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养生保健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搜狐名医 | 杨红:炎症性肠病是个“情绪病”,近20年发病率飙升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4-05-18 15:57 已读 2311 次 2赞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5-18 06:54 来源: 搜狐健康      发布于:北京市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以前我们认为西方人更容易得炎症性肠病(IBD),但近几年,中国人群的发病率有迅速增长趋势。不夸张的说,炎症性肠病是中国消化系统疾病中近20年中发病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类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国家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5月15日,在炎症性肠病公益艺术展《亲爱的我》揭幕仪式上,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杨红向公众介绍了炎症性肠病严峻的发病形势。


杨红还谈到,炎症性肠病是一类和情绪密切相关的疾病,如果在患病期间受到焦虑、抑郁等心态的影响,疾病复发、进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对于患者来说,在合理规范用药的基础上,要学会接纳现在的自己,正视自己的身与心。


好发于年轻人群,需长期规范管理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无论得了哪一种,患者面对的都是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血、体重减轻等症状和终生复发的可能。如若未能及时治疗,疾病加重还会造成消化道大出血、肠穿孔、肠瘘、肛瘘等相关病症,大大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增长趋势。“与肿瘤等慢性病不同的是,该病好发于年轻人群。”杨红告诉搜狐健康,近几年克罗恩病的发病高峰有所提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高峰则向后延迟了一些,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高峰期仍然在20岁左右,这对年轻患者是巨大考验,必须积极、规范治疗,才能避免更多并发症出现。


在谈到容易复发、绵延不愈等特点时,杨红强调,不爱好并不代表不会好,患者完全可以达到黏膜愈合,但是必须要长期维护。“IBD和高血压一样,是个慢性病,很多患者有好转后就停药,然后很快复发,又要进行新一轮的治疗。这样来来回回,对疾病控制非常不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年轻患者也不要因此就拒绝生育。”


重视心理状态,别被焦虑情绪影响

除却身体上的痛苦,对于IBD反复发作的恐惧以及疾病带来的病耻感也极大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公众对于疾病的误解和歧视,更让IBD患者难以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


“你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人如果一天上十几次、二十几次大便,‘长’在厕所里,还有幸福可言吗?治疗效果不好或者依从性不好,很有可能出现肠漏、肛漏或者消化道大出血,甚至癌变,他能不焦虑紧张吗?反过来,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加重疾病进展,陷入恶性循环。”杨红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IBD和情绪之间的联系,也足以说明正视疾病、保持乐观积极心态有多重要。


基于此,强生公司支持的公益艺术展《亲爱的我》受到了多方关注。据了解,本次公益艺术展聚焦炎症性肠病人群的“身”与“心”,分为“诞”、“以身观身”、“我”三大篇章,层层递进,从体悟生命原初的脆弱与坚韧出发,通过身体的极限体验探索自我的边界,并最终突破因现代社会的各类定义与标签带来的情绪束缚,从而成为真正的“我”。这场展览如同写给IBD患者的一封信,希望在治愈患者的同时唤起公众的共鸣,消除外界对IBD群体的误解。


(图说 / 公益艺术展《亲爱的我》现场)


“艺术跟医学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围绕医学和艺术,杨红谈到,疾病的治疗需要医生,但有时候患者的身心健康状态更多的是源于自己,艺术在这方面的帮助非常大。有研究显示,接受音乐疗法的患者在治疗效果、好转用时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好。IBD患者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绘画、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有利于疾病康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