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家居百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我国航天员出舱巡天7小时,掌握载人航天3大关键技术!

送交者: sky9[♂★★★中和★★★♂] 于 2021-07-05 15:19 已读 259 次  

sky9的个人频道

+关注

    7月4日,对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来说,绝对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从北京时间上午8点11分开始,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从地球低轨道飞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兼做气闸舱)成功出舱,完成一系列科研任务后,于下午14点57分安全返回舱内,历时近7个小时的中国第二次“太空行走”,取得圆满成功。


这一次,由第三次飞入太空的指令长聂海胜率队的神舟12号飞行乘组,将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上居住、工作长达3个月。期间,飞行乘组将组织两次出舱活动(俗称“太空行走”,英语缩写为EVA),而昨天成功完成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上的首次出舱活动,距离2008年,神舟7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中国首次“太空行走”,已有13年之久。


图片:2位航天员“巡天”合影,来自抬高的全景摄像机a


“太空行走”,并不是一场“秀”,它可是载人航天三大关键技术之一。这三大技术,包括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飞船和载人运载火箭)的设计和制造和发射,解决了航天员飞上太空的问题,在2003年到2008年间,神舟5号到7号,已掌握这一技术,而神舟7号,翟志刚在刘伯明的帮助下,也首次完成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虽然时间只有20多分钟。


图片:翟志刚首次“太空行走”

而第二项关键技术就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和空间站(或空间实验室)能够组成组合体,以及空间站在轨组装、在太空长期运行的关键技术,通过神舟8号无人飞船,以及神舟9/10/11/天舟1号货运飞船,和天宫1号、2号空间实验室,我国已完全掌握交会对接系统的研制和应用,随后又突破快速交会对接技术,这一次天舟2号和神舟12号,都是半天时间就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了,这一技术掌握后,解决了载人航天的时间从短期,向中长期的过渡。


图片:即将和天和核心舱对接的神舟12


“太空行走”的意义也非常重大。空间站建设完成后,航天员要长期驻站工作,而不论是空间站外部部件的更换,或者安装一些设备,都需要出舱来解决,从远期来看,不论是载人登月、载人登火,都需要长时间的“太空行走”,因此带有先进、安全的生命保障系统的舱外航天服的研制,就是“太空行走”的技术关键。


图片: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站在“加拿大臂2”上


相比13年前,神舟12号飞行乘组这次“太空行走”,技术含金量要高很多。


时间上,7个小时对比20分钟进步非常巨大,刘伯明和汤洪波身穿国产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性能、工作时间和可复用次数都有很大提升,而这一次,刘伯明还站在天和核心舱上的空间机械臂上,利用机械臂移动快速而便捷的抵达指定位置,来重新安装和抬升全景摄像机的位置,汤洪波则使用较为传统的安全系绳,在舱体上移动到指定位置,还完成了紧急回舱的演练,出舱的任务完成很圆满。


图片:此次“巡天”的仿真动态图


应该说,这两位航天员此番“巡天”,不仅是刘伯明在电视转播镜头上那句“太漂亮了”那么简单,更标志着我国独立掌握的空间出舱技术,在“含金量”上已经可以比肩美俄。


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上,美俄和欧洲、日本的宇航员虽然执行了非常多次的“太空行走”,但也是采用“加拿大臂2”空间机械臂来运送宇航员的,而俄罗斯当年建造的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还没有空间机械臂,只能通过安全系数来出舱,因此,虽然说在空间出舱的次数和时间上,我们要比美俄要少很多,但在技术含金量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而“飞天”航天服,更是世界上第3个独立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欧空局和日本宇航员的出舱活动,是沾了美俄的光,他们根本连舱外航天服都造不出来。


图片:“载人机动装置”背包,只用过3次就退役


但也需要看到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阿波罗”号就6次登月成功,宇航员在地外星球上驾车驰骋,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还曾尝试使用不用系绳的“载人机动装置”(MMU),进行了3次任务,俄罗斯退役宇航员阿纳托利.索洛维耶夫,16次出舱、总时间超82个小时,这些里程碑,还有待今后逐一突破

喜欢sky9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