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玩交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明朝烧那么多硕大的龙缸,用来干什么的呢?

送交者: 过眼堂[♂★★诗酒趁年华★★♂] 于 2023-06-17 22:32 已读 192 次  

过眼堂的个人频道

+关注

明万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接到一个特殊的烧造任务,任务下达后,却无论如何都烧不出来。为啥呢?


因其烧制工序复杂,而且技术难度大,屡烧屡败。


这玩意的名字叫龙缸!是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大缸,因器身用青花绘画龙纹装饰而得名。目前存世的龙缸以嘉靖朝居多,口径最大可达70cm以上。


《景德镇陶録》中记载:“洪武二年(1369),设厂于镇之珠山麓.......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


《景德镇陶録》中记载:“明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每窑约用柴百三十摃,遇阴雨或有所加。”


可见,洪武二年已经开始筹谋烧制龙缸,每窑烧造出一个大龙缸就需要用木柴一百三十扛,明代御窑厂曾有估算,大型瓷器的烧制每件需花费银五十八两八钱,而当时一般器型官窑瓷器也只需要白银一两而已。民间窑厂烧造的千余件小型瓷器所用的松柴约八九十扛,烧造一窑大龙缸就要比民窑多出四五十扛的柴量。



嘉靖时期,青花龙缸开始大量烧造,明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供御”条多处记载烧造龙缸事,其中:二十三年“外青双云龙宝相花缸一百二十口”,二十五年“青花白瓷青双云龙等花缸三百口”。


可见,嘉靖时期烧造的龙缸很多。



《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乙卯,“阁臣附奏云,臣等又闻烧造数年新式大龙缸亦属难成,请并停之、票入,上欣然从焉。”


万历十三年,任江西巡抚的陈有年在《乞免难成烧造疏》中记载:当时窑厂奉旨烧造龙缸等器物,虽“广洵博诹、经心设法、重悬赏格、召募智巧匠人,采择泥土、广造坯胎,入窑屡次试烧、百无一成,悉皆坼裂......龙缸花瓶之类,百不得五,谓之难成......又有大样龙缸,高阔难成。"


不论是陶录还是实录里面记载的都是难以烧成,成品率极低。为满足宫廷的需要,御窑厂内还设置一个烧制龙缸的部门,到处网罗出色的工匠和各种夫役,专门烧造龙缸。



明嘉靖龙纹青花大缸 土耳其 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藏


万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工们因技术、原料等原因,无法再烧制出大龙缸,因此遭到负责此事的总管潘相的重罚,引得整个御窑厂人心惶惶。


随着烧造期限的临近,潘相更是变本加厉对窑工进行苛索。一个姓童名宾的窑工见到同僚们为烧造龙缸所苦,愤慨难平,纵身跃入窑内,以示抗议。


窑工们对童宾之死悲痛万分,顺势发起对潘相的反抗,制造暴动。朝廷为平民怨,缓和局势,便在御窑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祀”。这也是官方默许了给董宾建立牌位纪念的行为。



到了清代,在唐英的大力推动下,董宾逐渐被神化,民间称其为风火仙师。自此,童宾一直被奉为景德镇的窑神,窑工们将工作的压抑和对烧瓷的信念寄托在窑神身上,每年祭祀时都是热热闹闹的。



督陶官唐英,将董宾的故事写入《龙缸记》中,一方面是敬其魄力,另一个方面是在其管辖的窑工心中塑造一个神人,以神治人,妙也。



唐英所著《龙缸记》中记载:“青龙缸,邑志载,前明神宗间造。先是累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悯同役之苦,激而舍生乃成”。


这种大缸为何如此重要,数朝皇帝即使是屡败也要屡烧呢?


因为这种大缸烧成后主要是放在皇陵、太庙等皇家祭祀重地使用。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嘛。


还有就是故宫是以木质结构的建筑群,宫内的防火事项极为重要,以大缸来储水防火是一个好的办法。因其结实耐用,还被用来储存粮食、油等。



万历御窑已经无法烧出像样的大龙缸了,以至于万历皇帝的定陵中不得不使用嘉靖朝的龙缸,这也是当皇帝的无奈。



喜欢过眼堂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