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关于保护小“鲸”灵的计划
数十亿年前的地球上汪洋一片,陆生生命逐渐从海洋走上陆地。然而这些离开大海的哺乳动物却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渐适应了长期的水生生活,回到了海洋里。水生哺乳动物和人类一样,用呼吸孔吸入空气,用乳汁哺育后代,它们有着高智商和庞大的体魄。但面对逐渐减少的海洋生物,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为此,《时尚旅游》“为它去旅行”五周年特别推出9月刊专题企划《蓝海鲸灵》,邀请你一起探寻深海里的秘密。
2021年,是《时尚旅游》原创环保IP“为它去旅行”创立的第五年。五年间,我们不间断地产出自然主题的图片专题与视频内容,制作相关主题的文创产品,并于每年举办自然环保主题摄影展。今年,我们把目光转向了海洋。
重返·深海的生命
对于鲸鱼和海豚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国家已经禁止捕鲸的行为,但人类行为对于海洋造成的影响仍然十分强烈。诸如船只货运、交通造成的影响、海洋污染、捕鱼误伤等行为,都会对这些海洋哺乳动物造成伤害,而其中最严重的,是海洋环境的恶化。一旦食物或是栖息地状况受损,就很难见到这些动物的踪影了。
提到水生哺乳动物,人们都会想到鲸,庞大的体形使它们成为海洋生命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但其实水生哺乳动物并不只有鲸鱼,与鲸同属于“鲸目”的海豚也是非常重要的水生哺乳动物。另外一种是以海豹和海狮为主要代表生物的“鳍脚目”物种。第三种水生哺乳动物是“海牛目”物种,据说在童话中出现的美人鱼就是人类在海洋中见到海牛目的水生动物产生的误解。
钦州·断掉的鳍
中华白海豚算是一种比较幸运的动物,它们在中国生活的几部分海域大都被划定成了保护区,唯一尚未划入保护区的就是钦州与北海交界的三娘湾这部分区域,保护区的建设仍在规划之中。这也给了动物爱好者一个小小的机会,可以出海一睹“粉色海豚”的尊容。胡思乱想之间车已经到了北部湾大学的校门口,长期研究中华白海豚的吴海萍教授已经在学校里等着我了。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这种神秘的生物,吴老师在学校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研究和科普教育基地。
乘车从高铁站前往北部湾大学,一路的建筑、广告牌上不乏各种各样的海豚图案和雕塑,可见钦州是一座和海豚有着深刻命运关联的城市。在广西也许知道白海豚的人不多,提到“粉色海豚”却是人人都知晓,因此只要宣传画上的颜色涂对了,那便是中华白海豚无疑了。
北部湾大学的 5D 球幕影院。
在北部湾大学的生物标本室,我见到了中华白海豚的标本。褪去了血色的成年海豚皮肤呈现出白色,旁边是它刚刚出生不久的幼子,还是通体灰黑的模样——中华白海豚成年后才会变成白色,刚出生的小海豚由于需要和母亲学习捕食、换气,还要母乳喂养,所以会组成“母子对”,而这一对母子,则是因不幸难产毙命海上,却也给了研究团队一次珍贵的研究机会。
中华白海豚的骨骼标本。
众多的背鳍图片中,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只断掉的背鳍。“这是一只很特别也很好识别的海豚,背鳍前部撕裂了,初步判断应该是被船只的螺旋桨刮到受的伤。”这场景让人再也不能将海豚想象成一条鱼,它更像一个躯体受到了伤害的人类,在每一次呼吸的时候,疤痕都会浮出水面,向世界展示着在和人类共处的环境中受到的“非故意”的伤害,它和我们人类的残肢断臂一样,无法再生,无法抹去,会和这只海豚度过接下来的一生。
北海·向海之城
为了迎接开海季,渔民通常会仔细整理渔网。
中华白海豚在北部湾的生存范围正好处于钦州和北海两座城市之间,这里的浅海海域一般只有 5 到 7 米深,咸淡水交界的地方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也给中华白海豚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食物。
北海老街上最传统的骑楼建筑仍然保持了当地原住民的生活原貌。 “今天是 8 月 12 日,再过几天到了 8 月 15 号,就是开海的日子啦。你要是想买海鲜的话,可以去渔港看看,虽然是禁渔期,也有些小船出海捕鱼,大都是渔民自己吃的。”禁渔数月的大海中,鱼类资源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虽然数量不多,从一艘艘小船上搬运下来的几筐海货里,仍然能看出各种海鲜已经异常肥美。由于捕鱼的量并不大,大多数渔民在船上已经将鱼分好了类——竹荚鱼的颜色鲜艳,活蹦乱跳。鱿鱼生活在稍微深一些的海域,捕上来的只只个儿大鲜活,有着半透明的肉质。还有一种红色未见过的鱼,有着颜色丰富的花纹,眼睛异常的大,想必是某种味道鲜美的深海鱼了。
我来到北海的侨港,这是越南侨胞的聚集区,也因为离港口很近,号称是本地吃海鲜的好地方。我拐进一家海鲜大排档,却发现本应该满满当当的海鲜槽中鱼虾不多。询问老板,才得知最近由于疫情反复,旅行者的数量大大减少,而禁渔期的新鲜鱼虾数量稀少,价格又高,与其买来之后在水槽里饿得越来越瘦,不如干脆减少进货量,等“开海”之后再看看情况。
渔民刚刚捕捞到的鲜鱼。
再过几天,禁渔期一过,这些大吨位的船就可以出海捕鱼了,渔民们喜持证照,想必定会收获颇丰。我想起吴老师说的,虽然并没有证据证明北海和钦州附近的中华白海豚会受到人类捕鱼行为的影响而造成食物短缺,得到禁渔期休整的海洋也足以提供丰沛的鱼类资源给到人类和海豚。
三娘湾·粉色倩影
中华白海豚浮出海面呼吸之后,下潜的姿势会让漂亮的背鳍露出海面,这也方便了人们观察。 三娘湾位于钦州和北海市区的海岸中间,也是观看中华白海豚最好的地点。这个小小的渔村早就因为海豚的存在脱颖而出,成立了三娘湾旅游风景区,渔村中的渔民有一部分仍旧以打渔维生,但家里条件稍微好一些的都会选择买一艘快艇开始自己的“观豚向导”生涯。
结束了钦州和北海细雨中的城市探索,我终于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晴朗的天气是偶遇中华白海豚的最好时机。
三娘湾景区规模很大,除了一大片渔村村落之外,还有情人灯塔、露营地、海滨浴场等景点,观豚之余游玩一下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观豚或是观鲸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都是这种行进速度很快的小艇,普通的渔船速度太慢,只能随缘得见海洋生物。“这样一艘快艇买下来大概要十几万。”孙哥说,“不是人人都买得起呀,如果都能做看海豚的生意,估计大家都不会打渔了。做渔民,实在是太辛苦了。”孙哥曾经也是一位靠捕鱼为生的地道渔民,但现在基本已经不打鱼了,主要靠出海观豚和家里的民宿营收。既轻松,收入还比做渔民多得多。
孙哥就是资深“观豚向导”的一员,而且能够严守“观豚守则”,故而常常帮助北部湾大学的吴老师做出海调研的驾驶员。
孙哥已经是非常熟练的“观豚”向导了。 收到了同伴的指引,孙哥调转快艇向另一个方向前进。“说是靠东那边有两只。”孙哥胸有成竹,“这些家伙的活动范围也时常会变化,我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说,海豚在东面活动比较多,后来自己出海捕鱼之后,也确实在东边碰到海豚的次数多一些。但是最近这几年,它们好像更爱在南边活动。”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说渔民是鲸和海豚的朋友。就算是科学家和研究者,也不会每天都出海观察动物。而与这些海洋生物接触和见面最多的就是日日出海打鱼的渔民。难怪今年在涠洲岛发现布氏鲸的消息,最早也是专家通过渔民确认的。观豚范围已到,我盯着海面目不转睛,突然,一侧的海面响起“噗”的一声,一个浅粉色的身影快速浮出海面,点点水花过后,留下一道背鳍的剪影,又迅速下沉到水中去了。
闲谈之间,我们已经在海上转了许久,丝毫未见中华白海豚的踪影。茫茫三娘湾,虽然在地图上看着不大,但在广阔的海面上寻找一只海豚,难度堪比大海捞针。孙哥果断开启他的“关系网”给附近其他的“渔民观豚向导”打电话,询问在哪片海域见到了海豚的踪迹。
关于海豚究竟为何会跃出水面,很多专家都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解释,很多人理解这是一种海豚心情好、欢呼雀跃的表现。 这是两只成年的海豚,身体已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粉色,流线型的背鳍十分挺拔。它们轮流浮出海面换气,总会伴随着“噗”的一声,很像是人游泳时候在水面换气时发出的声音。海豚在换气时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所以孙哥也在一直跟随海豚调整小艇的位置和方向。前几天在和北部湾大学的吴老师聊天时,她提到观看海豚也要建立明确的“观豚守则”,因为海豚的视力很弱,在水中主要依靠声呐回声来定位,确定猎物和船只的位置。
在大自然中得见如此美妙的生物,永远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三娘湾景区中关于海豚的壁画。
出海回来之后,我借着目睹海豚的兴奋劲儿在三娘湾景区里闲逛。作为一个滨海渔村景区,大部分游客都是到此烧烤游泳的。唯独不同的是,村中有着中华白海豚的雕塑,也处处是和海豚、渔民生活有关的涂鸦壁画。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这里的人们喜欢海豚,爱护海豚,视其为渔村的宝藏。纵然关于渔民的生活、观看海豚的方式还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但我也算找到了一个人与海豚和谐共处的生态旅行的开端。
三娘湾景区中,几个本地的少年在日落时分的海边钓鱼。
为了更好的规范观豚旅游,既实现白海豚保护又可以服务当地发展,北部湾大学正在联合公益组织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广西八桂中心等开展探索性的海洋生态经济项目试点。项目希望能够推动观豚旅游科学,合理,规范的发展,让白海豚生态旅游成为钦州更加响亮的名片。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