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损失过半,为何最终仍撤出了大别山?

送交者: 东海独钓叟[♂★★★★风清云淡★★★★♂] 于 2021-09-22 23:10 已读 1769 次  

东海独钓叟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1-09-22 22:40

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2个年头,此时,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解放军不但让蒋介石全面进攻的谋划彻底失败,而且,自身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战略反攻



因此,毛主席审时度势,作出了“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随即,有了毛主席谋划“三路大军成品字形阵势挺进中原,与国民党在中原争锋”的行动。


毛主席这一天才般的战略规划,不但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而且完全打破了蒋介石对于解放军的进攻规划。


因为,三路大军挺进蒋介石的腹心之地,核心受到威胁的蒋介石不得不调集大量用于进攻解放军的兵力。一时间,被调动和吸引的国民党军队高达90多个旅,完美的实现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任务。


而奉命跳出解放区负责进攻中原的三路大军,分别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治率领的陈谢兵团,以及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


三路大军


当时,毛主席的规划是,陈谢兵团挺进河南西部,陈毅、粟裕率领的华北野战军挺进鲁西南,而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则直插大别山。


很显然,刘邓大军的作战任务最为艰巨。他们需要从华北地区的向南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挺进中原的三路大军之中行程最远、环境最为恶劣,同时面对敌人围剿兵力最多的一支远征大军。


刘邓大军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直刺国民党的心脏。刘邓大军一旦在大别山站稳脚步,那将意味着:


倚仗大别山有利的地势,解放军不但能够威胁蒋介石统治核心统治区域——江苏、安徽、浙江等地,而且,南京、武汉等重镇将在刘邓大军的兵锋之下。也因此,千里跃进大别山,也标志着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大别山



但是,远离敌后、在毫无补给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绝对优势兵力孤军转战,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即便做出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的毛主席,在分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的三种结局中,也做好了失败而返甚至全军覆没的思想准备。


为什么一定要冒巨大的风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原因其实并不难解释,一方面,位于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正处于兵家必争之地——中原地区。而且,它还位于蒋介石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是天然的战略要地。


一旦占据了大别山,进攻可八面出击,让敌人自顾不暇,退守也可以倚仗大别山的有利地势,牵制敌人的大量兵力,让敌人如梗在喉。


而且,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不仅可以占据大别山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拥有地利,同时,还有“人和”——大别山地区还是我党创造的老牌根据地。


鄂豫皖苏区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红四方面军就在大别山地区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鄂豫皖苏区,因此,我党在大别山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甚至,刘邓大军的许多人,尤其是老红军出身的指战员们,就是大别山出身。例如,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就是大别山红安县人,而且在挺进大别山之后,陈锡联还遇见了自己的阔别18年的老母亲。


所以,大别山之于解放军,还有着熟悉当地情况和群众基础深厚的优势。这自然进一步成为大军迅速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打开局面的优势。


因此,在毛主席的规划之下,1947年6月30日,在完成鲁西南战役之后,刘邓率领4个纵队12万人从山东西南部强渡黄河,开始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他们在敌占区内跨过陇海路,通过黄泛区,又接连度过了沙河、汝河和淮河,在没有根据地依托和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于28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地区。完美实现了毛主席预定的战略目标。


但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只不过是最艰难行动的开始。虽然到达了大别山,刘邓大军不但无法休整,还要面临国民党33个旅的围追堵截。而且,大军真正进入大别山后才发现,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远比预想的更多。


但是即便如此,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之后,刘邓大军仍一举歼灭3万多国民党部队,解放了24座县城,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从而成立了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顺利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


然而,也因为在敌人的腹心之地转战,再加上国民党数倍兵力的围追堵截,因此,离开根据地后,刘邓大军几乎无时不战,无日不战。


刘伯承和邓小平



最艰苦时,就连刘伯承和邓小平都只能带领一个团在大别山地区四处转战。因此,虽然胜利实现了毛主席估计的三个前途中最好的前途,但是,刘邓大军依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出发前,刘邓大军兵力为4个纵队12万人,到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后,刘邓大军损失过半,只有6万余兵力。


也因此,1948年初,中央军委作出了“撤出主力,牵制敌人,立足大别山”的决策。不久之后,2月7日,中央军委电令邓小平率指挥所和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


从1947年8月底进入大别山,到1948年2月主力转出大别山,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时间一共为半年。为什么付出了损失过半的巨大代价,大军主力依然没有继续坚持在大别山呢?


首先,是客观上的原因,敌情十分严重,国民党兵力高达33个旅,数倍于解放军兵力,武器装备更是远超。因此,由于极端紧张的形势,敌我力量悬殊,刘邓大军很难有足够的精力继续建设根据地。


大别山位置



大军刚刚到到大别山时,尾随而来的追击部队就有23个旅,经过了两个月,蒋介石又再次增兵到33个旅,33个旅的国民党军队约20余万大军。


而且,随着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活动时间越久,犹如被孙悟空进入肚子的铁扇公主,蒋介石也变得愈发如鲠在喉。因此,蒋介石对于大别山解放军的围剿愈发严密。


当时,蒋介石专门提出了“保卫长江,游击中原,围剿大别山”的反革命决策策略。


在这种情况之下,面对国民党的优势兵力围剿,刘邓大军的主要精力都在与敌人拉锯。刘邓大军也先后取得了张家店歼灭战、高山铺大捷等战斗的胜利,但是,敌我兵力悬殊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打破。


在敌人的腹心之地始终处于转战,因此,刘邓大军很难巩固和发展新创立的解放区。也因此,刘邓大军无法在如同在老根据地一样,真正的获得来自群众的大力支援,也无法及时休整和补充兵力。这自然极大的限制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


第二,不能忽视白崇禧对于大别山的全面围剿。白崇禧是桂系军阀首领,因此,他天然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


白崇禧



然而,随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腹心之地受到威胁之后,再也顾不上排除异己的蒋介石,接连多次在南京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华中六省联防清剿会和国务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蒋介石要求国防部长白崇禧组织国防部九江指挥部,亲自负责对于大别山的围剿。


作为有“小诸葛”之称的国民党桂系首领,白崇禧的军事才华在国民党军队之中是颇负盛名的。


而且公允地说,无论是在红军时代、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都展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也曾给红军和解放军带来不小的麻烦。


之前,由于蒋介石对于桂系的忌惮,没有让白崇禧掌握兵权,此次随着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蒋介石再也顾不上这些,不得不让白崇禧重掌兵权,指挥数10万大军发动了对于大别山的围攻。


白崇禧



接到命令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后,白崇禧一手掌握了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5个省的军政大权,他很快集结第五绥靖区、第八绥靖区、4个兵团和海军、空军等部队,对于刘邓大军所在的大别山发动了总体战。


所谓的“总体战”,就是改变了国民党以往单独的军事行动,而是实行所谓的党政军一元化。当时,白崇禧要求动员辖区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用军事围攻、政治利诱的方法,以围攻和清剿相结合,正规军和地主武装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三网政策和三光政策,从而彻底摧毁刘邓大军的生存条件。


所谓的“三网政策”,就是谍报网、公路网和碉堡网,所谓的“三光政策”,更是臭名昭著,就是日寇曾在根据地使用的杀光、烧光、抢光政策。


然而,这种政策虽然臭名昭著,而且毫无人性可言,但是不得不说,确实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中的形势变得愈发严峻起来。


刘伯承和邓小平



不仅如此,在围攻大别山的国民党军队中之中,除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中央军,还有多支桂系军队,这些桂系军队虽然装备稍差,但是历来以战斗力强劲著称,这都给了刘邓大军以巨大压力。


第三,大别山地区的群众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就在鄂豫皖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因此建立了鄂豫皖苏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军主力先后4次撤出了大别山。这不得不让许多群众对于我军我党能否在大别山站住脚,产生了疑虑观望的态度。


而且,每次我军主力撤出大别山之后,国民党军队和地主阶级就开始大肆报复大别山的革命群众。这使得许多心向党的革命群众和党员被国民党杀害,极大的破坏了党的在大别山的根基,也让其他群众也心有余悸,不敢全心全意的支持我军的行动。


红四方面军主力曾离开鄂豫皖苏区,建立川陕苏区



第四,大别山地区的地主等反革命经验极为丰富,远比其他的地区更为难缠,更为狡猾。邓小平曾在《关于大别山的阶级情况与几个政策问题》中写道:


大别山地区在经过苏维埃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个时期,地主、富农有很丰富的政治警觉和很丰富的反革命经验……经过短期混乱之后,(地主)则积极组织与发动地主武装打游击,(地主)很会打游击,威胁群众,妨碍土改工作,打击积极分子手段非常毒辣。

反动阶级的格外的顽固与难缠,也使得根据的建设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与此同时,从抗战时期开始,大别山就是桂系的统治范围,因此,桂系在大别山地区建立了十分严密保甲制和民团制。


这也是桂系的看家本领,凭借经济落后、人口也只有千万余的广西省,桂系能够一跃成为仅次于蒋介石中央军的第二大军阀力量,所凭借的,除了李白二人的高超手段之外,桂系在广西等地建立的严密的保甲制,也是桂系军队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桂系经营下的大别山地区,远比其他国民党统治区更为难缠。


解放战争时期的邓小平



第五,大别山地区条件十分艰苦,人民极端贫困,难以供养数万大军。如果刘邓大军继续留在大别山,不但会极大的加重人民的负担,而且,部队也很难得到有效的补充。


由于大别山地处山区,本身就并不富裕,再加上连年战乱,因此,土匪横行和国民党横征暴敛之下,当地群众更加贫困。


而且,由于连年的战乱,许多青壮年不是逃走就是死在战乱之中,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数以万计的大军在大别山地区转战,大大超出了大别山地区的承受能力。


因此,到达大别山之后,虽然刘邓大军完美的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但是,部队也遭遇了巨大的困难。


例如,刚到大别山时,部队就连吃饭都成问题。由于无法筹措到足够的粮食,许多子弟兵不但无法吃饱饭,而且能吃的也只有清水煮菜、树叶甚至树皮。


群山环绕的大别山



在极为高频繁的战斗之中,却连饭都吃不饱,这自然极大的阻碍了子弟兵的战斗力。除了吃饭,穿衣也是很大的问题,到了冬季,自晋冀鲁豫解放区带来的军装损坏后,由于无法筹措足够的棉花和布匹,许多部队穿的甚至如同叫花子一般。


而且,刘邓大军大多数人,尤其是基层战士都来自晋冀鲁豫的华北地区,他们对于地处南方的大别山地区的水土无法适应,许多人因此得了水土不服、打摆子等疾病,上吐下泻,就连正常行军走路都难以实现。


因此,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地区,一下子多了许多上万病号,非战斗减员问题十分严重。


所以,如果刘邓大军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继续在大别山地区转战,虽然敌人没有能力消灭刘邓大军。但是,由于超出了当地的经济承载能力,势必会给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负担。


第六,转出大别山,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进入大别山之后,由于大别山地区山高路陡,道路狭小,甚至许多地方根本没有路,部队的回旋余地十分狭窄,根本无法进行大兵团作战。


中间为邓小平和刘伯承



所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之后,一直将部队分散,各支以旅甚至团为单位,转战各地。这种作战方式虽然有利于牵制敌人,但却无法实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目标。


为了打破敌人的战略部署,实现毛主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作战目标,同时配合进入中原的各路部队,刘邓大军主力部队先后北渡淮河,转出了大别山。


当然,对于大别山以及建立的根据地自然也不能放弃。事实上,在主力转移出大别山之前,1948年2月22日,邓小平就签发了中原局《关于开展大别山游击战争的指示》,对于主力离开后的大别山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并对主力离开后的军区部队和人民武装力如何独立自主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进行了详细的指示。


因此,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半年后,主力又转出了大别山,并不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失败了,更不是毛主席的规划落空。


刘伯承



相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不但完美地实现了毛主席预定的战略规划,打破了国民党的战略部署,极大的牵制了敌人的兵力。


而且,在转出大别山之后,还与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一起发起了淮海战役,一举歼灭敌人60余万精锐部队。从此之后,长江以北的国民党主力被一扫而空,极大的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喜欢东海独钓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