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杂志封面上的“阿富汗女孩”:一张照片,改变了她的人生

送交者: icemessenger[♂☆★★★SuperMod★★★☆♂] 于 2022-06-28 3:50 已读 370 次 1赞  

icemesseng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16年11月9日,阿富汗总统加尼在喀布尔总统府内为一名叫沙巴特·古拉的难民女子举行归国欢迎仪式。“我欢迎她回到祖国的怀抱。”加尼慷慨激昂地发表着致辞,而沙巴特则始终面无表情地站立在一旁。仪式最后,加尼将一把公寓的钥匙交到沙巴特手中,他向在场的一众媒体表示:“我希望她在自己的祖国过着有尊严和安全的生活。”


故事开始于一张照片


自1979年年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数十年来无休止的战乱造成阿富汗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成为国际难民。沙巴特曾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幸运的之一。在多数难民仍无法重返家园之时,她不仅重返了家园,还接受了如此殊荣,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拥有自己房产的阿富汗女性。而这一切都源于1985年刊登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期封面照片。沙巴特·古拉是阿富汗的普什图人,自幼生活在阿富汗东部楠格哈尔省的一个小村庄。6岁那年,苏联入侵了阿富汗,战火迅速毁灭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沙巴特的母亲很快就在战乱中因病去世。为躲避无休止的轰炸,父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几人躲进了山洞里,随后又赤脚徒步到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地区,最后在白沙瓦的一处难民营中寻求到了庇护。



年轻时的史蒂夫想要成为一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看到的一切。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史蒂夫·麦科里刚走出校园不久,正在印度练习摄影,他想要成为一名摄影师。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前夕,29岁的史蒂夫在巴基斯坦北部,他乔装打扮成了一名阿富汗人,进入了阿富汗。一越过边境,他就目睹到刚刚被炸毁的大片房屋和几所学校,史蒂夫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当时的阿富汗正经历着国家内乱,而真正的暴风雨还尚未来临。史蒂夫认为这个被群山环绕的国度里发生的悲剧应该被世界所熟知,于是他用相机记录了看到的一切。他把珍贵的胶卷缝在衣服里,在离开阿富汗之后,他的这些照片出现在了《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和《巴黎竞赛画报》上。史蒂夫·麦科里开始在新闻界中崭露头角。

这些照片开启了史蒂夫作为纪实摄影师的职业生涯。阿富汗战争期间,他多次前往战区记录战况。他于1980年获得了罗伯特·卡帕最佳摄影报道金奖。到了1982年,阿富汗战争已经成了西方媒体例行的头条新闻,史蒂夫也顺势成为了各大主编心目中报道这场战争的首选摄影师。1984年,当时的《国家地理》杂志正在策划一篇关于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地区难民营的文章。《国家地理》找到了史蒂夫,希望他能为这篇专题文章拍摄一些照片。史蒂夫欣然接受了邀请,在8月到11月间到了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地区,对白沙瓦地区内的多数难民营进行了走访。



史蒂夫于1985年、 2002年两次拍摄了 “阿富汗女孩”。


史蒂夫在一座名为纳西尔巴格的难民营周围闲逛着,他听到一个帐篷里传出年轻人的声音,意识到这是一所女子学校。他向里面窥视,问老师是否允许他进去看看并拍些照片,老师同意了。他环视这群学生时,注意到角落里有个目光炯炯、有些特别的孩子。

这个女孩看起来也就十来岁的模样,有些害羞,神情还有些紧张,但是碧绿色的眼睛明眸善睐,一下子触碰到了史蒂夫作为职业摄影师的神经。但是史蒂夫没有急于拍摄,他怕惊吓到这个胆怯的女孩而遭到拒绝。帐篷内大概有15个女孩,她们相互追逐打闹着,帐篷内满是嘻笑声。于是,史蒂夫先为其他一些比较活泼的女孩子拍摄了照片。当他感觉这个女孩放松了些警惕时,他才走到她面前准备为她拍照。

令史蒂夫惊讶的是,正当他准备按下快门时,周遭突然安静了,在那一瞬间,光线、构图以及她的眼神,一切都是对的。史蒂夫后来回忆说:“这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




按动快门的一刹那,史蒂夫和沙巴特各自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被串联了起来。照片记录下了沙巴特当时真实的反应,展现出了一种微妙的坚毅与脆弱的神秘混合。每个人对于这张肖像照展现出的力量都有不同的解读,人们甚至将之称为“现代的蒙娜丽莎”。总之,对于无数的观众来说,她展示出了逆境中的坚韧之美,她代表了战争中的苦难及人性中不可磨灭的高贵。

沙巴特的肖像照一经刊出便引起世界性的轰动,这张照片成为《国家地理》和史蒂夫个人最为成功的作品。几乎没人能叫得出这个女孩的真实名字,也不了解她的身世,人们普遍称她为“阿富汗女孩”。“阿富汗女孩”俨然成为了一种象征,向人们昭示着看似和平繁荣的世界里,仍有成千上万的女孩在战乱中挣扎。“阿富汗女孩”吸引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民众开始关注阿富汗问题。阿富汗难民从民间社会获得了更多的援助。


“阿富汗女孩”的命运


不过,沙巴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这张照片而立刻发生改变,人们关注的是“阿富汗女孩”整个群体,而非照片上的这个个人。沙巴特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她仍然继续在难民营里艰难度日,对自己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全无所知。16岁时,她在亲人的包办下嫁人了。婚后,沙巴特生了四个孩子,其中一个不幸早夭。她与丈夫聚少离多,她的丈夫长时间居住在白沙瓦城镇里,靠着烤面包维持着家人的生活,沙巴特则必须呆在家中,照顾孩子们。他们夫妻二人都患有哮喘和肝炎,根本无力医治。

史蒂夫却因为“阿富汗女孩”而声名大噪。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和他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这张照片,大家时常向他打听这个女孩的近况。问得多了,史蒂夫自己也开始好奇这个女孩的近况:她应该长大了,嫁人了吧?还生活在难民营里吗?她肯定还活着吗?带着种种疑问,2002年,史蒂夫带着《国家地理》的一个摄制组再次来到白沙瓦,希望能够找到“阿富汗女孩”。

到达难民营后,摄制组首先向部落长老和营地管理人员展示了这张照片,希望能获得一些线索。消息很快传播开来,几名妇女站出来声称自己就是照片中的女孩,很明显,她们认为从中能捞到一些好处。其中的一名看起来有些相似,不过大家都难以确定,毕竟17年过去了。这名妇女可疑的地方在于她的眼睛是深棕色的,而“阿富汗女孩”那双碧绿的双眸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史蒂夫还清晰记得女孩高挺的鼻子上有个小疤痕,而眼前的这位鼻子短而平,而且没有疤痕。



200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再次刊登了“阿富汗女孩”。


史蒂夫找到了一位同样来自普什图部落的巴基斯坦记者拉希穆拉·优素福扎伊,他或许能为找寻工作带来帮助。摄制组和拉希穆拉先后对数百人进行了采访。其间,他们听到传言说这个女孩已经死了,也有可能是被杀害了。就在史蒂夫和他的团队处于绝望准备放弃时,一个男子声称他不仅记得这个女孩,而且还知道她亲人的住处。他说这个女孩还活着,现在已经结婚了,她的亲人住在边境地区一个很危险的地方,找到她的亲人就应该能够找到她。他同意帮摄制组去找一下,大家心中又充满了希望。10多个小时后,一位碧眼的妇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出现在了摄制组面前。

出于尊重当地的习俗,摄制组的女性成员先和这位妇人进行了接触,大家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叫沙巴特·古拉。尽管大家心里都认为她就是要寻找的那个女孩,但为了保险起见,除了对比照片,摄制组还决定动用一些科学方法予以鉴别。摄制组首先请联邦调查局的法医专家通过面部识别技术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确定了沙巴特的身份。为了进一步证实,摄制组又找到了虹膜识别技术的发明者、剑桥大学的约翰·道格曼博士。不过,需要克服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虹膜识别只能通过对真人的扫描,而不是静态照片来实现。而道格曼手里只有1985年与2002年拍摄的两组照片。在对虹膜识别软件做了一系列调整后,道格曼最后得出了结论,沙巴特·古拉肯定就是那个“阿富汗女孩”。这次的识别过程也成为了虹膜识别技术现实运用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沙巴特家人的同意下,史蒂夫终于可以和她见面了。史蒂夫内心满是激动和宽慰,不过两人之间仅进行了简短的对话。史蒂夫给沙巴特看她当年的照片,并解释这张照片所产生的影响,但她的反应只是有些冷漠和尴尬,甚至还有点困惑。沙巴特表示她还记得史蒂夫,因为这是她人生中唯一一次被拍照,史蒂夫是她接触过的唯一一个外国人。杂志、报纸、电视不属于她的世界。她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除了丈夫、孩子、公婆和当地的朋友,她和外面的世界没有任何联系。

在摄制组的努力下,沙巴特摘掉了面纱,允许史蒂夫再次为她拍照,新照片出现在2002年4月的《国家地理》特辑封面上。沙巴特两次登上了《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不过这一次的“阿富汗女孩”尽显憔悴与沧桑。




虽然“阿富汗女孩”让史蒂夫和《国家地理》名声大震,但沙巴特和她家人未得到一点好处。所以,这次他们想为沙巴特做些什么。应沙巴特的要求,史蒂夫为她买了一台缝纫机,沙巴特希望她的女儿可以因此获得一技之长。此外,史蒂夫和《国家地理》还为她和家人安排就医。不过,没过几年她的丈夫还是因病离世了,独留她自己支撑着整个家庭。庆幸的是,丈夫离世前,《国家地理》资助了他们夫妻二人麦加朝圣之旅,这也算是圆了沙巴特人生的一个梦想。

《国家地理》之后又决定创建“阿富汗女孩基金”,为阿富汗年轻女性提供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资助范围扩大到包括男孩,并更名为“阿富汗儿童基金会”。史蒂夫一直在努力为阿富汗人民做些什么,他说:“当我看着阿富汗儿童的眼睛,我看到了坚强和热情,尊严和刚毅。那里的生活残酷无情,但他们仍以坚韧和幽默感接受着挑战。”

在巴基斯坦生活了30年,沙巴特早已把他乡当作了故乡。可是,2016年年底,沙巴特因使用伪造的身份证件而遭到逮捕,面临着最高14年的监禁和5000美元的罚款。持有伪造身份证是居住在这个国家的100万没有合法身份的阿富汗难民的常见做法。因为只有在持有身份证的情况下,难民们才能开展正常的生活。由于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沙巴特被捕一事很快引起了各方关注,阿富汗政府、国际人道机构纷纷向巴基斯坦政府施压。迫于各方压力,沙巴特只遭受了15天的监禁就被释放了,并且在监禁期间还接受了治疗。随后,沙巴特和她的孩子们在阿富汗政府的安排下,终于回到了阔别许久的祖国。




现今的沙巴特居住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接受着国宝一样的待遇。她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每个月政府还给予她一定的生活费和医疗费,沙巴特也如愿为孩子们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首都之外的阿富汗多数地区还面临着冲突问题,仍有数百万的难民留居海外勉强度日,并不是所有的难民都能像沙巴特一样因为一张照片而改变人生。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