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大手印正修法之二、无生瑜伽即离戏瑜伽(一)

送交者: 空行菩提[♂☆★★声望品衔12★★☆♂] 于 2021-01-26 0:17 已读 1100 次  

空行菩提的个人频道

+关注

二、无生瑜伽(离戏瑜伽)

(法要)修习无生瑜伽、分析动与不动本性、并通达宇宙意识、分三部分:1、分析动与不动。2、通达无上菩提。3、无生瑜伽禅定。

【诠释】无生瑜伽为《大手印瑜伽法要》正修法的第二部分。"无生"二字、意为未曾生、未曾灭、生灭并非实有。无生瑜伽又名离戏瑜伽、"离戏"意为受幻象所愚、一切皆为戏、离却此戏、方能离一切分别与边际、从而取得修证成就。

无生瑜伽已属大手印瑜伽修持的较高法门、其修持境界渐渐难以言诠、近乎不可思议、其修法是学者在禅定中运用妙观察智、进行内省分析、通过自身体验得到的答案、深化自己的修为。《法要》称这种修法为"隐士分析禅定"、即不依靠书本和外在知识、而寻求入定时内在的知识。这与所谓"智者分析禅定"不同、因"智者分析禅定"是寻求感官对外在世界的经验、永不知道内在的知识。

从无生瑜伽以后、其修法是以妙观察智为基础的。《法要》说:认知动与不动不可分者、称妙观察智、即认知一切为一元。"这就是说、人类意识与宇宙的意识本为一元、人为幻象所迷、乃有动与不动、原为一元。一元是一个非二元对立的状态、是唯一不二的。了解这种状态、就将自身扩展至宇宙意识、成为真正宇宙的大我。

(一)分析动与不动

(法要)首先、分析心之动与不动、需要下列分析过程、在不认知的安止状态下、或不重视想念之生灭状态下、出现妙观察智、然后再观察、当心不动时、不动心之真实本性如何?如何保持不动?如何从不动变动?当动时、是否保持不动之安静?在不动状态时、是否有动?动与不动有何差别?动(想念)之真实本性如何?动如何变不动?

【诠释】《法要》一开始就提出八个问题、让学者在禅定中用妙观察智去内省、分析、比较、推究和体验、得出应得的知识和结论。这种知识是在深沉的禅定状态下从直觉本源的内在而得、是最精细的能够了解生命内在层面的知识。

心的动与不动、即心中有念与无念、亦即有与无、空与色。学者如认两者有差别、是为二元对立状态、如认为不可分而并无差别、是为一元状态。二元状态为感官对外界的认知、一元状态为禅定内在的认知。无生瑜伽修持、要求学者在禅定进入一元状态。《法要》在下面作出答案。

(法要)行者始知"动"即非异于"不动"、"不动"亦不异于"动"。这样观察、如对"动"与"不动"之真实本性参透、应观察妙观察智是否有异于"动"及"不动"、或者观察这是否是" 动"与"不动"真实本性。经过这样明白的智力分析、行者无所发现、因观察者(心)与被观察(想念)、是不可分离的真实本性的境界、名为"心行处灭"、或谓之为"言语道断"。

【诠释】此处所说的境界、已离于言诠、不可思议。

想念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符号及图画、没有这些观念、如何心动?如何想法?远离世智妄见、不落文字言诠。"动不异于不动、不动不异于动"等观法、实与天台宗三观的中观、和《般若心经》的色空观同一理趣。天台宗三观包含假观、空观和中观。所谓假观、即认知止境乃一念所成、而此念是假、因此此境中的一切感受、也是假的。所的不贪着此假有、便可进入空观。此时身心皆忘、仿佛与太虚融成一体、而事实上这所谓空、仍是自己的意识所造成为、也是假的。

因此、应不贪着此空境、转入中观、即不住有、也不住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能通达、真空妙有之境。《般若心经》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如此义旨。空与色并无不同、执着一个空或执着一个色、仍为二元、难得修证成就、只有不住于色、不住于空、即空即色、非空非有、才会五蕴皆空、取得真正中观正见成就。无生瑜伽动与不动的修持、亦应如此、不住于动(有)、也不住于不动(空)、因动与不动本性无异、两者不可分离、只有非动亦非不动、从进入系心一缘的止境、进而舍去此一止境、最后通往中观明慧、才能取得修证成就。

(法要)西藏大手印祖师说:"幻心境虽高、终只幻加幻、超过幻心境、不是幻心法、能见及所见、究竟不可分、依上师慈教、乃达此妙谛。"

又寂天圣者大师说:"坚住三摩地、刹那心勿昏、如理勤推究、真谛自能明。"

又《大宝积经迦品》说:"譬如擦二木、相擦而生火、火生刹那间、而复烧二木、动不动合一、能生于正智、生彼正智已、动不动俱亡。"

【诠释】此三偈在劝勉学者坚住三摩地(即完全安静的禅定)、勿为幻境所迷、心亦勿昏沉、而在禅定中勤加内省分析和推究、就能明白真谛。而最重要的真谛是、心之动与不动合一、就能生起正智(即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即生起、就无所谓动不动了、犹如二木相擦而生火、火生刹那二木立被焚毁、动与不动皆消亡。

(二)通达无上菩提

(法要)任何思想、观念或模糊(或扰乱)的感情发生、即非将之放弃、亦不允许控制、应允许它们自起自落、自生自灭、不去引导或促之成型、行者仅认知而已。如是久之、想念虽未被放弃、其实相(或自性空相)自然呈现。用此种方法、看来阻碍菩提道上之一切、反为所用。此即所谓"利用道障以见道"。

【诠释】本节为无生瑜伽的第二个练习。菩提即真如、自性、法身、正觉、实相。无上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

本节之修持口诀为"无取无舍"。即对想念不加控制、不去引导、仅仅认知。行者如此、凝视所起之念或情绪、毫不为之所左右、虽离于念、如观剧者离于舞台上之优伶然。其离也、应为漠然无动于心之瑜伽离念修法。再举例说:牧人知其羊群不易调训、任羊嬉游、守伺在侧、心不为移、亦不偏倾。任羊放草、嬉戏自如、而羊固在望、牧人心未尝忘之。如此壁喻解释、得本修法之精义。

依此修法、则一切似为启发心灵之障碍、均可转障为道善用之、藏密上师为阐明此义、尝有一比喻:有人夜行羊肠小径、忽见有物似巨蟒盘旋于途、遂惊骇止步旁跃、握杖取火视之、仍草索而非蟒蛇、正其所需之物、遂拾之束于腰、如此悟为无害、反成有用。想念虽似为修持之障碍、而学者善用之则足以为助。

(法要)行者仅认知想念、无取无舍、可了解舍弃的心与被舍弃的想念两者不可分离、心即获得解脱。这种解脱技巧、称为"练习崇高道的精髓"、或称为"禅定之反面法"。

心解脱后、行者悯念一切有情尚未得如我之认知自真相、未得如我之解脱自在、遂生无限同情之大悲心。

【诠释】念从心生、心与念不可分离。学者最初视想念如敌、深恐扰其入定、一旦证悟、方知对想念若能善用、任其自起自落生灭自然、仅有认知、无取无舍、遂使念动与真心相应、能得解脱自在、则觉前之视想念为敌者误矣!

学者用此法修持、不但自性空相自然呈现、得見真如、而且对一切有情(即众生)生出无限同情之大悲心、亦即菩提心、从而通达无上菩提。《智度论》说:"菩萨得无生法忍后、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无生法忍即得见真如、实相、把心安于无生无灭的道理上。《发菩提心论》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根、方便为究竟。"皆此段文之所本。

仅供参考!

谢谢看贴。
贴主:空行菩提于2021_01_26 0:24:02编辑
喜欢空行菩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