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年货,是生活变迁的放大镜

送交者: icemessenger[♂☆★★★SuperMod★★★☆♂] 于 2020-01-26 3:52 已读 349 次  

icemesseng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大过年的,为家人精心挑选的年货,是不是又换回了一句:“又买这没用的?”

听到这句话的我们,只好化身说明书,给家人讲明白扫地机器人的用处,再把智能电视的新功能一一示范,教爷爷奶奶怎么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才能给自己的年货扳回一局。

可能对于长辈来说,这些新鲜事物原本不属于年货的范畴。不过,当我们跟着年货的脚步追溯过去,爷爷奶奶家里的年货是实实在在的鱼肉蛋奶,有条件的再做上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到了8、90年代,能让全家人一起看春晚的电视机,才进入年货的主力阵营。




尽管刚刚过去的一年不算太平,即便面对眼前的小“南”,过年依旧是能让中国人重拾力量和勇气的传统佳节,我们将过年看过一个新的开始,从这里一次次发出,去面对新的挑战。年货本身也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更新的,虽然逃不过吃、穿、用的范畴,但每一年我们都吃得更讲究,穿得更好,用的东西也更方便智能。在新年之际回顾这些年发生在年货上的变迁,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在年货这件事上被一一放大。


老传统里,“年货”就是“吃货”


四十年前,我们的物质生活较之今天只能用匮乏来形容,就连新年期间的鱼肉蛋奶都要限量供应,老百姓凭粮票才能领取。

作家王小妮记录了一个70年代北方城市家庭领到的春节年货票证:两瓶啤酒、半斤水果糖、一只冻鸡、一只冻鱼。这分量听起来已经不仅仅是匮乏的程度了,就算是两个好友相见叙旧小酌的家常便饭,两瓶啤酒还得盘算着喝,这一顿饭都不能吃个痛快,更别提一顿丰盛的年饭了。




在那个物质并不富饶的年代,春节期间的冻鸡冻鱼就足够让人向往,就像王小妮说的“现在有人嘲笑吃货,吃货才是我们深厚的传统。”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8、90年代新年饭桌上家常鱼肉不再是少见的佳肴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偶尔改善一下伙食也能在家里的饭桌上吃顿大鱼大肉。于是在味蕾的带领下,稻香村的点心成为我们的下一片“蓝海“。

虽说在北京点心全年都有供应,可是点心匣子可是春节才会买的年货,看着窗口里的售货员阿姨像施展魔法一般,把品类繁多的点心摆得满当又整齐,不失为春节的一大乐事,不过能够把每一样都尝个遍,才是内心里真正的渴望。




如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早已经不是稀罕的年货了,人们在吃之上寻找更高的精神追求,比如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到餐厅吃年夜饭,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陪伴家人身上;今年的故宫年夜饭也曾成为热炒的话题,恰恰反映的是对一顿年夜饭而言,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甚至愿意为传统文化和仪式感买单。

新年期间,我们不断寻觅新的美味,曾经引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可能已经被更加美味的年货取代,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新年期间的美食也在不断进阶。


大家都穿新衣服,就是过年了


一到新年,另一件必备的年货就是新衣服了,诗人海桑短短几句就道出了新衣服在年货中的地位:

一个人穿新衣服
是去走亲戚的
一家人穿新衣服
是要娶新媳妇的
大家都穿新衣服
就是过年了

至于为什么新年要穿新衣呢?想象一下,春节去串门走亲戚,谁不愿意穿得漂漂亮亮,既献上了新春祝福,又收获了越长越漂亮的夸赞,这份油然而生的喜悦,少不了新衣服给我们带来的光彩。




可是和今天在商场买到的漂亮衣服比起来,过去的新衣服可能没那么“光彩”。在新年的新衣服上,我们同样度过了凭票供应的时代,而凭票换取的可不是现成的衣服,而是布料。

爷爷奶奶家的缝纫机就是最好的见证,在60年代,中国家庭必备的四大件又称“三转一响”,缝纫机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件。一个普通的家庭,平时可以用它来缝补衣物。

而越到春节,这台缝纫机也会越发忙碌起来,为了让家人穿上新衣服,屋里总是会响起脚踩踏板和飞针走线的声音,从布料到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要花费不少功夫的。

这种DIY的传统到了90年代还是新衣服的来源之一。多少人的春节,是穿着妈妈亲自织的新毛衣度过的啊!有的时候刚刚入秋,妈妈就会到商店里选购样式繁多的毛线,回到家后一边看着书上的步骤说明,一边一针一针地把毛衣打出来。




整个过程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堪称奇迹,谁也闹不清楚书上复杂的花样纹路是怎么织到毛衣上的,甚至都无法确定刚刚织出来部分是袖子还是领口,可是就这么的,一件新毛衣准会在新年之前穿到我们身上。

到了今天,DIY的新衣服恐怕早就不在人们的年货清单之上了,在越来越开放的商业环境中,人们对于消费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年货买一件衣服,除了布料和工艺之外,衣服的品牌、样式也是重要考量点,给爸爸妈妈买一件样式好看的大衣,恐怕这件年货才说得过去。


从“三大件”到“智能家电”


在今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84年的一场女排决赛引得男女老少们到巷子里一同观看,一台小电视机时不时漫天雪花,人们你推我搡间好不热闹,在这样的天气里晒着太阳看决赛,不光要捏一把汗,还得着实冒一身汗。

而这样万人空巷的景象,除了因为女排决赛足够牵动人心,还不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电视机本来就是个稀罕物件。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黑白电视机还是富裕家庭才能买得起的,要想看一场比赛,不得不让家里有电视的拿出来分享一下了,这样说来,共享电视可以堪称初代共享经济了。




在那个商品经济的开关刚刚被打开时代,关于冰箱、电视、洗衣机的最初记忆,多少也是和春节相关的,很多家庭都是在新年前购置的这些大家电的,而把电视作为年货,更象征着人们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底层需求后,开始寻求起精神层面的满足了。

到后来,12寸的“北京牌”黑白电视机终于进阶成有着“大屁股”的28寸彩电,又在不久后被更轻更薄的液晶电视取代,从前的大家电,也不再以大为贵。

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也逐渐进入人们的年货清单,不光是能让家人时刻保持联系的智能手机,更多的还有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这些智能电子设备成为年货的主角,正是因为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中,智能和方便才是人们对于家用电器的需求。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