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黑科技”木牛流马,为何在诸葛亮死后不再使用?考古队给出答案

送交者: 东海独钓叟[♂★★★★风清云淡★★★★♂] 于 2023-06-01 1:26 已读 1411 次 2赞  

东海独钓叟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3-06-01 07:14

在中国民间公认的古代智者当中,诸葛亮绝对是榜上有名的,他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加上《三国演义》对他的艺术加工,诸葛亮在民间也成为了一个“半神”一般的存在。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行军打仗、科技发明上,诸葛亮几乎无一不通、无一不晓。他的发明成果,除了用他名字冠名的“诸葛连弩”,就数“木流牛马”知名度最高、最神秘了。木牛流马的作用非常重要,但这件“黑科技”却在诸葛亮死后被停止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与诸葛亮生活的时代较为相近的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里写道:“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后来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时,曾费尽心力收集了关于木牛流马制作的方法。根据他的记载,木牛流马:“木牛方腹曲头,一脚四足……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按照裴松之分开介绍的情况来看,“木牛”和“流马”其实是两种发明。



木牛和流马的诞生,与诸葛亮所面临的困境不无关系。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兵出岐山惜败街亭,失去了偷袭曹魏的最佳时机。这一次兵败提高了曹魏方面的警惕,诸葛亮只能与之进行拉锯战。在此之后的几次战役中,诸葛亮每每都是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军。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解决在狭窄的蜀道上运粮难的难题,木牛和流马被诸葛亮发明了出来。木牛流马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出现,但小说家的文字,不能当作历史参考。


可以从史料中找到诸葛亮使用木牛和流马的记载,至少就有“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和“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两次,时间分别是在建兴九年(231年)和建兴十二年(234年)。木牛的使用比流马早了三年,更加可以证实这是两种不同的工具,《诸葛亮集》的记载也能证实这一点。成都羊子山的一座东汉墓葬,考古人员发现了名为“鹿车”的独轮车。所以在诸葛亮之前,独轮车就是汉族先民所使用的运输工具了,因此诸葛亮发明的也绝不是独轮车。



如果没有飞跃式的改进和发明,不至于用上“工械技巧,物究其极”这样的描述,所以木牛和流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运输工具?成都新区曾出土了一件陶三轮马车,经过鉴定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符合诸葛亮所在的年代,而且地点也吻合。在此之前的运输车辆,均为两轮马车,比如先秦的战车等。因为没有转弯系统,所以这种车辆并不适合在狭窄的蜀道上使用。而这种三轮车,不仅带有转弯系统,而且转弯半径比两轮车小了不少。难道这辆三轮车,就是木牛或者流马?



根据《作木牛流马法》记载:“木牛一脚四足,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来看,所谓的“一脚四足”其实是说木牛有五个着力点,也就是车轮的数量应该是5个。这种木牛的载重量是比较大的,从运“一岁粮”的记载,可以推断大致在为350公斤左右。但是这种木牛被使用了一次之后,就被诸葛亮自己放弃了,转而研发出了流马。我们可以推断,或许是因为木牛太过笨重,这才被较为方便的流马所取代。或者说,流马就是木牛的升级改良版。但是这种运输工具,在诸葛亮死后也被停止使用。



教鹿车和流马而言,木牛太过笨重,而轻便的流马则“矫枉过正”,虽然轻便,但复杂程度却远超鹿车。所以这就陷入了一个困境:用鹿车不如用木牛、用木牛又不如用流马,而制造流马复杂,又不如使用鹿车。木牛因为笨重被淘汰,流马又因为高成本、低效率被淘汰,所以用来用去还是原先的鹿车获得了胜利。西晋元康六年(296年),天水羌人反叛时,晋军从成都出蜀道运粮,用的就是鹿车。


所以木牛和流马,只不过是诸葛亮发明出来却并不实用的运输工具罢了,虽然是“黑科技”,却陷入了类似于“富人瞧不上,穷人买不起”的困境,被历史淘汰也是必然结果。

喜欢东海独钓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