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逍遥自在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每天两小时,苦闷通勤路【转载】

送交者: 老孙子[♂☆★★★蛋神--老人家★★★☆♂] 于 2021-01-24 0:37 已读 392 次  

老孙子的个人频道

+关注

每天两小时,苦闷通勤路


Original May与五月 三联生活周刊

最近读到BBC一篇关于情绪与通勤的文章,里面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学教授尼古拉斯·艾普利的一个观点,“心情苦闷是通勤过程中最大的成本。”对此我深以为然。8小时工作,2小时通勤。公交和地铁车厢是仅次于办公室的,属于当代上班族的第三个“家”。对这两种交通方式,我有着太多错综复杂的思绪与情感纠缠。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我的公交通勤履历始于高中。由于家离学校较远,早起赶公交便成了板上钉钉的事。5点半起床,赶6点10分的车,6点50到校。若是哪天没赶上,那就得在大家朗朗的晨读声以及三十几双眼睛的注视下进教室。高中三年日日折磨的乘车经历让我始终无法对公交车产生好感。我讨厌公车的不准时,讨厌晚上拥挤到近乎窒息的车厢,讨厌摇摇晃晃令人头晕的体验感,讨厌大夏天陌生人汗津津的背脊所传来的湿热触感,以及冬天冷到冻手的车厢。极度愤恨时,甚至跺脚骂过“再也不想坐这破公交了”。可命运仍旧将我和公车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且没有解绑的意愿。但在和公车长久相处的过程中,我倒是逐渐感知到了同篇报道中提到的另一种观点,“通勤过程可以成为分隔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的重要缓冲区”,甚至还从中挖掘出了隐藏的意趣。我特别喜欢那些清早就开张营业的早餐铺。坐在车里就看到沿街窗口升腾起刚出炉的食物蒸汽,飘渺出尘,如仙子扬起的一段轻盈薄纱,简直是令人心醉的仙境。赶着上班的年轻人握着热乎乎的包子手抓饼和豆浆边走边吃,不赶时间的老人家就定定心心坐下,点上刚出炉的锅贴小笼,配一碗豆浆或豆花。便利店旁开着一间小小的理发店,门口常驻一只金毛犬。温温顺顺的,也没见它对谁叫过。里头的几个Tony老师和经过的学生会轮流喂它点吃的,天气好的时候它就懒洋洋地趴着晒太阳,柔顺的金毛铺展着,像一块高级地毯。每回坐车见到这些寻常画面,都令我觉得生活平凡却可爱。尤其在经历了2020年初的居家办公后,对每一个能自由走出家门的日子都倍感珍惜。早些年对公车的埋怨,也就跟长者的脾气似的,逐渐磨没了。对地铁的情感则是和公交完全相反的进展,不见天日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地铁风景最多只能是黝黑轨道中闪过的一幅幅广告灯牌。但呼啸而过的地下铁却还是因为众多旖旎梦幻的艺术文学创作,而平添了几分不真实的浪漫色彩。
几米的地下铁漫画系及其系列语录在女生之间曾风靡一时:“你固定在哪一站上车?在哪一站下车车站中的人群总是这么来去匆匆。有人会在地下铁的出口等你吗?“我在地下铁无尽的通道中,清晰地听见蝴蝶轻拍薄翼,来回飞舞。”就是这些带着明显年代感的“青春疼痛体”语录,使我在未曾与它朝夕相伴的年少岁月里,产生了过分浪漫的幻想。直到大学及工作后,地铁真的成为陪伴我出行的交通工具,这层美好的滤镜才被生生打破。地下铁的出口没有人在等我,只有乌泱泱的,和我同样挤地铁的上班族与学生群。我听不见蝴蝶轻拍薄翼的声音,因为蝴蝶飞不进地下,耳边听到的只有地铁呼啸而过,与轨道摩擦所带来的轰鸣。
《电车男》剧照艾普利教授在报道中还总结了一种通勤现象,“每天早晨,世界各地的地铁和公交车都会出现一种社交悖论,导致通勤者错误地寻求独处。”这种独处表现在用手机、耳机、书籍来关闭自己与陌生人之间潜在的交流通道。在狭小逼仄的车厢落脚空间里,我甚至不需要掏出手机,就能从别人的屏幕里读到晨间新闻、微博热搜,甚至是没来得及追的剧,真正实现了全民信息共享。BBC的该篇报道刊登在2016年,当时任何一位参与撰写该文的作者、教授或研究员恐怕都无法料及,我们所处的世界会在2020年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口罩已成出行必备的后疫情时代,寻常社交俨然成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珍稀品,更遑论是在拥挤的地铁车厢。且纵观大部分城市所在通勤时段的地铁环境,都极少有人在肩头紧缩的半平方空间内,还愿意或者说还能够轻松自如地开启晨间闲聊。即便是在疫情前。前两年去日本旅行时,我几乎每日都误打误撞地赶上了东京的早高峰,也就顺势体验了一周东京地铁通勤实况。我因为没有上班任务,只带着城市漫游的闲散心性,便也对塞得严丝合缝的早高峰东京地铁车厢有了十足的宽容。腰板挺直的西装男把公文包端端正正地摆在腿上,双目微闭,身体随着列车运行产生微微晃动。没坐到位置的男士或者倚在门边看巴掌大的漫画书,或者将两只手都举过头顶牢牢地抓住吊环。

另一侧门边的年轻女孩从包里掏出一袋折起来的糖,是便利店随处可见的那种,用涂着红色指甲的细长手指夹出一粒往嘴里送,随后按照原样折好,塞回玫红色的包。车厢扶杆上挂着超市打折促销的信息,两侧顶部滚动播报着我看不懂的新闻资讯。和我一样的外国游客,对着手中的地图认真研究着。日本人的克制与礼貌将包括手机来电之内的所有声音都自觉收拢,除了到站播报和车厢新闻,就更没有那位教授所期待的“互动”环节了。皮柯·伊耶说,“归于平静是一切旅行的终点”。那么当我脱离旅行者的新鲜与好奇,再次回归到单一重复的通勤模式中,又该以怎样的情绪去面对这可能占据了一天中十二分之一比例的时间呢。在BBC该篇报道的最后,作者借用了艾普利教授在2016年得出的一个观点来对文章进行收尾,“无论是外向还是内向的人,只要比现在的(通勤)社交意愿稍强一些,幸福感就会大幅提升。”很可惜,这套理论在当下,是行不通了。
贴主:老孙子于2021_01_24 10:31:10编辑
喜欢老孙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