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走向专制(六):唐宋之变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3-02-03 20:02 已读 2397 次 2赞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走向专制(六):唐宋之变
原创 作者万归藏 万丶归藏 2023-01-31 20:29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们看中国历史,从周到五代十国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有两个非常相似的循环,都是先经历一个大分裂的战乱时期,各诸侯相互征战,然后进入秦汉和隋唐的大帝国时代。


而到了之后的宋元明清,似乎就打破了那种分分合合的循环模式。


所以从南北朝到唐朝这几百年,一定是有一个新的变量出现了,打破了原来那种平衡关系,让中华帝国跳出了那种循环模式。


我们之前讲的那几位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他们所依靠的力量,就是一些小贵族。


像是秦孝公任用的商鞅,他是卫国的王子,所以也可以叫他卫鞅。他就是因为卫国衰落后,先跑到魏国,然后跑到的秦国。


还有像道武帝任用的崔浩,崔浩出身清河崔氏,这个崔氏也是魏晋时期的名门大族。


包括后来北魏历任皇帝任用的一些汉朝儒生后裔。


这些人如果他们自己的国家没有灭亡的话,他们就会像是孔子在鲁国那样,他们的天然利益,就是防止大贵族和君主权力扩张的。


但是他们的国家衰落或是灭亡之后,他跑了别的地方,那他就是一个外来人。


而且这些落魄贵族不像是平民,平民他也干预不了政治,况且也没有政治素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小贵族不一样,他想恢复和提高自己的阶级地位,因为他是外来人,那他就不必维护原先的政治结构。


所以他们就非常适合被专制君主利用,去打击大贵族,破坏原有的阶级结构和封建体制。


所以你看,专制君主在扩大权力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政治局势动荡的现象,其实就是大贵族的反击,这些人的下场也是不得善终,像是商鞅被杀,还有七国之乱,晁错被杀,崔浩最后也被杀,也算是一项历史规律了。


但是呢,这种人才,还有像是苏秦、张仪这种人,在战国时期被称为游士,什么时候出现不是专制君主能够决定的。


秦孝公可以任用商鞅,但是秦献公找谁呢?


所以他需要一个稳定的机制,为他持续输送这种人才,去对抗大贵族。


这个机制,就是科举制。


如今科举制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大家都以为是顺理成章和天经地义的。


但是在中古时期的封建时代,科举制并非是天经地义的,而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发明,当然,这是对于君主来说的。


但是这种人,就像是商鞅、苏秦、张仪这种依靠政治投机的人,除了极少数的特例,像是孔子,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意思就是,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就是说君子能够贫贱不移,不失节操。


但是大多数人做不了君子,他禁不起堕落的诱惑。


凭孔子的声望,孔门三千门徒,他当个大官什么的,还不是易如反掌。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做个比喻,兔子在四川就是美食,到了澳大利亚就让人头疼了,反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也就是说,同样出身的,同样禀赋的人,他所处的环境不同,那他的行为和表现也是不同的。


除了少数像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这种高德行,能够坚持原则的人,大多数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都很难保持自己的节操。


而孔子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战国那些游士是一样的,而表现却完全不一样。


所以苏秦、张仪才是正常现象,而孔子才是代表君子的珍贵表现。


孔子姓子,他本来是商王室后裔,孔子他们家因为宫廷内乱,从宋国逃亡到鲁国,其官职为陬邑大夫,然后以鲁国贵族自居。


孔子看“三桓”破坏了鲁国的宪法,他的弟子冉求还在帮季氏,他就感到非常生气。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就不认冉求为他的弟子了,还让他的徒弟们声讨冉求。


看似孔子声讨的是冉求,但实际上就是在声讨季氏破坏周礼,把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给瓜分了。


其实你可以看到,孔子对于鲁国他也算是外来人,但是孔子却成为了鲁国宪政制度的一部分,起到了维护宪法的作用。


那关键点在哪呢?


你看,同为移民团,那些最初到北美的清教徒,和如今到美国的移民,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所以关键点在于,同一个种族、族群、或是相同信仰,有着相同利益的一批人,他们形成一个共同体,然后这个共同体内部形成了一个生态意义上的阶级结构,这个才是关键。


如果有这种结构,无论他们是什么种族,和出身,或是到哪里去,他们都是构建的力量。


反之,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很容易成为解构的力量。


比如说黄巢、义和团或是李自成之类的部队,这种流寇是如何产生的。


流寇每到一个地方,就把当地能抢的一切东西全部抢走,把你房子推了,农田烧了,你能怎么办呢?


那你只能加入了,然后创造出更多的流民出来。


李自成刚带兵离开西安的时候,只有二万人的部队,到了京城,就变成了百万大军。


君主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是容易控制、符合他要求、而且能持续稳定输送的一批人才。


这些人才可以为君主提供他所需要的工具,随时破坏威胁到他皇权的力量。


但是这个力量又不能威胁到皇权本身。


如果你不干涉,即便是流民,像是流放到澳大利亚的那些罪犯,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形成自己的阶级结构,也表现得好像很文明。


或者像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些绝对君主把原来的贵族诸侯,全部消灭之后,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控制的力度一旦放松,从平民阶层也会产生新的名门大族,到了魏晋就是门阀。


就是“王与马,共天下”。


这种门阀虽然比不上先秦时代的那些封建诸侯,但是也足以形成抗衡皇权的力量了。


同时,他们对抗社会动荡的能力也比较强,像是永嘉之乱,那些名门大族也能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然后这批门阀在隋唐被消灭之后,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宋明又产生出了宗族士绅,当然这批人最后也被消灭了,也是因为他们的抵抗力在退化。


你看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什么时候算是严重的外患?随便一个诸侯,都可以碾压匈奴,征匈奴根本都算不上军功。


到了汉代之后,匈奴一跃成为大患,要全国之力征讨。


而到了最后,连匪都剿不了了,就是抵抗力在退化,自然无法形成割据力量,也就跳出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种循环了。


而站在君主的立场上讲,他希望我随时都可以,只要我想,就可以去消灭威胁到皇权的力量。


那这个力量来自哪呢?


就是科举制度。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不过当时关陇集团的势力仍然很强大,所以权力并非是由这些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占据的,他们还只是从事基层教育性质的职位,还有一些文学侍从之臣。


这个关陇集团,熟悉隋唐历史的都知道,就是在北魏时期在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形成的门阀军事势力。


到西魏时,完善了府兵制,西魏、北周、包括后来的隋、唐,四代皇帝都是出自这个集团。


一直到唐太宗时代,真正掌握权力还是独孤家和长孙家这些旧的鲜卑贵族手中,而不是科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


也是因为这个时候科举制选出来的人才还是太少,没办法成为君主的有效力量。


然后到了武则天,武则天是如何上位就不多说了,总之,她不是出自关陇贵族集团,他是个外人。


所以她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种情况,起到了破坏的作用,去打击关陇贵族,目的就是维护她自己的统治。


所以,他必须要有新生的力量,当时有首诗这么描述的,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


就是说,官至拾遗的像斗里的米一样多 ,随便抓一个就是侍御史,从手里挣脱掉的也是官至校书郎的人。


结果,就是官僚制度的迅速膨胀。


不过这个官僚制度的膨胀所造成的恶果,最后让宋、明承担了,这就是后话了。


因为在武则天时代也仅仅是开始,当时的情况,就是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冲击府兵制的那些关陇集团,然后关陇贵族纷纷垮台,从此一蹶不振。


虽然最后武则天政权被颠覆了,但是继承他的唐玄宗还是延续了武后的政策。


其实无论是太平公主还是唐玄宗继承她都是一样的,政策都不会改变。


太平公主吃亏的地方,就是她没法打仗。


所以,唐玄宗的胜利并非是复辟,而是武则天政权的延续。


这就像是,拿破仑失败后,波旁家族复辟,但是复辟的路易十八掌握的势力,还是拿破仑时代法兰西共和国革命军的的势力,所以注定无法持续。


复辟王朝只能依赖那些官僚,还有就是过去的革命军,你一个孤零零的王室又有什么用呢?


那些喊尊王攘夷的贵族们去哪了,不还你自己弄垮的么。


国王本就是贵族们的领袖,那些能支持他的旧贵族已经被连根拔起来了,他没法恢复过去那种封建体系了。


唐玄宗就是这样,虽然名义上是复辟唐王朝,但他执行的仍是武则天的政策,他所依赖的也是武则天时代的政权基础,而且他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然后唐玄宗提拔了许多武家和韦家的人,然后制造了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的的新统治集团。


这就说明唐玄宗的政策和武则天是一样的。


从“关陇集团”到“李武韦杨”,这个统治集团的性质,就是旧贵族阶级与外朝融合成为一个新统治阶级。


结果,由隋文帝开始,到唐玄宗时代完成的整个政权,唐朝也进入了全盛时期。


开元盛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但是,由此带来的官僚体系膨胀也从这里开始了。


这就像是通货膨胀,在初期你可能感觉不到什么,反而会感觉到愈发繁荣,但经过长时间漫灌的积累,到了宋朝造成的恶果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宋代官僚制度臃肿,士大夫软弱无能,党派之争,风气不正,这些毛病其实上都是唐玄宗时代造成的结果。


我们站在今天,看宋朝发生的一些现象,就会归结于,因为唐末藩镇割据,所以宋朝皇帝重用文官,或是皇帝采取了什么政策的原因。


其实你要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从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开始,他作为破坏威胁到皇权力量的工具,必然会造成这种结果。


如果说,在唐朝造成的结果不是很明显,也是因为仅仅是开始。


我们看武则天,她的历史意义不单单是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从隋文帝到武则天最后到唐玄宗,等于是制造了一个专制君主所需要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随时破坏威胁到他皇权的力量。


但是这个力量又不能威胁到皇权本身,就像电视剧纪晓岚中乾隆说的:


其实科举的第一要义,既不是选才,也不是化育天下。科举的真正目的是牢笼志士,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进到八股的牢笼里,让他们钻研章句,白首穷经。


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所惑。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科举考试)可以告诉天下的读书人,国家是朕的国家。


这些人的工作能力好坏并不重要,最要的是要和皇权形成天然盟友。


像是科举制选出来的举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种共鸣,一种认同。


考试考什么,不重要,哪怕考茴香豆的四种写法,毫无使用意义。


但重要的是,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备考”,然后再冒着小概率“中榜”。


中榜之后,你能干什么,会什么,也不重要。


甚至可以说,你除了考试,屁也不懂,这群人就是皇权的最好拥护者。


皇帝选官吏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希望江山永固,社稷长存。


那么这一群忠诚,而且没有能力的“进士”,就是最佳的选择。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进士学的“四书五经”,除了朝廷,别无第二个买家。


这样一来,原有维持府兵制的关陇集团垮台之后,军事能力也基本上消失了,只能交给像是安禄山、史思明这些藩镇来替唐王室打仗。


财政方面,交给了像是来自伊朗安家那些商团,还有草原上的回鹘人搞丝绸贸易,运到伊朗去卖。


财政和军事落到这两种人手中,那安史之乱不可避免就要发生了。


当然,中华帝国在此之后仍有走向封建的可能,我们下次再说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