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家居百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杨定一/《神圣的你》第二卷 4.”觉”和“想”不是同一回事(21)

送交者: 爱真我[♀品衔R2☆♀] 于 2021-08-20 20:57 已读 427 次  

爱真我的个人频道

+关注
杨定一/《神圣的你》第二卷 4.”觉”和“想”不是同一回事(21)

4.”觉”和“想”不是同一回事

轻轻松松地,让“觉”和“想”同时发挥作用,一个人才可以醒觉过来。


这本书不是只让你理解的,是需要体会,而且是全面的体会,才可以落实到我们的身心。


我讲的全面,说的是身体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细胞。


只有这样全面的体会,一个观念才不会受到脑的逻辑所扭曲,变成又一个概念,而在早已充斥生活的种种概念之外,又加了一个不必要的概念。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把生命真正简化。把种种概念摆到旁边,“觉”オ可以浮出来。这不是用脑的逻辑所可以理解的。


“觉”浮出来,也只是——把“脑”落到“心”。我们通常讲一切从“心”出发,本身也只是“觉”或“在”的境界。其实这种领悟,每一个细胞都能做到。只要不受到脑的压抑或扭曲,我们每一个细胞的生命,自然跟”心”或体意识是合一的。


我们所称的全部领悟或顿悟,也只是通过每一个细胞来接受、来活出一个观念。


然而,我们一般人,面对任何瞬间,是通过念相,也就是“想”。本来这个瞬间很单纯,但通过念头,我们自然会延伸出“我”,而让“我”和瞬间带来的形相结合,就这样把自己化为眼前的形相,把最原初的“觉”扭曲到“我”之下。通过”我”观察、过滤一切。


我想表达的是——“觉”和“想”其实不是同一件事。


“觉”和“想”是意识的不同层面。觉,是永恒的。即使没有“想”“觉”还存在。也可以说,在还没有“想”之前,就有“觉”。


“想”,反倒把意识落在一个局限的范围,有生有死。


一个人突然可以区隔“觉”和“想”,同时又不拒绝任何“想”,也自然醒觉。他会自然发现,任何念头,本来都含着“觉”。而这个“觉”,可以观察到一切,包括念头,也包括没有念头。


“觉”本身就是一体意识的作用,没有区分“主体”和“客体”的需要。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最多,我们只能说——觉察到“觉”,体会到“空”含着“空”和一切。


回到这个瞬间,是通过“觉”,而不是用“想”。怎么“想”也想不到,甚至想不出来。


正因如此,我才不断地强调通过接纳、臣服来面对每一个瞬间,而且还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解说。因为,只有通过接纳或臣服,我们才可以把“想”(念头)消失掉。


面对每一个瞬间,带着臣服和接纳的观念。它对任何“想”自然会产生个刹车,自然把“想”包容起来。接下来,空掉“想”。


这一来,我们自然得到一个空当。只要回到这个空当,很自然地,我们在这个瞬间,只剩下“觉”。


这个空当是本来就有的,是任何形相包括念头都有的。


前面提过,通过接受和臣服,没有抵抗,自然通过形相,落到形相更深的层面,而这个层面本身是空。


也就轻松地从“做”落到“在”。


从“有”放松到“空”。


从“外”沉入“内”。


从“想”回到“觉”。


站在“觉”,我们自然放过“想”,只是轻松地让它存在。这么一来,“想”不光自然消失,甚至可以变成一个良好的工具。


就是那么简单。


难的是,我们受限于制约会认为不可能,甚至认为做不到。


真难想象,人类竞然可以不是“想”的奴隶,而第一次成为生命的主人。“想”于是成了我们的工具,需要的时候拿来用。站在“觉”去”想”,这种“想”本身自然发出深度和广度,威力反而是不可思议的大,而能在人间所面对的任何考验、问题解决、发明、发现,甚至运动、表演与文艺等各个领域,带来极大的突破。


我才会用各式各样的比喻,各种角度说明,希望让你能接上神圣生命的轨道。我也提到,面对每一件事,通过接纳、包容、臣服回到这个瞬间,是最好的方法。


这一堂课,无论多年轻、多年长,即使只剩下几口气,都可以做到,而且是这一生最重要的一堂课。


也许,你通过自己或别人带来的制约,或接受了别人的判定,认为这一生所得到的,都是局限,只有痛苦,只有不公平,让你不敢承认你与生俱来的神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你不费力、不花时间地把神圣找回来。


只要你可以敞开心,接受《神圣的你》所想要带给你的,自然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在这张图中,我用一张薄薄的纸来表达我们的意识,而这张纸甚至可以劈开来,左边代表“想”,右边代表”觉”。意识到两者既有分别又同时存在,就是醒觉。


从念头转到“觉”,其实不是通过“动”或任何用力。念头只要消失,觉,自然浮出来。


虽然我用“劈开”来描述,但是,“觉”和“想”的分开,其实不是通过“动”。“觉”本来就有,只要通过轻轻松松地“在”,就可以体会到。




“在”,也就好像活在暴风眼中



除了前面劈开纸的比喻——觉和想随时可以分开,随时可以同时存在——来表达醒觉,让我再用另一个比喻来描述。


醒觉,就像活在人间带来的旋风,却站在这个暴风的中心,也就是暴风眼,看着一切。醒觉的人,外在的一切可能一样忙乱,什么都在动,内心却有一个地方是不动的。而他,通过不动的心,在看世界。


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就像在海上,外头风强雨大,突然之间,全部的声音都完全消失,一切回到无声,回归沉静。也就像一个大型马达在转动,突然之间,停了下来。


转动的马达、外面的风强雨大,甚至旋风,是念头、念相;停下来的,是心。


这种经验,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一定曾经体会过。只是,也许还没有把它整合好,而随时带到生活中。


我们醒觉的经验都是短暂的。


此外,在下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暴风,也就是生命的螺旋场,其实和内在(图下方光的通道)是接轨的。内心无色无形的光明,也就是一体意识,随时通过我们,通过“这里!现在!”每一个瞬间,流到人间。


我才会多次表达,一个人活在当下,也就好像全部的生命来活我们,带着我们走向神圣的生命,走上神圣的路。我们一离开这个瞬间,这个通道也随之中断。但只要想起回到“这里!现在!”这个流通也就恢复。





觉察,当作一个练习



通过五官的作用——看、听、闻、尝、触的觉察,可以让我们自然体会到“觉”和“想”的差异。


五官所带来的觉察,还不是这本书要谈的“觉”。


“觉”,其实也只是觉察和觉察之间的一个空当。


是觉察后,念头还没有起伏的一个空当。


进一步说,


“觉”其实是随时都“在”。通过“在”所带来的宁静,观察一切。


还没有“觉察”,就有“觉”。是从”觉”,生出”觉察”来。


所以,“觉”,还在“觉察”之前。


但是,我们五官带来的觉察,还是可以作为一个路标,带我们接近“觉”的体会。


觉察,轻轻松松,清清楚楚地觉察,不要再加一个念头。


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练习方法。


觉察什么,并不重要。也不需要去追究。


重要的是,轻轻松松去觉察,只是为了觉察而觉察。


觉察,只是觉察。


我们在这里,先用“看”带出一个练习。


轻轻松松,看着四周,好奇地看。


轻轻松松把眼光落在眼前的任何一个静物。


这个静物越单纯越好,也许是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墙壁、地毯。[①]


将目光落在这个静物上,守着它。



轻轻松松看着它。


好奇地看着它。


用眼晴去勾勒它的每个细节、每个光影、每个色泽、每个线条。


不要加一个念头,不要加一个联想不要加一个解释。


甚至,不要分别,不要加一个比较。


只是清清楚楚看着它。


只是看着每个细节、每个光影、每个色泽、每个线条。


不加ー个解释,不加一个比较。一个念头,都舍不得放上去。


轻轻松松地看,


就好像我的“看”,不是为了得到,不是为了掌握,不是为了理解。


没有目的地“看”,只是单纯的“看”。


最多,我只知道眼前这个是什么东西。


只是守着它。


试试看,把这个不加一个解释,不加一个念头的时间延长。


至少ー两分钟。


熟悉了这个练习方式,我们可以改用身体某个部位作为觉察的对象,例如手。


看着手,通过看,通过观照的光明,用一种新鲜好奇的心情,去刻画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纹路,皮肤的质地……


不加一个念头去解释,什么都不解释。


最多是轻轻松松体会。


除了“看”,我是不是可以感受到这个手。


手的活カ,我是不是能感觉出来。


守着它,看着它,欣赏它。


用这种方法,一天随时带给自己一点空当。


把注意力放到某一个东西、某一个角落、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是大自然。


我们自然会发现,通过这种轻松的觉察,轻松的观照,


大脑会踩一个刹车,念头会切断。


我们的脑,自然得到一种全面的休息和放松。


自然让我们宁静下来。


除了人以外,任何东西、任何生命都是和一体意识合一的。


我们轻轻松松地观察,只有观察。


这本身,就让我们和一体意识合一。





[①]先不要找常常在身边使用的东西,或会让你想起某个人、某件事的东西。总之,这个东西越中性越好。

喜欢爱真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