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蘇州,在一碗面裏。

送交者: icemessenger[♂☆★★★SuperMod★★★☆♂] 于 2022-08-14 7:58 已读 371 次 2赞  

icemesseng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朋友出差苏州月余,归来容光焕发,仿佛被水灵灵苏州重新梳洗了一番,颜面都变得斯文。打趣问他:“去苏州吃了什么好的?一整个脱胎换骨。”

回答说,天天吃面。不禁噗嗤一笑,哂他到底是西北人,天生一副面食肚腹。又想苏州是水乡,吃面也必不易,于是挪揄他:“为一碗面奔波,很辛苦吧?”

他也不恼,回答说,吃面倒不辛苦,辛苦的是你的偏见。苏州虽属水乡,但食面却是日常,百米之内必有面馆。你呀,真该到苏州去看看,苏州就在一碗面里。




老苏州的一天,从一碗头汤面开始。




虽然朋友已在我脑海中为“苏州人爱吃面”这件事埋下了伏笔,但当苏州的朋友这么说时,我还是有始料不及的错愕——这可是苏州啊,不是重庆,不是武汉,更不是兰州……

但不容质疑的事实是,老苏州确实会为了一碗头汤面起个大早,即便那只是巷子口一碗几块钱的阳春面,即便昨天刚刚吃过,也值得他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像去见一位几十年未见的老友。




对一碗面,郑重如斯,终年以面为主食的北方人也自愧弗如。作家陆文夫曾在小说《美食家》中如是解释苏州人的头汤面:

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必须擦黑起身,匆匆盥洗……吃的艺术和其他艺术相同,必须牢牢把握住时空关系。




普普通通一碗面,愣是吃成了艺术。世世代代南方人,硬是长着一只北方胃。逢年过节,苏州人吃面的由头就更大了:

元宵节上灯前要吃面,“上灯吃面,落灯吃圆子”;二月做春社,社面不可少;六月六天贶节,周庄家家户户吃素面。旧时六七月间,苏州各地风行吃雷斋素,素浇面吃一两个月,斋期结束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卤鸭面……




饶是如此,苏州人对吃面这件事还是能见缝插针地至死不渝一下:

孕妇临产,要有催生面;孩子出生第三天,要吃三朝面;做满月,必吃双浇面;做寿,就在双浇面的基础上加两只不剪须的大虾。从幼时到暮年,面不离口,嘉庆年间的《同里志·风俗》中甚至记载:“迎娶毕,男女两家掌礼收去,即城中鸡鱼肉面礼也”。

……好吧。果然,面才是苏州的“硬通货”,整个人生都能给你包圆儿了。




既然如此,在“吃面”这件事上,苏州人就格外上心,更加不会马虎了。据说在美食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只能选一种美食代表苏州,那一定是苏式面。




苏州有句老话:吃面吃汤,听戏听腔。汤面,是苏式面的精髓,而汤,则是面的灵魂。毕竟,在苏州人眼里,一碗面好不好,就取决于汤。老苏州人擦黑起床赶着吃的头汤面,冲的就是这汤。

吊汤是个技术活,各家大小面店都有自己的独家配方。最普通的做法,是蹄髈加鳝骨,配以秘方调料,以文火熬成。熬好之后,汤色透亮如琥珀,不见任何杂质,喷香扑鼻,咸淡适中。




而外地人之所以觉得苏式面可以代表苏州,则是因为苏式面的浇头。苏式面的浇头,就是苏帮菜的精华。

清末有个叫夏曾传的人,对袁枚推崇备至,写过一本《随园食单补证》。在这本书里,对比扬州、北京之面,他是这样写苏州面的:至若吴门下面,无论鱼肉,皆先起锅而后加,故鱼肉之味与面如胡越,甚无谓也。




这位仁兄是官三代,随祖父、父亲走过不少地方,熟知南北风俗,但对于苏州人对浇头的感情却不甚了解,什么叫“甚无谓也”?苏州的朋友对此表示反对:苏州人吃面,向以浇头面为主。

苏州餐饮协会会长华永根编过一本《苏式汤面》为苏州面扬名,苏州籍作家王稼句为其做序,在序里,他说:

苏州之面,确以浇头为特色,花色甚多,有焖肉、炒肉、肉丝、排骨、爆鱼、块鱼、爆鳝、鳝糊、虾仁、三虾、卤鸭、三鲜、什锦等,不下数十种,一种之内又有分别……




各地的面都有浇头,但苏式面的浇头绝对是个中楚翘。不时不食,是苏州人的倔强。当倔强遇到最爱,那就是倔强的爱——吃面,浇头更要讲究时令。

五月虾子上市,虾子、虾脑、虾肉做浇头,就是苏州有名的三虾面。对于苏州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上苍所赐的美味。做三虾面的讲究先不说,只说吃。葱油拌面的做法先做打底的面,快速把面条拌匀后倒入三虾浇头,让每一根面条都要裹上酱油和虾子,再配上姜丝、炒青菜、炸黄豆、酸豇豆几碟小菜,叫人一时不知该慢品细味还是大快朵颐。




六七月三伏天没胃口?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在苏州。鳝鸳鸯的双浇面往面前一端,不信你还能困乏得了,一碗不够吃,还有鳝糊面、卤鸭面、爆鳝面、枫桥大面……

熬过三伏天,金风不止送爽,还送来了苏州人心尖尖上的那份用蟹黄、蟹膏做成的秃黄油浇头。吃过了这碗面,天气一日日凉下去,也就到了吃羊肉面的时候……




面,就这样融入了苏州人的日常,时月即久,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江南向来精致,苏州自不必说。唏哩呼噜三下五除二吞到肚里去,滋味如何也来不及细品,这种北方人的吃面方式,在苏州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也是不讲究的。




讲究,是苏州人的吃面态度。因为讲究,所以苏式面也就有了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暗语——红汤、白汤、硬面、烂面、宽汤、紧汤、免青、重青、过桥——外地人初到苏州,听到这些暗语,难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怎样才能像模像样吃碗苏州面。

其实,红白汤、硬烂面、紧宽汤、免重青这些,基本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猜不透的是“过桥”:莫不是还要端着面过一座桥才能吃?其实,过桥就是把浇头单独盛着,放在另一个盘子里罢了。




面端上来,临窗一坐,天地入眼,凉风徐来,够舒坦了吧?苏州人觉得还缺点儿味道。于是,市面上就有了“面馆+茶馆”的经营模式,慢慢吃面,慢慢吃茶。够舒坦了吧?苏州人还觉得缺点儿味道,于是评弹也走进了面馆,吃面、吃茶、听评弹,苏州人再闲聊上几句,这才觉得满意:嗯,味道总算是对了!

一碗面,本是烟火寻常,但苏州人却偏偏拿它做成了一篇锦绣文章,字字行行都是苏州人的生活态度:

要慢,要雅,要舒坦,要在一碗面里,把生活还给生活。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