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汉阳防务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印军边境挖地道 但在中国各式弹药面前就像是纸糊的

送交者: peter1688[♂☆★高富帅★☆♂] 于 2020-12-03 23:54 已读 402 次  

peter1688的个人频道

+关注
                  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在玩地道战这方面,中国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印度不一样,在提出“中国还要多少年才能赶上印度”这种奇葩问题后,精神上已占领高地的印度决定想要在地道战这方面和中国碰一碰。


11月22日,据《印度斯坦时报》网站报道,在深入研究了中国的“作战手册”后,印度已在中印边境部署了“地道防御工事”,预防来自中国边境部队的“越界行为”。



▲印度高原部队


报道称,根据印度高级指挥官的说法,印军在地道中设置了大直径的钢筋混凝土管道,方便部队在不同地点之间进行迅速转移,而不会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当然这些地道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供暖,防止印度边防军人被冻成为冰雕。


印度军队爱搞新花样能理解,但这种“关公面前耍大刀”的行为,属实又让军武菌狠狠的替印军“操心”了一把。


地道战可不谁都能玩透的


历史上,也有不少国家使用了与地道战类似概念的地下防御工事。


二战爆发前,法国为了预防未来德国的进攻,而花费资金用了十年之久修建一条长达数百公里的马奇诺防线。期望德国在进攻时,需要绕道比利时。


比利时为了防御德国,在一座重要桥梁附近修建了埃本·埃马尔要塞。


▲埃马尔要塞拥有大量地上炮台和地下防御工事


埃本。埃马尔要塞是一个精心设计建造的堡垒群,长900米,宽700米。它将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阵地、反坦克炮阵地、重机枪阵地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地下拥有4.5公里的交通坑道连接,在要塞表面没有暴露的建筑物,长满了杂草用于伪装。


要塞顶部以下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深达50余米,可承受德军“斯图卡”轰炸机24小时不间断轰炸。同时,要塞内部备有大量的饮用水、食品以及弹药,可供1200人的防守部队在地下25米的坑道内长期作战。


这座历时3年打造的要塞,号称是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之一,艾伯特运河防线上的一把“锁”。比印度修建的混凝土地道防御工事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牛批吹完了,看看德国人是怎么打的。


▲比利时守军怎么也没想到敌人会从天而降


1940年5月10日凌晨5点,德国开始执行“黄色方案”,69名德国伞兵乘坐滑翔机悄无声息的空降到比利时的埃马尔要塞上空。他们快速将要塞顶部的炮塔炸毁,并消灭了要塞表面阵地上的少量守军,比利时军全部退守到要塞地下。


本来可以死守地下然后打反击的1000多名比利时军,却变成了德军的“瓮中捉鳖”。60多名德国伞兵用炸药和喷火器控制住了要塞的所有出口,并炸掉了所有机枪眼和观察孔。


▲被炸毁的巨型要塞炮台


要塞在设计上也有问题,地下守军想要爬上来反击,必须通过一条螺旋楼梯。德军只需要一挺机枪堵住,1000多名比利时守军一个也冲不上来!


谁也出不来


被堵在地下的比利时军官想了一天,也没想出破解方法,决定全体投降。最终这场战斗耗时一天,以比利时军60人死亡,1000多人投降而结束。从堵住出口的69名德国伞兵,只有6人死亡。


同样,法国的马奇诺方向也没有取得应有的作用,德军随后发动“红色方案”,从侧翼包抄了法国的马奇诺。。。。。。。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地道作战失败案例。


地道作战看中国


在中国近代,地道战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升级。


1942年,日军在冀中平原展开了灭绝人寰的大“扫荡”行动,并对当地村镇实施“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


面对“无险可据”的平原环境,中国抗日斗争被迫从地上转入地下,在广袤的冀中平原下,中国人民一手打造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网。


起初这些地道只是为了躲藏日军的搜捕,但始终让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写道: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因为如不消灭敌人,则自己将被消灭。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


因此,抗日游击队伍将这些地道逐渐发展成攻防兼备的地下工事。


地道内不仅修筑了防烟、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设施,指挥部、休息室、兵工厂、储粮室等功能一应俱全,地道外碾盘、柜台、炉子、庙宇等设施被改造成可进行射击的隐蔽枪眼,形成了具备一定攻防能力的“地下长城”。


▲《地道战》剧照,能攻能守


据考证,在抗战时期,冀中人民构筑的地道总长度高达1.5万公里左右之长,有力保证了中国抗日有生力量。


另外还有类似的坑道战术。因为我军长期武器落后,经常遭受敌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为了减少伤亡,十分重视阵地的坑道作业。


我军的“步兵五大训练技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


这个“土工作业”就包括挖地道和坑道工事。早期我军很大程度上学习了日军,在二战中日军作战有素,往往都能快速筑建防御工事,对进攻的中国军队造成重大伤亡。


日军在山中挖掘的坑道也十分专业,著名的松山战役(我的团长我的团原型)中,日军几乎将整个主阵地挖空,修建了庞大的防御阵地体系,最后以1000人的代价,造成中国军队伤亡7000多人。


▲松山战役中的日军工事


在太平洋战场,日军也利用坑道与美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抵抗。但中国人民军队在日军的经验上进行了自我升级和改良。当同样面对美军时,便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上甘岭一役中,“联合国军”先后投入3个步兵师的8个团又2个独立营和空降兵1个团,火炮324门,坦克181辆,飞机约100架,总兵力6万余人。 


而志愿军第15、第12军共投入3个师又1个团,火炮133门及工兵营、担架营等,总兵力达4万余人。


把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和火力压制的美军志得意满,美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扬言要以200人的代价,五天时间内拿下上甘岭。


此役战斗之激烈,炮兵火力密度之高,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钟就有6枚炮弹被发射,每平方米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我方阵地山头足足被削低两米。


在如此密集的火力下,志愿军一度失去地面阵地的控制权。但最终,“联合国军”仍然以失败退场,这其中,坑道工事起到了关键作用。


坑道工事的雏形是“猫耳洞”,为了防御敌军的炮弹,后来志愿军将“猫耳洞”挖深,两个洞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U型”的小坑道。


敌人放炮时,战士们就躲进坑道,当敌人炮火向我纵深延伸或者步兵接近时,战士们便冲出去杀敌,极大地削弱了敌军的火力和制空优势。


随着战斗的持续,敌军慢慢发现了志愿军这种奇特的战地工事,开始试图通过重炮、重型炸弹与毒气弹、甚至火焰喷射器进行破坏。


在加上环境因素的考量,坑道工事要求逐渐越来越高,为了让坑道具备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这七防,志愿军也是想尽办法。


比如为了防止美军的喷火器,坑道被设计成“之”字形,喷出的火焰就被之字形的墙挡住了,为了防炮,坑道顶厚被一度扩增到 30 米左右。


于是在朝鲜战场上就出现了,敌军在上面疯狂放炮放炮放炮,我军在下面疯狂挖洞挖洞挖洞的盛况。


后来,就连宿舍、饭厅、厕所,甚至礼堂都被搬到了坑道当中。


▲闲暇时甚至搞起来音乐会


到了1952年夏天,志愿军基本形成了纵深达20~30公里的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


原本,美军平均每发射40~60发炮弹就造成志愿军和人民军1人伤亡,到1952年4月,美军平均每发射646发炮弹才能造成1人伤亡。


上甘岭战役中,坑道工事更是优势尽显现。不过志愿军的坑道防御也并非是简单挖洞就行,而是极有讲究的。


在上甘岭地区,志愿军构筑了大量的反斜面阵地,什么是反斜面,看下面这张图,你就明白了。


志愿军的坑道工事的入口大多设置在反斜面,在山体的遮掩下,正面敌军的直射火炮就成了摆设,而曲射火炮的压制作用也变得极其有限。


反斜面作用不仅限于此,在山地攻防战中,最忌讳的是敌军从山后包抄,一旦被包抄,山上的守军基本就死路一条了。


而在屯守在反斜面阵地的志愿军火力下,让敌军试图从山后进行包抄的战术成为了奢望,同时又不至于完全断了后勤,创造了长期坚守的必备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反斜面阵地里的棱线(高点),也就是我们一直宣传的,“联合国军”白天占领,志愿军在夜晚依托坑道反击歼敌而恢复的地面阵地,掌握这个棱线,就掌握了主动权。


▲有时候还要保卫足够的通风口,不然会被闷死


当然,关于中国军队对坑道、地道的巧用,远没有如此简单,也不是一篇文章能详述的。大家可以回顾下老电影《上甘岭》,里面有很多坑道作战的细节。


可但凡其他国家稍微研究过中国的“作战手册”,学到点皮毛,也是受益终身。


比如越南。


在越南战争期间,被中国解放军手把手教出来的越共,为了躲避美国的火力压制,利用开凿出的总长达到数百公里的地道,与美军展开了雨林游击战,使美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地道口可以看出当时越南人有多瘦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西贡市(今胡志明市)古芝地道。


越南当地的游击队,在古芝地道的掩护下在美军声势浩大的大轰炸下生存下来,依托地道在敌后将美军团团包围,并利用隐蔽的射击口,让美军伤亡惨重。


当时的驻越第一任驻越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在报告中将地道称“美军最棘手的难题”


为了对付越南地道兵,美军甚至组织了一支特殊的地道战部队--“地道鼠”部队。


▲“地道鼠”部队徽章


他们大多身材矮小,拿着堪称标配的M1911手枪、刺刀和和L型手电筒,钻入狭小的地道去揪出越共。


▲为了探寻越军踪影,


美军甚至用上听诊器


但也基本是“凶多吉少”,除了会遭遇越南游击队来一场“贴身肉搏”外,还要面对他们设置的各种毒蛇等陷阱和机关,再加上对地形不了解,因此战果并不明显。


据资料记载,凡是进入地底的坑道鼠成员大部分都牺牲了,最后活着回国的人屈指可数,这也是美军在越南战场上打的最惨烈的一支部队了。


此外,美军还试图用灌水、毒气等方法对付越南游击队,但这些,越军民早已在建造地道时都考虑到了,也是收效甚微。


于是,在地上无敌的美国军队,在地下处处吃亏。


面对将地道战和游击战的越共游击队,美军付出了巨大伤亡,最后只能铩羽而归。


当然,当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屁股时,解放军揍曾经的学生也是不手软的。


▲对越战争中的“兰剑B行动”解放军用喷火器清除躲在洞中的越军


“地道战”已经落后


到了今天,“地道战”这种特殊作战方式已经过时了,尤其是面对武器装备先进的五常国家。


▲在现代武器面前,啥地道都没用了


1991年2月13日,美军在明知阿米里亚一处防空洞是民用的情况下,在未进行提前通知就派出两架F-117夜鹰攻击机飞至防空洞上空,各投下一枚重达2000磅的GBU-27铺路三式激光制导炸弹。


第一枚导弹穿透了厚达3米的水泥加固层,然后延时引信触发爆炸,几分钟后第二枚炸弹从炸出的缺口进入防空洞再次引爆。


▲防空洞遗址


爆炸产生的高温让位于防空洞上层的平民直接被焚化,同时使防火系统的水箱直接沸腾,滚烫的开水随着自动启动的灭火系统喷出,将底层的平民活活烫死。


此次行动造成了至少造成了408位平民死亡。


要知道这可是加固后的水泥层,可不是以前的土层能够媲美的,在两发炸弹的轰炸下也是脆弱的不堪一击。如今的钻地弹已经可以做到穿透几十米以上的土层。


在伊拉克战争时期,更是有大量的伊拉克地下指挥所被美军的钻地弹直接穿透数米的混凝土层炸毁。


到了今天,所谓的防御力极强的地下防御工事,在各式钻地弹、云爆弹面前,就像是纸糊的一样。

[iframe][/iframe]

所以无论印度的“地道防御工事”是用作宣传,还是确有其事。真打起仗来,中国军队,都有几十种办法,好叫拉达克山区飘满咖喱香。

喜欢peter16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