产生的是一个微缩性质的内心世界图像,在对笔迹局部进行放大性质的分析时,不断进行丰富、修补和完善。如果把这种微缩性的内心世界图像视为一个知识块,那它显然比特征法那种一副笔迹图像加一段心理含义的知识块大多了。


本质上,是因为受某个具有个性特色的内心世界指导、支配而产生了某种书写动作,产生了某个人的笔迹;而临摹法就是根据笔迹尽可能重现原来的书写动作,并且根据这种书写动作确定支配它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


分析时最初产生一个微缩性质的内心世界图像,涉及很多的因素:线条的性质即刚柔软硬等特征、笔迹线条的形状、运笔速度、笔压、起笔特点包括起笔动作特点、收笔特点、末笔方向、字体结构疏密、字体特征、字体倾斜度、签名特点……,更重要的或许还是笔迹书写者表现在笔迹中的个性特征,就是他不同于他人笔迹的特殊之处。一句话,要得出一个能准确概括其人要点的“大致轮廓”,肯定要把握全部应该把握的笔迹特征才成。也就是说,你不能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特征!每一个人笔迹特征的要点并不相同,相对于每个人的个性去捕捉他笔迹中的哪些特征,并无固定模式,只能全靠专家自己把握。


就思维而言,临摹法的思维,即使不说上述那个微缩型内心世界的基础性知识块,其它的知识块,最小单位也包含一段有头有尾的运笔过程。


临摹法立足于对书写动作总体习惯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对整体运动感的捕捉;捕捉的是整体习惯。


使用动感分析法时,强调的是对局部动作的认识和理解,或者是对动作某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运动感,强调总体的理解。


动感,注重的是局部的观察,注重的是细节性特征;在局部的细致方面,可能更胜一筹。


 


思维的基本单位对比:


1、特征法的知识块,每一块里都包含着一副或一种抽象的笔迹图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含义。


2、采用分析动感的方法分析笔迹,其知识块是以一种完整的局部动感为单位,一种完整的局部动感就是一个单位。也就是说,以能够确认某种动感是什么规律为标准,能够确定多少种动感,就起码有多少个知识块;确定的是哪一种动感,或许这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的动感你不能确认,分析结论的水平就上不去。两种以上的局部动感能够组成新的知识块,或者说是两个以上的局部动感知识块可以组成新的知识块。自然,这些知识块同样每一个都伴随着对应的个性特征或生理特征性质的结论。


3、临摹法的知识块,首先是产生了一个囊括了主要笔迹特征的知识块为基础。这个知识块的核心是书写运动即书写动作的整体运动感,对这种整体书写运动的分析,能直接产生一个以主要个性特点为标志的内心世界轮廓。平常做到或实现这一点,需要五分钟到十五分钟。此后,会根据分析笔迹的需要,产生或形成若干以一个完整动作为基础的知识块,伴随着对某项指标更加详细或深刻的结论。


运动感产生的分析结论,是通过想象或联想的方式产生的,外行人可能会觉得很不靠谱。实际上这些结论由于它直接产生于笔迹,是最可靠、最可信的。一个对毛泽东仅仅知道些皮毛的专家,写出的结论,也能写出与历史学家水平不相上下的结论或述评。


靠寻找动感或运动感写出的分析结论,常常能令当事人感到震惊。其原因就在于,这样写出的结论与笔迹书写者的思想和思维具有直线的联系。有一位笔迹学专家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笔迹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不妨换句话说,就是笔迹是内心世界直接的投影。


 


总结:


思维是一个运动过程,原材料→结论;旧观点→新观点……都是思维的过程。


特征法的思维,是:


一个笔迹图像或图形→心理含义结论=一个知识块。


A笔迹图像或图形→心理含义结论)+B笔迹图像或图形→心理含义结论)+……=n个知识块


一个知识块=一个概念


 


寻找动感的思维,是:


一个笔迹图像或图形→一种动感即一种单纯的运动规律→不完全确定是几种的心理含义≈一个知识块


在这里使用约等号,是表明它是一个不确定的内容,有伸缩性、变化性。


 


寻找运动感即临摹法的思维,是:


全体的笔迹图像→选取有代表性的、连续书写的段落→捕捉若干个典型的书写动作习惯(这是有个性的)→主要的个性特征→内心世界的缩影(轮廓);


局部书写动作习惯可能对应的是什么心理含义,这个作为被除数;


内心世界的缩影,作为除数,形成分子和分母的关系:


局部书写动作习惯对应的心理含义/内心世界的缩影≈最终确定的局部书写动作习惯代表的心理含义。


这就是临摹法笔迹分析结论的由来。


 


特征法与临摹法的差异,主要是特征法的知识块是不变的,是相当于概念的。


寻找动感或运动感的思维过程中,知识块都是处于变化中,内涵不确定,具有扩散性。


笔迹学是根据书写痕迹推断书写动作,继而根据书写动作再推断书写动作习惯,再根据书写动作习惯作出书写者个性及潜意识方面的判断抓住某些主要的个性特征后根据内心世界的有机性建立内心世界的微缩模型,从而为全面细致地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奠定基础。这种定义,最适合临摹法。


根据书写痕迹寻找动感,是把书写痕迹的细节幻化为精细的书写速度和笔压变化,有时候还幻化为流质状态,由此推及书写者的个性和潜意识。这种定义,最适合寻找动感的分析法。


根据书写痕迹静态图像的差异,对应相应的个性或生理特点,采取调查统计的方法或个人经验总结的方法,这种定义,适合于特征法。


2020825日星期二

喜欢韩进笔迹学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韩进笔迹学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