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逻辑后缀学(五十)引而不发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4-11-07 11:08 已读 4604 次 1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三,“非”判断逻辑属性的内涵。

“未正式开始确认”,意味着已有“知”这个判断但未有确认行为,未有选择,“逻辑叫停”。也就意味着未有塌缩,更进一步意味着未有“他者”——即未有分裂。

这里要强调的是:未有分裂不等于无分别,《逻辑后缀学》把“未有分裂”定名为“非分别”(关于“无分别”,在完成了“非”判断讨论之后的最后一章会继续探讨)。

因为,还有对“金子躺在这里”这个“事实”的“知”;还有个“我是”的“我”——我已经知道了“我”——“是”前面的“我”——可称为“前我”。

由于未有确认行为,此时思维发生者不能称为“指者”,不妨称为“引者”,引而不发者也。

因为非分别,所以:

前我=引者。

长期在美国五角大楼任职顾问的“中国通”白邦瑞提及《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和《战国册》时表示,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概念,就是引而不发。

不愧为中国问题专家。

引而不发,就是说把弓拉开搭上箭但是不射箭出去的“逻辑叫停的前状态”。

 “非”判断——非分别——引而不发:中华文明远比西方文明“成熟”的表现;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中国人最宝贵的专利——“非”判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份表面上神秘,但其实可以完全“公开”也应该公开的专利,取决于你是否接受。“假如”全人类都接受、“弄懂”了这份专利,人类的智慧必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未正式开始确认”,即未有任何确定的“是”的目标。但未有任何确定“是”的目标不意味着没有目标。由于“非”判断是思维“保持在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阶段中未正式开始确认的前状态” ,这个前状态因“我是”当中的“是”而“是”(拉弓而引的箭已搭上,但箭与“我”仍然“一体”,也“必然”一体),叫做“因是而是”,也叫做“初心”。引而不发的“引”永远是因“我”而“引”。意味着“前我”仍然受历时性的前因果关系的关联性、逻辑性及必然性影响,作为前因果关系中的“果”而具有潜在性“是”的属性(“我源自于镜像”:“镜像即我”、“我即镜像”——因此叫“非分别”而不是“无分别(还有镜像)”:尽管吃饭前还没有决定用左手还是右手拿筷子,但我有左右手及左手与右手的“分别”我们还是“知道”的)。潜在性“是”的目标不含元素,没有值,叫做“没有目标的目标”。

“是”判断的“是”,具有“射”的行为性,叫“因非而是”;

“非”判断的“是”,具有“引”的过程性,叫“因是而是”。

因是而是,是因为逻辑叫停之际,前因果关系“还未结束”的历时性与后因果关系“将至未至”的共时性“刚刚好”完全兼容,因此“此时”的“是”具有完全性——没有目标,处处目标。

在“是”判断的语境,哲学是“企图自圆其说,但永远不能自圆其说”的学问。因为“是”判断的目标:“处处焦点,实际上没有焦点”——如初级驾车者;

在“非”判断的意境,哲学是“无需自圆其说,反而其说自圆”的觉悟。因为“非”判断的“没有目标的目标”:“没有焦点,却又处处焦点”——如熟练驾车者。

“没有目标的目标”——即“空目标”。这个“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叫做“空集”。

数学定义: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除了空集以外的其它集合都叫做非空集。

人类的认知中,一切抽象的具体的概念及观念,都源自于人类原始的“数感”,也就是“真值”。而空集,是“最不具有数感的数感”。

《逻辑后缀学》定义:所有非空集都是“是”判断的目标;而空集则是“非”判断意境的“非”“出于无奈之下”在“是”判断语境里的定义。

“非”判断的空目标是因是而是的空集“非”。

空集“非”=前我。

前我=引者。

即“非”判断的目标是引者自身的——全体。

“前我”不是海德格尔的“此在”。

 “此在”是:人作为“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他的“在”已经明确了自身所是的“此在”。即“此在”是自他分别后他者性质的共时性的开集。

“前我”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 任何“在”皆因“源自于镜像的我在”而“在”,但任何“在”俱与“我”无关——意思是:不是因为“在”是什么样子“我”就会是什么样子。

“是”判断:在——之外;

“非”判断:在——之内。

《逻辑后缀学》上下卷的哲学观,在“之外”与“之内”之间“顾盼流转”。

空集“非”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是实数集与虚数集的交集。根据笛·摩根定律:集合的交集的补集等于这些集合各自补集的并集。即空集的补集是实数集与虚数集的补集的并集。而实数集与虚数集的并集是为复数集。《逻辑后缀学》把空集“非”与复数集的关系理解为:空集“非”的“周围”能够形成任意多个甚至无穷数个拓扑意义上收敛性的、具吸引力属性的“是”的矢量场或向量场。这里的所谓“矢量向量”作为“可能性”的指标,不外就是“可能是”的专业语言。

为了和“非”场以及“是”判断逻辑属性第十五外延所讨论的“位相”作区别:

《逻辑后缀学》把“非”判断中“是”的矢量场或向量场命名为“是”域。

“是”域——对称性在“是”判断语境中的“表达式”。

通俗地理解上述内容就是:不进行最终确认的话,任何“非”判断的潜在性“是”目标都意味着处在“将至未至”的拓扑意义的可能中。例如:如果思维发生者面向的是个位自然数集,潜在性“是”就(包含了)可能的1、可能的2、3、…、9;吃饭前,我打算用左手还是右手拿筷子都“全包含地有可能”。

综上所述,“非”判断逻辑属性的内涵是:非分别;有“是”域。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