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恶去了哪里?——电视剧《墨雨云间》观后感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4-08-11 13:37 已读 5750 次 1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恶去了哪里?——电视剧《墨雨云间》观后感


实与名、属性与意义之别。

——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外篇·知北游》节选)

——

最近完成了家里后院的改造工作后,难得闲暇,用了几天时间,陪太太观赏一部国产古装电视连续剧《墨雨云间》。大致内容是:一位县令之女(吴谨言演),遭逢巨变失去一切后,以新的身份重新出现并快意恩仇。

这篇文章不是影评,笔者对剧中的故事线是否合乎逻辑,演员演技发挥如何不予置评。只是当太太被情节所吸引而“追剧”并对剧中人物评头品足时,笔者的“哲学脑”,却因剧中女主角前夫的一番说话,而“陷入了沉思”:

女主角的前夫,在剧中的“定位”,是一位“反派”。但他并非“天生的坏人”,他曾经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人品“清纯得没有一点瑕疵”的状元郎,却因“恶势力所逼”,及自身想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竟不惜违背良心,亲手置妻子于死地。他之前的所谓美德,【只是一种未经考验的美德,一遇时机也就舍弃的美德】。最后,在身败名裂之际,他发出感叹:【如果】我没有高中状元,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我俩会相亲相爱地度过平凡的一生。

剧中还有一位“反派”也有近似的际遇:女主角借以为替身的另一个身份的女子的继母,年轻时曾与一位穷画家相爱,但俩人的恋情却被贪恋权贵的父亲硬生生拆散了。在父亲的威逼利诱下,继母也变成一位阴险毒辣的人:为了进入权贵中书令之家,她不但害死中书令的原配,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中书令原配之女赶出家门,为了隐瞒自己过去的情史,更不惜作出烧死旧日情人的恶行。

这位继母的结局,自然也是“恶有恶报”。对其“恶报”,同样可以发出“如果”的感叹:【如果】父亲没有因贪婪权贵而棒打鸳鸯,这位继母与穷画家会相亲相爱地度过平凡的一生。

类似的感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那些贪污腐化东窗事发后锒铛入狱的官员们的“自白书”尤为经典。一般的过来人,通常不屑于此类感叹,更会老于世故地“教训”发出感叹的人:“没有如果”——没有后悔药吃。

“没有后悔药吃”,已经成为人生经验中的一项“常识性”的金玉良言,人人都能朗朗上口,似乎没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但笔者擅长的是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因此还是想来一次“如果”,换一个从未有人留意的角度,带出一个新论题:【如果】有后悔药吃,上述两位反派“果然”度过了平凡的一生;【如果】有后悔药吃,官员“果然”严于律己为政清廉——那么,他们身上的【恶去了哪里】?

通过对这个新论题的思考,重新探索“恶”的源头,可以发现人类思维中存在的误区:实与名;属性与意义混淆的误区。

——

笔者在《逻辑后缀学》中指出,人类对存在的认知有“三重维度”:

生命因自定义所认知的,是自定义真实;

中华传统思想里的佛道儒,能认知不同层次的亚真实;

而真实,笔者认为必须去到佛学的最高境界才能认知,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故接下来的论述,仅限于自定义真实与亚真实两个范畴。

人性,具有七情六欲。也可以表述为:七情六欲,是人的【属性】。笔者认为:在亚真实范畴,属性,意味着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善恶。无对错无善恶,才可以称为:具有普遍性。故属性一定是具有普遍性,故称【普遍属性】。七情六欲无对错,无善恶。故七情六欲,是人类的【普遍属性】——普遍属性,即形而上的——【道】的属性:无对错,无善恶——以万物为刍狗。

形而上之道,反映在形而下之【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在——【我的】七情六欲(苦乐意识)——也可以统述为:在【个别】。

即无对错无善恶的普遍属性通过个别反映出来。

个别,即具体——即历代在中华思想界有关名实之辩的【实】——笔者在《逻辑后缀学》称为:【亚真实】。

与个别(亚真实)“发生关系”,叫作【亚真实关系】。

——【与反映了无对错无善恶普遍属性的个别发生的亚真实关系同样无对错无善恶】。

亚真实关系,是一种【因是而是、是就是了】的关系:是蝼蚁、是稊稗、是瓦甓、是屎溺、是我的七情六欲:苦就是苦;甜就是甜——无对错无善恶。

因此,亚真实关系,其实【非常之简单】,【其指一也】,简单到【平凡】。这里的简单,中国人叫作【璞】,叫作【真】。

——因此,如果【真的有如果】,就【果然】可以【返璞归真】。

亚真实关系下的七情六欲,叫作【感性】。感性,【只与我有关】——【不可能】分享:我的七情六欲,只有我才能感受到。其他人的感受,无论在文字表达上如何一模一样,都不是我的感受。

对感受作出选择性的主观(主动)判断,就叫【知性】——亚真实关系就【有了意义】。

例如:我的“知性”【判断】我喜欢A类型的女孩。即A类型女孩与我的关系,就有【好的】、【对的】意义。而【其他的】B、C、D…类型的女孩与我的关系,就具有【不好的】、【错的】意义。

故意义一定是具有选择性的。【有选择性,就必然不具普遍性,而只能具有个别性】:意义同样【只与我有关】,因此只能称为【个别意义】——我作的判断只对我个人有意义。

好或不好,对与错,是【我(的知性)】主观决定的,因此叫【自定义】。

——自定义,就有了逻辑。例如:不能又好又不好。

——自定义,就有了道德。例如:不能要不好的;不能要错的(因非而是)。

——自定义,佛学曰:【我执】;西方哲学曰:【理性】。

以自定义的意义(我执、理性)来衡量的关系,就不是亚真实关系,而叫作:【自定义真实关系】。被自定义真实关系的对象【器】,就有了带价值标签的【名】——卑贱的蝼蚁、恶心的屎溺、好的女孩、坏的女孩。

带价值标签的【名】,就不是亚真实,而是【自定义真实】。

自定义真实,【情况就复杂了——不是情况本身复杂,世界并不复杂。事物事物,物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事。事把人性变得复杂:我们自己为人性中的七情六欲贴上价值标签,就“多事”了,就把问题复杂化了——自作自受的“多事”的复杂】。

自定义真实的复杂性表现为【三惑】:惑于用名以乱名、惑于用实以乱名、惑于用名以乱实。(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语)

所谓【名正言顺】不过是想当然:孔老夫子企图为礼【正名】,但两千多年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越来越复杂地“礼崩乐坏”。

——名,必须得到【他者的共同认可】才能正名。

明明是个别自定义的名,我们偏偏总是天真地认为别人必然会认可:美国社会科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投射(projection)”,意思就是:一个人自己什么特质、爱好,看待别人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特质爱好投射到别人身上,觉得别人跟自己一样。

再有就是:【高估了自己、高估了世界、也高估了他人。他们以为会那样,结果是不一定会是那样,还可能适得其反(摘自网友milulu的评论)】。

【投射】,就是把【本来只与我有关的自定义真实关系和自定义真实】的个别意义泛化为【普遍意义】。

意义被泛化之后,带价值标签的名就泛化成了体系——(道德)价值体系。

但是,不存在普遍意义:【意义一定是具有选择性的。有选择性,就必然不具普遍性,而只能具有个别性】。

【他者的共同认可】,哲学上可称为【公意——公共意志】(此处借用了卢梭的用语)。但因为【名】是自定义的,每个人的自定义必然有差异:同一个“好”字甚至能得出完全相反的解读;“中国人”三个字什么意思已越来越搞不清楚。结果实际情形就是——人人都以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公意之名,行个别意义之事。

因此,所谓公意其实是假命题;普遍意义是假命题;普世价值是假命题。而由假命题所产生的所谓标准,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出来的东西。

因此,把个别意义泛化为普遍意义,把假命题【当真】,并以此作为道德的衡量标准,就产生【恶】:(道德)价值体系之恶——【我们所行之事,不可能与一条根本不存在的道德界线相吻合。这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行事,从踩死一只蚂蚁,到一将功成万骨枯,都带着恶:不是世间充满恶,而是价值体系本身就意味着恶】。

人性,本无所谓善恶。但价值体系中的人性,就异化为——【恶性】。

并且,尽管公意是假命题,但因为所谓的公意是【包括了我自己的认同在内】,这等于是作茧自缚: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价值体系之恶而陷进【生存窘境】。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生存窘境的影响,人性中都会有若隐若现的恶性。越深入价值体系,在生存窘境里就越难以自拔:上述电视剧《墨雨云间》里两位反派,正是深深地陷进了这种生存窘境之中——诱惑,与对诱惑的拒绝,都可能导致歧路与陷阱;出处进退,都难免碰到伦理的瓶颈……生存的困难与歧路在于,大多数人“以为”的自己和“实际”的自己,并不对等。因而出现了人格的伪饰与分裂,乃至以自我戏剧化表现出的心理冲突,都是偏离了真实的轨道而产生的现象(摘自转载文章《讽刺者的道德世界》,作者徐敏)。

价值体系之恶,有两个【相】:一是以恶的本来面目出现。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夏桀、商纣王、周幽王、周厉王之类的真正独裁者、暴君;例如电视剧《墨雨云间》里的长公主。二是以善之名而行的恶,这种恶摧残的往往是人心。例如“今天我们都是XXX”的公知口号;例如古代孔子推崇的礼;例如当今被泛滥化的民主人权——皆可成为称手的诛心利器:名不正害人,名正亦能害人;言不顺伤人,言顺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地伤人。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

应付价值体系之恶的手段有四:

一,是“树立非价值观”,彻底与价值体系【脱钩】,潇洒于山水之间——但在人世间好像没什么可能,在现代社会就更不可能。所以前面几句不过是废话,说了白说。我们能做到的,只能尽量与价值体系“若即若离”,少被价值体系忽悠。嗯,不少“鸡汤文”有这方面的“教诲”,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是令价值体系之恶成为自身的【平庸之恶】。意思是:人云亦云地随大流——“大家都说他是坏人,我就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地跟着起哄”。这是大部分人选择的手段。

三,是尽量爬上恶的权力顶端,甚至化身为恶。例如《墨雨云间》里的长公主,因被父皇送到敌国作为人质受尽惨无人道的凌辱,回国后性情大变,她不但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还运用手中的权力,铲除一切妨碍她实现野心的人物:这是蛇蝎心肠之人的最优选。

四,是以恶制恶,例如《墨雨云间》里的女主角,先是被诬陷通奸,后听到父亲及弟弟已死于非命噩耗的同时(最后俩人实际上没死),再被亲夫亲自活埋,尽管死里逃生,但多重打击之下本已失去了求生欲望,幸亏有素不相识之人的一番鼓励与援手,她重新振作起来,踏上复仇之路,运用自己的才智(可以说是深谐价值体系之恶的奥妙),令包括她的前夫在内的所有曾经陷害她的人都得到了应得的“报应”。

伸张正义,为什么还是恶?伸张正义,确实大快人心,但大快人心一定是建立在“令人不快”之上。故笔者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

哎!都不容易!

——

只要个别意义被泛化为普遍意义,只要价值体系存在,就【没有如果】,就必然恶果长存人世间。

——

小结:属性具普遍性;意义不具普遍性。

亚真实——道的普遍属性的具体反映。

亚真实关系——具个别意义:璞、真的意义。

自定义真实——带价值标签的事物。

自定义真实关系——具价值标签的关系。

价值体系——把个别意义泛化为普遍意义所建立的带价值标签的体系:恶的体系。

后注:此文可参考笔者的另一篇文章:《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贴主:仁剑于2024_08_11 16:59:37编辑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所以我在文章最后有说: - 仁剑 (270 bytes) 08/12/24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端来一杯咖啡! - 哲哲乾坤 (88 bytes) 08/11/24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献上一支玫瑰花! - 哲哲乾坤 (88 bytes) 08/11/24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送上一颗幸运星! - 哲哲乾坤 (89 bytes) 08/11/24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递上一瓶矿泉水! - 哲哲乾坤 (89 bytes) 08/11/24
(^-^) 哲哲乾坤 给 仁剑 送上一包开心果! - 哲哲乾坤 (87 bytes) 08/11/24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