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告别嘈杂与无聊,火车旅行也可以这样玩!

送交者: icemessenger[♂☆★★★SuperMod★★★☆♂] 于 2022-08-19 1:18 已读 471 次 1赞  

icemesseng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西伯利亚大铁路
混血之旅


“搭一艘货船去马克萨斯群岛、乘长途车从巴基斯坦到中国……但最想去的,还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前些年,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托尼·惠勒在发布新书《1000种极致旅行体验》时,曾列下死前的旅行清单。直到7月,这趟旅程终于成行——无疑,托尼·惠勒将再度影响着LP散居世界的旅游信徒们,而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精神地标。




西伯利亚大铁路西起莫斯科,途经蒙古高原、蒙俄边境的雅布洛诺夫山脉、世界上最深的内陆湖贝加尔湖、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南部、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翻过乌拉尔山区后进入东欧平原,沿途景观绝美。

现在有不少旅游列车行驶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普通旅行者不妨选择K3或K19,虽然每个站点停靠的时间仅5~20 分钟,但乘客可以分段购票,根据自己的喜好规划在途经城市所待的时间。

2013 年,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由中国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实现了16 年以来的首次车型技术升级。2014 年,俄方投入170 亿美元的扩建工程也将启动,为这条大陆桥增容。无论是否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游客都是受益者——一路上,中西方文化差异不断被放大和细化,而这也正是西伯利亚大大铁路对旅行者的致命吸引力。




2013年夏天,作为西伯利亚铁路万千粉丝之一,我与朋友一行三人乘坐K19,从满洲里过境,踏上了这趟混血之旅。


2368 km

北京→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
生意人渐少,快成旅游专列了!


西伯利亚铁路曾经是中国商人去往俄罗斯的黄金线,繁盛时期,卧铺下都塞满了走私的羊毛毯,但今天,这条商路已快成为旅游专列,车厢里挤满了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从满洲里进入俄罗斯,既可乘坐国际列车,也可步行从口岸入境,前者能体验到独一无二的空中换轨,后者能体验到独一无二的俄式“办事风格”。

满洲里街上的许多建筑都效仿苏联风格,色彩艳丽,高大雄伟。但当地人说,这些看似怀旧的苏式建筑中,根本没有真正的老东西,都是近几年新建的;连边境上那个巍峨挺拔的“国门”也已经是5.0版。

城市中心有一个俄罗斯套娃主题公园,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摆放着两百多个大大小小、图案各异的套娃,除传统图案,还有贝多芬、莫扎特等名人面孔;广场中央最大的套娃竟有30米高,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若俄罗斯边境城市有一个类似规模的京剧脸谱广场,又会是怎样的奇景?




现在,俄罗斯、蒙古依然沿用宽轨。所以当列车到达两国边境后将停靠3小时换轨。换轨在国际换轮库里进行,火车厢被一节一节地吊起,撤掉中国的窄轨(1435mm),换上俄式的宽轨(1520mm),再把车厢一节节拼好,旅客无须下车,也感觉不到任何震荡。——如今,这已成为世界游客感受西伯利亚大铁路不可错过的看点。




500 km

后贝加尔斯克→赤塔
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流放的地方了


俄罗斯科学家、作家罗蒙诺索夫曾说过:“俄罗斯的强大在于西伯利亚的富饶。”赤塔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旅行者也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进入西伯利亚腹地。赤塔市曾是沙皇流放革命党人的地方,直到现在,这里仍显荒凉。

从后贝加尔斯克坐火车前行,沿途风景与中国东北大部分地方十分相似,农田、草原、树林、房舍,地广人稀。

要在火车上待一夜,才能抵达赤塔。这个城市地处偏僻荒凉的东西伯利亚,尽管有丰富的矿产,却看不出经济繁荣的景象。路边建筑破旧,有些地方还能看到钢筋。平房民舍也大多萧颓,只有窗棂装饰得异常艳丽。

赤塔军事博物馆后面有一个公园,二战时期的飞机、大炮、坦克与游乐设施比邻而居。按图索骥,我们找到了赤塔的列宁广场。雄伟的雕像下是宽敞而空旷的禁行道,游客可以毫无顾忌地躺在路中央。




十二月党人博物馆
婚纱照的最佳外景地


十二月党人博物馆坐落在赤塔旧城的边缘,是个占地只200 平方米的三层木刻楞建筑,三个绿色尖顶上分别树立着白色东正教十字架,很容易看出这里最初是一个小教堂。后来,成为了关押十二月党人的监狱。而现在,它是闻名全国的博物馆。

博物馆除陈列着流放者的私人物品和刑具外,还有多幅油画,题材多是流放者的肖像。还有一部分肖像是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当年,那些曾身为贵族的十二月党人被流放时,大部分人的妻子宁愿接受“犯人的妻子”这个称呼,也要与丈夫一起流放。其中一位名叫唐狄的法国姑娘,在得到恋人伊瓦谢夫被流放的消息后,克服重重阻碍赶赴赤塔,并在这个荒芜之地与恋人完婚。通往二楼的楼梯拐角处的一幅油画,描绘的正是唐狄与伊瓦谢夫在赤塔的结婚仪式。

博物馆的三楼如今已成了拍婚纱照的场所。数不胜数的甜美相片串在一根长长的线上,相片中男女青年身着礼服婚纱,摆出浪漫的姿势,屋内的钢琴、书卷、座椅、烛台、吊灯等都成了爱情的布景。或许在当地人心中,这里不仅装载着独立自由的精神,也是最能诠释忠贞爱情的圣地。




1300 km

赤塔→伊尔库茨克
此行重头戏,贝加尔湖来了!


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七大湖,也是世界最古老、最深的湖,它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地理课本和试卷上,以至于在中学时代就已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很多中国人的西伯利亚铁路之旅,贝加尔湖是重头戏。




伊尔库茨克市位于贝加尔湖南端,是伊尔库茨克州的首府,东西伯利亚第二大城市。这座城市吸引游客的最独特魅力便是有近1300 处历史遗迹,其中501 处已列为国家级或州级文物遗产——那些大型石质建筑交错成网,让市区完好地保存了两百多年前的风貌。

当地政府将其中几十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建筑挑出来,挂上醒目的导游牌,写明建筑的来历与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字信息都采用了俄英两种文字记录,也许在其他国家这算不得什么,但在俄罗斯,英文资料确实是难得一见的福利。

所到之处,最令人震撼的当属二战烈士纪念广场。巍峨高耸的纪念塔,宽阔伟岸的纪念壁,庄严肃穆的火炬台,粗犷的火焰猎猎作响,站在下风处能闻到浓重的煤气味。广场一侧排列摆放着上百个宣传栏,二战时期,伊尔库茨克派出21 万士兵奔赴前线,其中5 万人牺牲;这些烈士的照片和名字全部记录在宣传栏上,无一遗漏。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一个民族对个人价值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不能绕湖一圈,那就去奥尔洪岛吧


修西伯利亚铁路时,如何跨越贝加尔湖曾是个难题,湖面有5 个月时间被厚冰覆盖,最初人们只能在冰面上铺设铁轨。后来打通了隧道,修建了环贝加尔铁路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火车会沿着湖南岸通过。

去往伊尔库茨克的火车上,旅行者至少可以饱览3 个多小时的湖景,但从地图上看,那段路只是湖南面的一小段。我尝试用自己熟悉的空间概念,来想象这个湖究竟大到什么程度。贝加尔湖面积有3 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市,但由于湖面呈月牙形,所以最长距离竟达到600 多公里,约等于从广州到长沙的直线距离。

据说那些特别痴狂的旅行者,看到山就想踩到海拔最高的那块石头,看到湖就想环绕一整圈。但对于贝加尔湖来说,这想法很不实际,如果想节省时间,不妨只去贝加尔湖中最著名的那个岛屿——奥尔洪岛。奥尔洪岛是贝加尔湖上最大的岛屿,也是月牙形,从地图上看,仿佛母体中孕育的小生命一般。岛屿最远两端相距71公里,原以为这个距离对于乘车游览来说不会觉得辛苦,可无处不在的碎石与沙坑、丛林层出不穷的路障,让我们一路扶着脖子,生怕哪一下甩头幅度过大造成可怕的后果。

在岛上,我们下榻在一家名为Nikkita's Homestead 的旅馆,主人曾是前苏联的乒乓球冠军,退休后便回到老家开了这家旅馆。这家店在《Lonely Planet》上至今依然是奥尔洪岛住宿的首选推荐。从酒店就可以预订乘车环湖的行程,终点一般是岛屿东北端的峭壁,在那里,视线能及的所有范围内只有一种颜色——那是带有磨砂效果的透明的蓝。

傍晚时分, 我们步行到湖边,等待黑夜来临。光色渐暗,远处群山却呈现出缤纷流离的色彩。湖水是忠实的记录者,每一丝光影的变化都尽收眼底,云层急切地流向山的另一侧,不着痕迹地依次转变为橙黄、绯红、靛青,直到最后一丝流光消失殆尽。




1200 km

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列宁流放地,也在改革开放中


火车经过的叶尼塞河大桥就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附近,从桥上望去,河边正在开建公路桥,远处是若隐若现的高档住宅,所有一切都让人想起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景象,与之前所见荒芜的西伯利亚相去甚远。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曾是列宁的流放地,这也成了旅行者在这座后工业城市逗留的最大理由。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西伯利亚地区的第三大城市,名字在俄语中的意思为“红色的岸边”,这个名字缘于著名的叶尼塞河从城市中间穿过,而河两岸的石头都是红色的。


圣尼古拉号,流放如度假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与列宁有着深厚的渊源——停泊在叶尼塞河畔的“圣尼古拉号”明轮船便是列宁被流放时曾搭乘过的交通工具。游客可以登船参观,许多船舱都对外开放。船体后部展示着汽轮机和巨大的轴系传动装置,仿佛在彰显当地历史上杰出的机械实力。

1897 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了判处列宁流放东西伯利亚三年的诏书。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到米努辛斯克这段路途,列宁乘坐的正是这艘船。苏联官方的历史教科书中曾斥责沙皇政府流放革命者的残酷罪行,但事实上,列宁的流放并不艰苦:有钱拿,有书读,不用做苦役,每日打猎钓鱼游泳散步,还顺便结了个婚。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有一个市志博物馆,保存了大量沙俄时期的服装器物。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曾造访此馆,他亲笔题词的文卷也成为展品之一。文卷旁边摆放了一张尼古拉二世的全家福,照片摄于1911 年。




830 km

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
大铁路催生一座城


作家阿成在《远东背影》中形容没有铁路前的哈尔滨是“几十个散落在松花江两岸的小村落”,直到中东铁路建成后才汇聚成繁华的都市。新西伯利亚更是如此,这个几乎和西伯利亚铁路同时开建的城市,所有历史都与这条铁路息息相关。如今,这里已是除莫斯科、圣彼得堡外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更是滑雪等户外爱好者的度假胜地。

当年新西伯利亚不过是一个正好处在铁路干线和主要河流之一鄂毕河上的小车站,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1926 年这里改称新西伯利亚,1930 年代起成为西伯利亚地区的中心和乌拉尔以东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当地人也深知这条铁路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在市区的Zaeltsovsky公园,也有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火车车厢和现实中一模一样,不过是按儿童比例的缩小版,孩子可以乘坐这列火车穿过公园。

新西伯利亚市区依林而建,房屋和森林错落有致地结合在一起。这里不愧为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有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图书馆、最大的车站、俄罗斯最大的芭蕾歌舞剧院以及最好的大学。列宁曾被流放到这里三年,而这个广场上的列宁雕像也大得惊人。旅游手册上清楚写明:“来到这里肯定会被这尊巨大的雕像吓住,俄罗斯其他城市的列宁雕像跟它相比,都太‘精致’了。”广场后面矗立的西伯利亚歌舞剧院始建于1931 年,2005 年重新装修后如同一座巨大的体育馆,普京也曾到这里看过演出。




再走远些,深入户外大本营


2013 年12 月,500 名西伯利亚人穿着泳衣从一个巨大的斜坡上乘滑雪板滑下来,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也让新西伯利亚的滑雪更出名了。每年冬天,西伯利亚和远东很多城市都要被“冻僵”,学校停课、建筑停工、交通停运,这时,滑雪和睡觉就成了抵抗严寒的妙方。

新西伯利亚Maslyaninsky区就有Novososedovo和Urmanka两个度假胜地,并且还开办了青少年滑雪板学校,很多人冲着全亚洲最长斜坡慕名而来;库兹巴斯南部绍里亚山的什瑞哥镇是目前新西伯利亚最大的滑雪地,1981 年距离这个采矿小镇4 公里的地方,建成多个综合山地滑雪场,定期还会举办俄罗斯滑雪锦标赛。如果要登山,海拔2150米的Aktru山谷是这片地区惟一的高山营地。从1997年至2005年,俄罗斯当地专业的登山教练都是在这里训练出来的,每年无论夏冬,这里都会举办至少一次体育赛事。在营地除了户外爱好者,还能看见冰川学家、地貌学家和植物学家,因为这里从1950 年代开始就由托木斯克锅里大学地理站运营。

比滑雪、登山更奢华的旅行方式是到这里狩猎,只不过费用非常昂贵。




960 km

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秋明→叶卡捷琳堡
一个女人和她缔造的城市


旅行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体验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的过程,就像有的外国人问我们是不是“Kina”(支那),在第一语言不是英语的欧洲国家,他们习惯称中国为“Kina”,“China”在拉丁语里是“cina”,“i”在拉丁语并没有“ɑi”的发音,因此“Kina”的叫法更为古老,并非我们习惯的理解——含有贬低中国人的意思。对于中西方文化,叶卡捷琳堡算是分界线,不仅因为这里恰好位于欧亚交界处,还因为叶卡捷琳娜皇后的开明专制,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对俄国的反作用。

这确实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纠结的地方,街道两侧的建筑有的标着“欧洲”、有的则标“亚洲”,如同俄罗斯国会上的双头鹰,一边看向欧洲,一边看向亚洲。这里的建筑不是“斯大林式”的,上世纪60 年代,赫鲁晓夫当政,建起了四四方方、平整规则的“赫鲁晓夫楼”,居民楼通常五层,有厨房和卫生间,全天供应热水。后来,俄罗斯很多城市开始拆除这种有强烈时代烙印的居民楼,只有在叶卡捷琳堡才能看到。

一路行走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见到很多城市或因流放过名人而得名,或因矿产丰沛而兴旺,但却少见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特色,所以来叶卡捷琳堡的游客都要去凭吊那段血腥的往事——被杀害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他的全家。



这些邮票描绘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克米里亚、罗蒙洛索夫实验室等地进行外事活动、视察的场景。


全球藏品数量最多的冬宫博物馆


叶卡捷琳堡有600多处历史古迹,造型艺术、珠宝加工技术被当地人引以为傲,其中最极致的便是叶卡捷琳娜大帝改造的冬宫。

叶卡捷琳娜也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收藏者。女皇和她的代理人在欧洲搜罗各种藏品,1769年,她从布流尔伯爵的独家收藏中购得600幅画作。1779年,又从英国首相沃波尔爵士处购得198件藏品。乔尔乔内、伦勃朗、提香、鲁本斯、华托,这些赫赫有名的画家的画作,都可以在冬宫找到。

在所有收藏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宝石雕刻。据说,她每天要花3个小时赏玩这些宝石,还有一辆专门的马车随时待命将这些宝贝送到她的身边。德国著名家具制造商为她定做的200个抽屉,都装不下1万多件藏品。




1667 km

叶卡捷琳堡→下诺夫哥罗德→莫斯科
无处不在的革命主义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是首都莫斯科,所到之处,莫斯科仍保留了大量的红色元素,一路看到的苏联国徽、列宁雕像、巨幅革命宣传画,仅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难得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抛去真假因素外,有时视觉上的感受是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七姐妹”便是如此。

所谓“七姐妹”,是指七组斯大林式建筑群:莫斯科大学、艺术家公寓、文化人公寓、列宁格勒饭店、乌克兰饭店、俄罗斯外交部大楼和重工业部大楼。这是一种在斯大林时期产生的,由俄国建筑师借鉴吸收西方古典建筑艺术,同时,加入俄国时代精神的建筑风格。它拥有美国摩天大厦的高度、哥特式的线条、巴洛克式的尖顶。在建筑艺术上,斯大林式建筑被解释为具有独裁者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

莫斯科的地铁同样给人压迫感,不少国家的地铁都与防空洞有关,但挖到莫斯科地铁这么深的还真不多见。很多站从地下到地上,乘扶手电梯需要两分钟时间。

莫斯科地铁是文化和革命的。这也是它区别其他国家城市地铁站最显著的特征。莫斯科地铁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将地铁定位为一项彰显国家实力的形象工程。在这里,能看到优美的大理石艺术雕像、浮雕,典雅的吊灯、穹顶、回廊,精致的壁画、玻璃拼花、马赛克镶嵌画,体育馆站甚至陈列早年苏联运动员获得的各种奖杯。但这些艺术品的内容大多是以苏共革命为主题。革命广场站的雕塑是以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为素材;塔甘站高举壮阔的穹顶中心是一幅党旗飘扬的油画;在库尔斯克站甚至能看到前苏联的标语,上书“斯大林教育我们要对国家忠诚,鼓舞我们为了伟大事业努力奋斗”;很多带有苏共时期政治色彩的地铁站名沿用至今,如十月广场、马克思主义者、红色近卫军、共青团员等。




名人墓地的后世表达


莫斯科不得不看的地方太多了,红场、国家历史博物馆、圣瓦西里大教堂……但最终震撼我们的却是新圣女公墓,也就是俗称的莫斯科名人公墓。公墓位于新圣母修道院,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无论是院内环境,还是教堂内的装饰布局,都比西伯利亚大铁路一路见到的教堂更加宽敞、华丽、赏心悦目。

或许由于墓碑都是近年来设计的,看上去比法国、奥地利等国的名人墓更加别致生动。叶利钦化身飘扬的俄罗斯国旗,乌兰诺娃的石雕翩翩起舞,这些算是褒扬型的设计。而葛罗米柯被设计成阴阳两面人,赫鲁晓夫墓则是黑白拼合,不知他们的家人是否接受这种谴责的表达。历史总是不断重演,每个时代都有英雄。思想不竭,精神不死。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