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音乐之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老师,仔细看了您这个视频两遍,想到一个有趣的事情--

送交者: 大秦帝国111[☆★金嗓仙女柯南★☆] 于 2021-02-17 13:16 已读 44 次  

大秦帝国111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回答: 教《梨花颂》身段 由 原创艺术 于 2021-02-17 9:04

为什么戏曲的学习传承一定要高度复刻传统程式化呢,因为这里有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总和平衡。

比如身段,我感觉身段的设计除了要考虑角色的人设外,还与唱腔设计是高度配合的。比如京剧里的大青衣杨玉环,她是头顶天杵着的,杏眼圆睁的,这样也与京剧大青衣唱段相对偏高腔是吻合的,便于头腔共鸣打开;

但京剧的杨玉环极少同时载歌载舞,比如如天女散花里的天女那样的。

昆曲就不同了,昆曲闺门旦相对于京剧大青衣、花旦等高腔不多,但需要唱的时候不断变换身段,近乎载歌载舞,而且唱腔绵里藏针,时刻需要腹肌去控制气息,以达到微妙起伏,行云流水,莺声提溜,燕回宛转效果,所以唐诗杨玉环,昆曲长生殿,比如小宴里的杨贵妃,她的身段起式是有一点点沉肩后仰的,这样在不断变换身段过程中,便于演员兼顾水磨调的气息控制。

京昆的闺门旦&大青衣共同点是---下盘稳,腹式呼吸要沉要足不要太满。当然昆曲也有要用到头腔共鸣弱混声技术的地方,但没有京剧多--比如杜丽娘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步步娇一曲,就需要头声。
喜欢大秦帝国11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无内容) - 原创艺术 (0 bytes) 02/17/21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