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万象小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意识的真相

送交者: 尤利乌斯之剑[★鹰★] 于 2020-04-30 17:55 已读 680 次  

尤利乌斯之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首先得回答什么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分为如下四个类别:1伦理学的虚无主义,这个好理解,就是对道德的实际存在持否定态度或我就是道德。
 
     2认识论的虚无主义,这一层对人类能否认识和表达所知表示否定或怀疑。
   
     3宇宙论的虚无主义,认为宇宙是无目的的无价值的,比如尼采叔本华,佛教认为宇就是苦难的轮回,永不结束。
 
     4生存论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这是一种终极否定,对人价值的否定即否定我们的一切。 虽然尼采是宇宙论上的虚无主义,但他却在生存论的层面上否定了虚无主义。尼采认为虚无主义的诞生源于对于终极真实、终极目的、终极整体性。三大概念的抛弃。哲学,宗教,道德总是在极力维护这三大概念,这3大概念也是此三者的基础。但是这三者总有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所以虚无主义就来临了。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在权力意志上的理论,在宇宙论上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但是他却指出真理,目的,价值这些错误(ERROR)存在的必要,因为真理确保了物种的生存与延续。所以尼采认为生存论上的虚无主义用价值与意义的不实存来否定价值与意义的必要。所以权力意志才是必要的,权力意志超越了价值,目的,意义,真理的盲视,只有真正的强者确定的目的,意义,价值才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脱离虚伪的弱者自欺,走向强者的真实。对于尼采来说耶稣与苏格拉底所 开创的伦理学,哲学,宗教就是一种弱者的自我欺骗。在尼采的时代,虚无主义不断扩张,尼采认为是打倒旧式的弱者逻辑,建立新式强者逻辑的历史机遇,所以他才叫嚣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

    相信虚无主义也是被塑造的,这已经是理性的界限。

    往右就是神学了,开始造神,造理念

    其次得回答意识是什么

    拉康把结构主义方法引入精神分析研究,从而给精神分析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拉康也呼吁要回归弗洛伊德。 而精神分析,至少首要要处理的,不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这是显性的层面。精神分析更加关注的是隐性层面的东西。也就是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东西,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等等。 所以,那个文艺女青年和抠脚大汉的比喻,我个人认为至少可以说是有偏差的。

  至于对《情书》的精神分析学解读,可以去看戴锦华的《电影批评》。豆瓣阅读有售哦亲们~  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你可以这么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从镜像理论出发,解释了作为一个自然生物的人,是如何获得了社会性别和社会身份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动物的人类,是如何获得“我”这个概念,以及我是怎么样的、应该要怎么样。  讲镜像理论,必然会牵扯到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还有一次同化、二次同化的概念。 总的来说,拉康认为,作为一个婴儿的人类,是没有自我的概念的。这时候的婴儿在想象中跟整个世界合为一体,无法区分物我,还不是一个主体,当然也不是一个客体。 而通过看到镜中自己的形象,婴儿发现了自己的存在。这种通过镜像获得的自我识别,被拉康称为一次同化。这个阶段也被称为镜像阶段。 但是这个时候,婴儿还仅仅只是认同了生物性的“我”,还没能出现社会性的“我”。 尤其是,婴儿看到的镜中的自己多半是在母亲的怀抱中的,这就导致了婴儿意识中与母亲的合一。婴儿渴望跟母亲结合,形成了所谓的恋母情结。 这里不对恋母情结做过多讨论,否则会严重跑题。 接着往下讲。在一次同化之后,通过语言的习得,幼儿通过语言的象征结构接受了社会文化结构,从而意识到自己、他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阶段被拉康称之为二次同化,幼儿从想象界过渡到象征界。 象征界的作用就是将人的本能纳入社会规范,标志着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实现。

    主体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也就是说,社会性的“我”开始出现。通过语言结构,我们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处在的位置,形成了一个社会结构中的“我”的概念。举例而言,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社会性别,以及这个社会性别应该对应的存在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是约束性的。也就是拉康口中的“父之法”。 

   将拉康的镜像理论运用到电影研究之中,更多地是研究电影观者与电影影像之间的关系。 至于对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电影创作者的分析这些,其实已经是女性主义理论或者意识形态理论的事情了。这些理论均对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有吸收和借用。 至于精神分析学在电影中的运用,首先是观众在影院中看电影的状态与主体做梦的状态有很多类似性。由此,可以运用精神分析学对梦的解析来分析电影。 同时,也像博得里所言,在黑暗的放映厅里观众注视着明亮的银幕,犹如婴儿注视着镜子的状态。两者都不能动,又都具有视觉功能的优势。 在这种情境中,观众首先与银幕中的形象认同,也就是把自己带入到电影人物之中,然后再与摄影机视点认同,摄影机犹如我们的眼睛,带领我们去探索银幕中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电影就像梦一样,通过伪装得到合法性,以此对我们潜意识里许多本能欲望进行满足。观众通过看电影,被压抑的欲望得到宣泄。由此,电影理论必然会慢慢走向分析电影中满足的观影主体的深层欲望究竟是什么,由此走入女性主义理论。 第二点,对摄影机视点的认同,说明我们看到什么、怎么看是被暗地里操纵着的。我们自以为银幕上的一切是自然发生的,但是实际上,通过对观众视点、甚至深层心理的这种潜意识操纵,电影又具有先天的意识形态性。由此,电影理论又走入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再有,就是用镜像理论对电影的叙事文本进行精神分析式的读解。最根本的,就是对影像背后所隐藏的潜意识意义进行剖析。例如戴锦华对《情书》所做的分析一样。  当然,这种对电影的精神分析式分析也受到不少理论家的批判。 比如,有的人认为这种宏大理论完全都是闭门造车、是在理论家的脑子里发生的,无法得到任何科学的实证。 再比如,也有人说看电影的过程和做梦或者镜像有一个显著的差别被精神分析学者们有意忽略了。那就是电影是有声音参与的。而做梦或者镜像却都没有。

  
喜欢尤利乌斯之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