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逻辑后缀学(十四 ):我记得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4-06-28 13:32 已读 7410 次 1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第五节:我记得

这一小节是本文作者对布希亚“三个阶段”理论的补充认识。

先以布希亚的哲学思想,解读下面一则新闻内容的潜在意义:

据《The Age》2015年10月29日的报道,澳大利亚计划尝试无护照旅行,外交部长Julie Bishop 预言这一做法将会实现全球化,其方法是把旅客的身份和生物信息储存在云盘里以云护照的形式实现。

可以预测,“云护照”如果在全球实现并不断被完善之后,有可能成为一种终极的身份证明工具。其功能就是一种完美的自圆其说,能够“替代”我们每一个人实现我们所做不到的“自我指涉”:任何一个有关“我是谁”的问题,都能够通过“云盘”得到答案。这就是布希亚所认为的“超真实”的时代。

云护照的计划提出后,有人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安全问题。但其实更应该担心的反而是,如果云盘技术真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安全及准确无误时,会带来什么后果?

云护照实现之后的第一代人,或许还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云护照里的个人信息只是个人身份的参照、“旁证”,但第二、三代及之后的人呢?

笔者认为:“超真实”的客观存在最终能够成为我们对客观世界整容的结果,还和人类的“集体记忆的缺失”密切相关。

记忆,是每个思维判断过程的先决条件。

哲学上有各种有关“先验、经验”的不同认识。笔者认为,无论先验还是经验,都必须放在记忆这个“仓库”里。因此,如果没有记忆,就不能产生后续的思维,我们的所思所想,一定是以我们的记忆为背景。而记忆的内容,是由感受与知识两部分组成。感受是动态的,是个体被具体事物刺激后的被动反应;知识是静态的,是人通过对种种感受“亲脑”(亲自用自己的大脑)整合加工后储存在大脑里形成的资料(信息)。

记忆里当下的切身感受不是任何记录下的语言文字或影像可以替代的。因为感受是不可以交流、不可以共享的心理印痕,它永远只是在个体的当下里发生。当下的感受永远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不少科幻作品里企图把某人的记忆植入电脑或所谓的智能机器人里,从而全面替代某人的自我意识,但植入的永远只是信息而不可能是感受。

真实感是感受之一,因此真实感同样不可以交流、不可以共享。即是否“真实”永远只是每一个个体当下的感受,然后这种感受成为同一个个体的记忆。

感受被个体回忆或表达出来时,就已经成为知识。知识则可以交流,可以共享。我们承传他人或前人记忆的内容只能是知识部分。

虽然个体感受不可以共享,但同时代的人处在相同的大环境下,对同一个公共事件的感受有其共性,这种共性可形成集体记忆里的共同感受。

但集体记忆同样分为知识与感受两大部分。

知识部分的集体记忆能否持久,取决于公共事件能否表达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即是否有一条清晰的叙事线:一个明确的开头、中间节点及没有拖泥带水不了了之的结尾。例如一场战争,如果能清楚交代如何爆发,有明确的敌人,有具体的英雄事迹,最后有胜利或是失败的定论,就能够通过文字、歌颂或塑像、画像、纪念碑等流传下来“精彩”的故事,而被后人得出“完整”(有时候不一定是事实真相哈)的知识性认知。

但知识性认知不等同于感受。集体记忆里的感受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是感受本身有明显清晰的起始、过程及结束的时间线,这种感受就能够形成上述的知识性认知而被明确及完整地记录下来。另一种是如果事件在何时出现又何时消失都糊里糊涂时,甚至敌人是“隐形”时(例如1918年的大流感及2019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叙事线就会相当模糊,要表达时往往就“语焉不详”而难以成为集体记忆里的知识性认知。但无论是哪一种,随着同时代所有个体的死亡,这个时代集体记忆中的共同感受部分全部都会消失。当然,这种消失是如温水煮青蛙般的渐变式。由于人的寿命只是有限的几十年,集体记忆当中相同共性的真实感受也只能存在几十年,即我们对一百年前及再往前推的整个人类历史的集体记忆中的真实感受部分是完全缺失的。

感受是个体被具体事物刺激后的反应,当中的刺激是直接加诸个体身上的,即这部分记忆的内容相当于“第一手资料”,是客观世界的直接映射。古人的知识面十分狭窄,因此其记忆中的感受部分在整个记忆内存里占了很大比例,这类感受性的第一手资料被化作有复杂词形变化的语言,表达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知。这种凭籍巨量的第一手资料整合加工后的知识来思考、探索、认识客观世界以图寻求自我的结果,尽管所得到的永远只是自我的镜像,但这镜像与自我的“相似度”是十分接近的,即尽管依然是“神离”但却相当之“貌合”。因此古人的思想比现代人深刻得多,其影响力源远流长。古代智者、思想家的著作,绝不是栖息在钢筋水泥建筑物里,品着红酒享受着空气调节器嗖嗖柔风的现代人能够写出来的(孔子其中一个门徒叫伯牛,天生愚鲁质朴,所有子弟都看不起他,孔子却说:“我们都是学成人,只有伯牛是天成人,他是我们的老师”。现代社会里,我们还“看得见”天成人吗?还愿意拜天成人为师吗)。现代人借助古人的思想再结合现代的科学知识所得到的自我之镜像,则是一种“整容”后的镜像。这种镜像“相似度”大大降低,“精致度”倒是节节上升(我们现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精致”到量子甚至是“超弦”的层次)。

到拟像世界的智能时代(本文下卷第三章第六节会就人工智能的问题作专题讨论),“精致度”在理论上能达到百分之百,同时“整容”技术也达到超一流水准,“超真实”的时代全面到来。此时我们的感受不但完全缺失了前人所体会过的真实感,记忆中知识部分的比例亦远大于感受部分。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本来也是一件“好事”。问题是,能储存在人脑里的知识是需要经过思考沉淀之后才能形成长期记忆的。当科技发展到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往往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把短期记忆里的信息消化储存为长期记忆,就已经被收发短信或邮件的“哔哔”声,或屏幕上“滚动”着不断更新的新闻资讯打断了我们的思考,从而抹去刚刚进入脑海里的短期记忆。不过,此时的人类并不担心,因为知识的大部分不需要存留在个体的记忆里,而是集中“寄存”在电脑或者叫“云盘”的东西里面。由于人工智能的储存能力远胜于人脑的记忆力,当我们知道谷歌或手机能够帮我们储存信息,还有谁会“愚蠢”地花时间去记忆呢?因此这个时代的人类将会“十分乐意地”、“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大脑与电脑“同化”,让电脑代替自己的绝大部分记忆甚至分析。人类的知识不再需要经由个体亲自感受之后的独立思考产生,一切答案都是现成的,知识的源头变成了无所不知的电脑,即真正的记忆者是电脑而不再是人类。

当一个人从出生之日开始,个人信息就被储存在云盘里,之后终其一生都依靠云盘来读取自己的信息并确信无疑,再加上当其时完全科技化的社会和生活背景,等于是完全处在一个如布希亚所认为的符号的封闭系统里,对符号及其拟仿物的感受所产生的真实感与前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必然有着质的不同。

由于通过电脑获取的知识不是由每个个体感受后“亲脑”整合的知识,这实属于一种“不劳而获”,这意味着那些所谓先验还是经验之争已经毫无意义,个体的感受已成为“无用”而退化为纯粹的官能享受。既然感受无用,如布希亚所言,这个时代就不再需要批判性思维,不再需要质疑。即使有所质疑,其答案即高阶思维的综合、分析、评估也能够由电脑中得到。因此,“超真实”意味着全盘信任,这种信任面对的是已经成为全新镜像的、取代了客观世界的整个的拟像世界。妄图对拟像世界进行思考探索以求认识的自我,就不再是“自我的镜像“而是“虚拟的自我的镜像”。这个时代更有可能发生这样的大反转:人的思维是拟像世界的镜像:思考者已经变成了电脑,变成了电脑受人的刺激(指令)后的被动反应。

这样的一个时代,肯定不会发生什么人与机器人的大战。这种时代的可怕性,正是在于其“一点也不可怕”。因为出现的并非众多科幻小说所描述的,人工智能“反捕”人类、“奴役”人类的情形,而是人类亲手创造了一个拟像世界后,再“主动”把自己完全移置于其中,“全盘委托”这个拟像世界来照顾自己。当我们喋喋不休地讨论电脑这个思考者的人工智能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不是电脑是否有人工智能,也不必有人工智能(笔者在下卷会通过讨论得出“真正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即使能实现也没有什么用”的结论),因为被我们所创造出来的电脑,从问世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在“剽窃”我们人类的智能。“人类把理想(相信的)误当成现实,我们就把理想呈现给他们”(摘自美国大片《终结者4》)。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不是人工智能灭亡人类,而是人类自己“消灭”自己,消灭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类的精神。这种“一点也不可怕”的自己对自己的消灭,有反抗的可能吗?

而这并非科幻小说的情节,这种情形其实在当今的现代社会已经开始发生,只是目前的技术条件仍不够完善,拟像世界仍漏洞百出,因此依然有人不断地发起对拟像世界里种种拟仿物的质疑。但面对这些质疑,管理者或精英们所作的努力不是否定拟仿物,而是不断地改造、完善拟仿物以逐渐消除质疑者对拟仿物的疑心为己任。

对客观世界整容的结果就是导致“现实的消失”,布希亚这个结论反映出他对“自他分别”中“他者”的问题已经有深刻的认识。但由于未能进一步看到“自他分别”产生的源头,是人类顽固的正向思维下的“是”判断,其认识就始终局限在“他者”的疑幻似真的迷局中,因此晚年的布希亚,对“超真实”下人类未来的预言是悲观的,甚至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都陷入了一种本我迷失的“幻象形而上学”的虚无之中:“我不知道我是谁,我是自己的拟仿物(没有味道的身体)”;“超真实已死,所以,超真实万岁”!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