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的中国对外贸易
文革期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广交会进行的。广交会开始于1957年,当年参加广交会的外国买家只有3100人,到了文革前夜的1966年参会外国买家首次超过1万人,而到了1976年文革后的参会外国买家已经高达5万人。成交额也从最初的8千万美元增长到1976年的51亿美元。 可以说文革期间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快速增长,广交会参展外国买家和成交额都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加。到了1973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首次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从1972年开始中国与美国,西德,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国一共签署了222个成套设备进口合同。这些成套设备的引进所1花费的外汇,就是文革前6年的外贸积累。最著名就是那几家大型炼化一体的现代炼油厂,之后到了1980年这些项目全部落地后,极大促进了纺织轻工,化肥等行业的发展,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新的消费品。也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贸易对象文革之前70%是共产圈,到了1976年80%是非共产圈国家。说明文革期间中国已经完全以世界各国积极开展贸易了。只是因为西方对华封锁,特别是美国人搞的CHINCOM(China Committee),限制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 文革结束时候的197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全国各省市,甚至地县都成立了外贸公司,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也就是进出口。外贸公司一般派人在本地区开发寻找出口产品,然后统一收购后组织对外出口。因此各地出现了一批专门出口的企业。当然了那个时候工业品很少,基本都是农副产品以及初级矿产品和工艺品。记得各地的工艺品厂都是人们眼热的单位。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以出口为主的中国外贸能够一马当先,快速成长壮大,并在40年后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和出口国的最根本原因。其中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始终是外贸出口的主力,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文革结束前就已经开始了对外贸易。也就是文革时期的外贸产业链,和中国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以文革结束后的整个1980年代,中国外贸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都是由文革期间培养起来的出口企业生产的。当时天津港的主要出口产品里包括了北方公司生产的步枪和子弹,这些都是毛泽东时代的军工企业转向出口,赚取的外汇又支持军工企业研发新的出口武器。 直到进入90年代以后来自香港,台湾以及欧美的外资企业的来料加工才开始兴起。同时各省市积极鼓励参与外贸,大量企业趋之若鹜都进入外贸行业。最终促成了中国成为了世界头号外贸大国。总之文革期间中国外贸增长了近10倍,而从100亿到1000亿美元也1差不多花了10年的时间。 文革后邓小平等一众官复原职的人,完全出于党内斗争,美化自己的目的把文革定性为十年浩劫。可事实上最多算是政治浩劫。
已标注为gomai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