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六祖壇經般若品 2

送交者: ywhan[♂★★声望品衔10★★♂] 于 2023-02-20 12:49 已读 1892 次 1赞  

ywhan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六祖壇經般若品 2

 

(三)970309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這是六祖大師提示聽法的大眾要注意:世間一般修行人只知道口念,不知道用心念,不知道要歸於無念。雖然終日口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念個不停,念念卻都成了生滅,因為「不識自性般若」。我們要知道,聽經、聞法的目的是在藉教悟宗,藉由教理而契悟這念心。摩訶般若波羅蜜也是一種教法,如果只知道口念,不知道要依照經教來返照這念心,不知道契悟自己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成了生滅法。所以念了以後還要歸於無念,無念不是打瞌睡,而是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清楚、明白、如如不動的覺性就是「自性般若」,自性般若沒有生滅。不明白這個道理,雖然拼命念,念念之間昏昏沉沉,不知道能念的這念心在哪裡?口念般若,心中沒有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就好比口說食物有多好吃、多美味,終究不能填飽肚皮,因為說到做不到,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要能心行、要能做到,心才能安、才能定、才能超凡入聖。有很多人認為念愈多,功德就愈大,要知道如果不知道回光返照,不能放下煩惱、執著,就沒辦法真正得解脫。所以要透過摩訶般若波羅蜜,返照自性般若,直到實相般若現前,才能真正了生死、到彼岸。

「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劫」是計算時間的單位,因為時間很長,沒有辦法用年月日時來計算,所以用劫來表達。劫有減劫、增劫。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起,每隔一百年減少一歲,減到平均壽命十歲就不再減了,這稱之為「減劫」。減代表退步,減劫的時候世界很混亂,人心被物質引誘,變得貪得無厭,稍微不如意就發脾氣、起瞋心,污染一天比一天嚴重,因此稱為減。減劫時,眾生的福報減少、壽命減少、智慧減少,就像生活在苦海當中。增劫,人的平均壽命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就不再增加。這時的世界很清平,人心愈來愈慈悲、愈來愈平靜,善法增長,福報也一天一天地增加,整個世界風和日麗,這稱之為「增劫」。一增一減是一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

為什麼萬劫都不能見性?因為不知道由教歸心,因為光是口說而不知道去做。能說善道不是不好,重要的是還要去做,要即說即做、能說也能做。說,是自利、利他;做,也是自利、利他。說法是布施,布施能增長福報,這是自利。眾生因為聽到佛法而知道修行,能逢凶化吉、契悟本心,這是利他。所以,說和做都可以自利利他。如果只會說而不會做,不但容易起煩惱,而且離佛法愈來愈遙遠,所以不但要會說,還要會做。

如果只知道說「空」,心不能契悟空性,空就只是空,與自己毫無關係?知道一切法是空性,還要契悟這念空性,才是見性。光是口說緣起、說性空、說我空、法空、空空,說一切法畢竟空,說來說去都在空上打轉,這就成了法執。雖然很努力在修行學佛,但是只會說空、只是執著空,經過一萬劫這麼長的時間,也沒有辦法見到自己的本性,徒然浪費時間,始終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以修福德為例,如果沒有見性,乃至於知見錯誤、增長邪見,福報享盡了,還是會墮入惡道,得不到解脫。所以不但要修福報、行善法,還要見性。見性是見到本性,見性就是見道、就是見佛、就是見法,所謂「性海無邊」,本心本性有無窮盡的智慧,修行就是要見到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迷就是見性,迷了就不是見性,見性才能成道。

(四)970316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起源於印度。中文譯經,有的是譯意不譯音,有的是譯音不譯意,「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譯音。「摩訶」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整句的意義是「以大智慧到達彼岸」。

智慧與知識有什麼不同?知識是學來的,譬如諸位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在這段期間學到很多知識,或是在工作上學到很多技能,經過十年、二十年,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學理,正如古人所說的「學富五車」,天上、地下、過去、現在,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些是知識。智慧就不同了,智慧是本具的覺照力,能夠依教觀心,觀照自己有沒有妄想、有沒有惡念?有妄想就馬上停止,有惡念要馬上改正,發慚愧心、懺悔心,告訴自己不要再起惡念。這個本具的智慧心、覺照力不但能起觀行,又能看到這些念頭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進而照見自己這念心性本空、了無實際。再觀察,既然這念心性是本空,可是空當中又能起作用,空不妨礙有,空當中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這念心就像虛空一樣廣大,大無邊際,大無內外,這是真正的大。這念心沒有岸,有岸就成了相對,就不是彼岸。因為這念心沒有大、小,沒有此、彼,沒有內、外,十方虛空都在這念心當中。說大,大而無外;說小,小而無內,這是絕對的心境。儒家也契悟到這個道理,儒家說:「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六合是東、西、南、北、上、下,把這念心放開來,是充滿天地、遍一切處;這念心收回來,誰也看不見、找不到。契悟這個道理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要想到達彼岸,必須要心口相應,只是口念,而不知道在心上用功,那是很難成就的。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不但口要念,心也要念茲在茲。不但心要念,而且要身體力行,也就是要藉教理觀照自己這念心,使身口意三業與空、假、中三觀相應。與假觀善相應,能成就世間的功德;與真空善相應,能得解脫;與中道實相善相應,可以成佛種智。所以「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講得頭頭是道,還必須說到做到,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如果只是能說卻行不得,身口意相違背,即使說得天花亂墜卻做不到,自己也不會有絲毫的利益。

佛法的道理必須要自己實踐、去觀照、去用功。如果只是口念,心口不相應,雖然本具般若智慧,也是「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就像早上的露水,太陽一照就消失於無形;就像電光石火一樣,一剎那就消失了。因為自己只是口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心不去行,「摩訶般若波羅蜜」也就如幻、如化、如露、如電,自己始終得不到利益。修行要靠自己發心,腳踏實地用功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口念心行,身口意三業相應才是真實的,否則就只是空談。什麼是心口相應?口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也靠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上,念念清楚明白,念念不空過,契悟到空性,知空不住空,始終是了了分明,念而無念,無念也不妨礙有念。明白這個道理就是與道相應。

六祖大師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本性是指這念心性,心才是佛、心才是法,契悟了這念心,進而定心、淨心,這念心就是佛、就是法。所謂「是心是佛」,心性本自具足,明白這個道理、契悟這個道理,心就是佛,不要另外再去找了。離開這念心性,不但沒有佛,什麼都沒有用了。人活在世界上,就是心意識在活動,所以要使這念心作主,不能迷糊。

《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有沒有形相?能不能找得出來?是找不到的。這念心沒有形相,雖然沒有形相,卻能起作用,起了作用之後,又回到不作用的狀態。不起作用的時候就是真空,起了作用,就是妙有。能找到妙有嗎?找不到,了不可得,這又是真空。所以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當中又具足真空」。這個心一念不生,不住空、也不住有,這念心性是平等無二,就是佛性、就是正覺、就是正念,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解脫。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真理,要自己去契悟。

(五)970323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這一段是顯「體」,顯心性之體,說明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說明心的體性是什麼形相。「何名摩訶?」什麼是摩訶?這是
六祖大師就凡夫所能理解的範圍再次解釋,怕講一次聽不懂,所以第二次再重申其義。

 

「摩訶是大」,這裡的大不是以小顯大,不是相對的大,不是大小的大。大小的大是因小才說大,這裡的大是絕對的大,是本具的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虛空是廣大無邊的,不管是太空船、衛星,乃至於星際當中無數的世界,都是在虛空當中,離不開虛空。孫悟空一個筋斗翻十萬八千里,為什麼還是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因為佛的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所以不管怎麼翻,還是出不去。這個空性不是外面的空,而是本心本空。「猶如虛空」是形容詞,是指本心像虛空一樣廣大,沒有涯畔、沒有邊際、沒有岸。此岸、彼岸也都是形容詞,譬如煩惱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心沒有煩惱就是到彼岸。

 

「無有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這念心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大的、小的,因為心沒有形相,怎麼會有方、圓、大、小?如果有方、圓、大、小,就屬於有為法、世間法。世間上因為有方,所以才有圓,如果世間沒有「方」這個名相,也就不會有「圓」這個名相,因為這是相對的概念。如果世上沒有一個「小」的東西,「大」這個形容詞也就不存在,因為方圓大小都是相對境界。但是這念心的心體不是相對境界,所以心沒有方圓大小、沒有顏色,既不是青色,也不是黃色、紅色、白色。這念心是空性,怎麼會有青、黃、赤、白?其實青、黃、赤、白也是虛妄不實,也是相對法。這些顏色屬於緣起法,緣起性空,還是虛妄不實。

 

「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這念心沒有上、下、長、短,也沒有瞋、沒有喜,沒有是、沒有非,沒有善、沒有惡,沒有開始、沒有結尾,因為這些都是相對法,有開始就有結束。這念心無始無終、沒有邊際,因為本心本性真正是不住兩邊,所以沒有善、沒有惡,沒有是、沒有非,是非、善惡都是生滅法。打坐的時候一念不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寂照不動,看看當下有沒有善惡?有沒有是非?有沒有頭尾?其實什麼都沒有。因為這念心什麼都沒有,所以什麼都有。什麼都有是心的作用,這念心能生萬法,心體具足一切功德,心體不去不來。這個法門是頓超法門,《六祖壇經》處處都指歸本性、指歸覺性、指歸第一義諦,等到自己契悟了覺性,契悟了心體以後,自然而然就知道「用」,也就不會迷惑。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剎土是果報土,淨土、穢土都是虛妄,都是幻化不實,都不離生、住、異、滅。一般人都希望生淨土,認為這裡是穢土,所以要求生淨土、求生諸佛剎土。諸佛剎土也是盡同虛空,也是虛幻不實。為什麼?因為這是果報土。果報土最後還是空,還是會滅掉。阿彌陀佛不管壽命有多長,最後還是要入滅;極樂世界也有滅盡的一天,只有菩提自性才是不滅。「菩提自性」,淨土宗稱之為「常寂光淨土」,教下稱之為「法身」,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密宗稱之為「大手印、大圓滿」。為什麼稱之為大手印、大圓滿?因為這念心無量無邊地廣大,裡面什麼都有,一切圓滿,十方虛空都在這念心上。從這個角度來看,禪、淨、顯、密,完全都是一樣,沒有差別。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世間人本具妙性,妙性是妙真如性、神妙莫測的這念心性,這念心性是非有、非空,即有、即空,廣大不可思議。這念心,你說沒有卻又是有,你說有卻又是了不可得,這是不是很神妙、很奇妙?譬如鏡子,「相來則現,相去則無」,鏡前來什麼相,鏡子就現什麼相,從鏡子上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相過去了,方才所現的一切又是了不可得。這念心從白天到晚上,在念念分明的當下,每件事情都清清楚楚,但是事後,這念心當體即空,沒有一法可得,因為妙性本空。由於妙性本空,心量像虛空一樣廣大,所以又能生萬法、能容納一切,這是妙有。譬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在虛空當中,森羅萬象也存在於虛空當中,虛空從來不怨嘆;萬象都在虛空當中生生滅滅,虛空也不覺得厭煩,也沒有喜怒哀樂,虛空永遠還是虛空,因為虛空是空性。

 

修行要契悟到妙性,契入空性。妙性就是空性,妙性、空性不是求來的,這念心無有一法可得,心當中能捨得乾乾淨淨,空性就會現前,覺性就會現前,妙性就會現前。所以打禪七的時候都會告訴大眾要通身放下,什麼都要放下,菩提心才會現前。因為過去是一層一層地染污上去,現在要回歸自性,必須一層一層地剝落下來,也就是要回光返照,體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這念心不能有一點點執著,心中有所執著,將來就要受果報。自心放得下一切,心當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自然而然全體現前──十二入、十八界都在這念心當中,這就是自性真空,修行先要契悟這個道理。既然是自性真空,為什麼還要修行、還要度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夠成熟,沒辦法一下契悟到空性,反而會惡取空,反而排斥一切法,那是不正確的。所以要透過方便法,修一切善而不執著善,心不住在善法上,慢慢從這當中去契悟當體即空。

 

「自性真空亦復如是」,這念心性本來就是真空,真空不是頑空,空當中不礙萬有,這念心能靜也能動,能有種種作用,因為真空當中具足妙有,本心本性就是如此。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說空,就執著空;講有,又執著有;說這念心什麼都沒有,又想個什麼都沒有,始終在執著、攀緣,就始終見不到本空,見不到本有。

古德云:「有形皆歸壞,不滅為真空」,就是告訴我們真空的道理。但是又怕世人執著真空,所以又說:「但見曹溪水,門前坐春風。」曹溪的法水就是甘露水,曹溪的法門是講非空、非有。契悟了聖道,這念心時時刻刻充滿禪悅法喜,就如同在春風當中一樣。所以契悟了自性,才是最大的福報,明白這念心裡面什麼都有,這才是真正的富貴。

 

喜欢ywh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