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玩交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明式家具中的科学美(9)

送交者: 过眼堂[♂★★诗酒趁年华★★♂] 于 2023-07-29 22:22 已读 283 次  

过眼堂的个人频道

+关注

明式家具的艺术性以科学为基。


《考工记》中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传统工艺的佳作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诞生



科学,这一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开始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似乎在中国传统中并不起眼。但当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剖析传统工艺时,我们往往能发现,在不知不觉之中,中国人已经掌握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微妙的联系。



中国的传统科学虽然大多是经验总结,但千年的堆垒中无数次的试错,大浪淘沙,最终留下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完美艺术的最佳路径。



在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作明式家具中,我们便能看到许多以科学为基而建造出的艺术美感。



榫卯结构中的科学美



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榫卯充分利用了木材的特性,使木材不用钉子,便能牢牢结合为一体,小可制物件家具,大可作建筑梁架,甚至有历经千百年而不朽者,是中国传统木工的灵魂,也是中国独创的智慧。



明式家具中的榫卯多达几十种,任何两块木料的榫卯交合,都是在工匠严密的尺寸、角度计算后完成的,稍有不慎,便会方枘圆凿,格格不入。



明式家具攒边作法(王世襄绘)



以经典的“攒边作法”为例,其攒框采用的是45°的格角榫,在边框内侧开槽,互相嵌合。此法多用于制作桌面、凳面、椅面等面板,仅需薄板便可做成,既能在保证稳固的同时节省用料,还能避免板料的截断面露出,使得整块面板都展示出最美观最和谐的纹理。



粽角榫的做法也颇为精巧,这一做法往往出现在柜架立柱与顶部的交接处以及四面平做法中。即每个角都以三根方材格角结合在一起,转角结合处均为45°格角斜线,形成一个类似南方粽子的角,其风格简约朴实,结构也相当稳固。



而在粽角榫的实际运用中,往往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一些相应的变化。桌子面框与脚柱的交接处,往往会在侧面出榫,桌面和正面不出;而在柜架立柱与顶面的交接处,则往往是顶面和两侧面出榫,正面不出榫。






格肩榫也是榫卯中的经典做法,通常用于横竖材接合,根据需求不同而有多种变化。一般来说可分为大格肩与小格肩,大格肩与小格肩的区别在于大格肩肩部为尖角,而这两种肩部都为实肩(格肩榫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贴实在一起




在大格肩榫中,横竖材交接的角度通常也是45度角,这一角度的选择并非随意,45度恰好为直角的一半,在视觉上显得较为中和匀称,也是充分考虑到木材受力的选择。与之相比,小格肩在美学上的稍微让步则是为了在竖材上做卯眼时可以少凿一些木料,借以提高竖材的坚实程度。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书影



当然,亦有少数齐头碰的做法,即在丁字形接合时,出榫的一根只留直榫,不格肩,外形有如齐肩膀,这种做法常做透榫,因为半榫做法对木材性质与结构稳固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总的来说,还是不如格肩榫坚固耐久。



而在板材的拼接中,为了加固,工匠往往采用龙凤榫加穿带的方法。即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开出上小下大的槽口,然后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极大地增加了榫卯的接触面积,既能防止两块板上下翘错,又能防止其左右拉开。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书影



总而言之,在明式家具的榫卯设计中,工匠往往能通过对榫卯形状、尺寸、角度、接触面积的改造,在保证结构稳固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施展出木工的艺术性。在榫卯本身所具有的凹凸、方圆、曲直结合上,衍生出更高维度的刚柔并济、阴阳相生之美。



部件设计中的科学美



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看,家具是由榫卯构成的;而从相对宏观的角度看,家具是由各个部件构成的。对于一张桌子来说,它包括桌面、束腰、牙板、枨、腿足,甚至还有一些装饰部件。



从桌面的结构开始,无论是攒框还是独板,往往是比较规整的造型,其尺寸厚度也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在结合整体设计后精心安排的比例。榫卯交接而成的面沿,往往还会考虑出榫对美观度的影响。





束腰更可谓是一个天才般的设计。束腰是指家具中的一个收缩部位,宛如少女的纤腰,它在家具中的出现源于对须弥座造型的吸收,往往还在下部作托腮来映衬



与无束腰的家具相比,有束腰者无论束腰高矮,都在实际上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在结构上拉大了牙板与面沿的距离,能更为有效地固定面板和四腿,大大减轻了牙板的负担。




在美学上束腰除了自身具有的凹凸和曲线美,还使得它上下两个空间的美感得以延续,得以丰富。束腰比之上下的收缩位置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反而使得整体视觉拔高,更显秀丽。






正因如此,有束腰的家具通常用方腿直足、或三弯腿、或鼓腿彭牙,束腰使得敦厚的家具更具庄重,使得俏丽的家具又更具气质。



明式家具腿足间的部件设计也颇为用心,各种造型的枨、矮老、卡子花牙条、圈口、挡板等一起构成了腿足间的无限天地。



此处我们主要以牙与枨两者为例。牙是横木与立木之间的部件,横长的可叫牙条,角上短小的可叫牙头。这一部件的设计来源于传统建筑中的替木,旨在加强横木与立木的接合,因同时受两方力,可使得结构更为稳健。



与此同时,牙还承担着装饰作用,因为并非家具结构的主要部件,可以任意雕琢刻画,在家具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枨的作用与牙类似,也是为了使腿足结构更为稳健而出现的部件,分担着腿足承受的桌面重量。但比起牙,枨因为两端需固定在腿足上,改造可能大大降低,甚至有些时候还影响着人们实际中的使用,比如腿间的直枨有时会碍脚,罗锅枨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工匠还设计出了更为精妙的【霸王枨,霸王枨的上端托着桌面下方的穿带,用销钉固定,下端则嵌合在腿足内侧的中部。腿足上的榫眼上小下大,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固定,十分稳固。



展腿方桌上的雕灵芝纹霸王枨



明式家具的腿足部设计之精巧也尤为突出,比如方腿常外圆而内方,兼具了美观与实用。三弯腿的S型线条尤为考究,其拐角、比例、线条都绝不能随意而作,甚至在木材选择上都要挑选性质相对稳定的木材。下方还往往施加托泥约束三弯腿,既能分担受力,又对其外撇有了一定限制





明式家具中最为经典的马蹄足也并不简单,马蹄腿包括外翻马蹄、内翻马蹄、双翻马蹄三种,其中内翻马蹄最多。



直足落地当然也能保证家具的稳固性,但难免在艺术性上落了下风,马蹄足的设计取自马蹄之形,弓形的曲线矫健有力,将上部的重力均匀分散,同时还能根据家具造型不同而作细部改动,高时挺拔清俊,矮时力蓄千钧,具有典型的中国气质。



线面设计中的科学美



从具象的角度看,家具是木材交接的艺术,从抽象的角度看,家具是在空间之中排布线与面的艺术。



中国人对线条的认识和使用早至远古,文字和图画的来源都始于对线的把握。明式家具中的线条颇多,线既能构成实体空间,也能营造出虚体空间。



明式家具的线条把握从木材的纹理开始,木材的纹理或如山水缓行,或如鸂鶒鸟羽,或顺畅自如无一丝突兀之处,或处处落人面、鸟兽之形。



对于桌面等大面来说,木材纹理的安排尤为重要。大边加抹头的设计,一则使纹理保持最大的统一,二则防止纵端的断面木纹外露,这亦是线条的艺术。



而榫卯交接中,观察细部时,我们往往也能发现多处45度角的使用,格角交接处往往使用的是规整的直线或图形,既能保证家具结构的稳固,也是家具风格的基础。正如将不规则曲线放大到极致,我们能看到的其实是一小段一小段角度不同却紧密相连的直线。



总的来说,明式家具的线条包括直线与曲线,直线显得规整安定,曲线则显得灵动跳脱。其中曲线又包括壸门轮廓曲线、C型曲线、S型曲线等。



壸门主要用在牙板上,堪称明式家具中的经典线条,据《营造法式》称,这是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形制,专家也认为其来源于佛龛的造型,其曲线婉转延伸,贵气精雅,还带有佛教气息。



官帽椅下方的壸门券口



C型与S型线条则可以以靠背板为例,一则这样的线条更为贴合人体曲线,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



二则C型线条简约圆润,又不失力度;而S型线条婀娜优雅,富有弹性,这两种线条对于工匠来说都比直线难度更大,但工匠依然不辞辛苦地选择在合适的地方使用曲线,才使明式家具拥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在明式家具的线条使用中,还有一个地方尤为明显,那就是搭脑。搭脑形式多样,包括直搭脑、驼峰式、书卷式等等,这些或直或弯的线条在椅座的顶部既完美贴合了脑部倚靠的需要,又施展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为椅座的视觉美感开了一个好头。



除此之外,明式家具的细部设计中还蕴藏了多处书法艺术,比如内翻马蹄足足端的线条正如书法中的“折钗股”、腿足截面的线条正如书法中的“锥画沙”,书法是线条的艺术集大成者,明式家具对线条艺术的把握使其能达到与书法艺术相通的境地,可谓不凡。



书法与家具腿足线脚对比



发现艺术美或许是一种偶然,但美感的背后往往是科学的必然,所以我们总结出了黄金分割线、音律、色彩搭配......明式家具绝高艺术性的背后,是其对榫卯、部件、线面科学性的精准把握。



美,可以是一种偶然,也可以是一种必然。



喜欢过眼堂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