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杂谈之目的曾如此之近
两个月来每天坐公交一小时到一个车站,那天车开了十几分钟,无意中往窗外看了一眼,隔着两道立交桥和一片货场,要去的车站那别具风格的小楼赫然在目,目标如此之近,却要绕四十分钟才到。盯着那即将消失在视野里的建筑,恨不得生双翅飞过去。可是,如果能飞,我为什么要去车站?忽然想起那个拿着两条登山杖明显不良于行的女人,她跟我问路,说不要坐车,要走过去。当时只顾抓着那个愚蠢的“这样还要走过去”的念头不放,就没想到也许并不远。在熟悉的环境里呆得久了,人会变得不知道思考为何物,因为当然是那样的,不用想。那天兜兜转转四十分钟后,到车站前经过那两道立交桥时,悲壮地想:刚刚我明明已经到了附近的。好多事都是这样。还没有互联网时,给报社副刊投稿,每投必中,投了几篇后莫名其妙没再投。小学二年级读到第一首古诗就想当作家,离文字生涯近在咫尺时,竟然头也没回跑开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三十年和现在每天的四十分钟,是选择也是命运。四十分钟绕路经过的是一片企业园区,让我见识了车跑半天一座厂房还没到尽头的宏大;三十年尘网,更是看尽世间百态,不曾成为象牙塔里的古董。冥冥中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此后每次坐公交,都会在距离车站最近时遥望,顺着立交桥仔细寻找,想找出一条走过去的路,渴望到一个地步,甚至动了开车的念头。在这个没有车等于没有腿的地方,开车是早晚的事。但一想到要放弃胡思乱想,专注十几分钟就觉得痛苦。这些年因不开车,省下来多少时间?那些短文就是最好的证明。放弃十几分钟神游去专注地看路、看车,省下四十分钟看似稳赚不赔,实际并非如此。抛开养护车需要付出的精力不说,也许是驾驶技术不熟练,十几分钟的紧张足以使后面的几十分钟无法启动思想的遨游模式。套用《潜伏》里的名句:有一种浪费叫节省。跑赢时间是人自说自话的痴心梦想。人跑不赢时间,也抓不住时间,因为根本就没有时间。时间,只是一个定义,就像男人女人,就像你和我。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少年的贾宝玉就已看破红尘,但因未经世事不彻底,黛玉一问他就放弃了。“万事有时”,《圣经》如是说。智慧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骨子里都一样。很庆幸绕过那些路,还有路上遇到的那些人。小贴士:系列叢書《漸行漸遠金瓶梅》和《日日雜談》已在亞馬遜上架,搜索一窗青山即可找到,後續預計將陸續上架《金瓶梅》賞析文章二百多篇,《日日雜談》小品文五百篇和《紅樓夢》賞析多篇,供大家消磨時間、佐茶佐酒,敬請關注。
贴主:一窗青山于2025_02_15 19:01:03编辑
已标注为一窗青山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