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新中国第一代考古人有多牛?每座遗址背后都是一座丰碑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4-03-20 11:16 已读 1299 次 2赞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3-20 20:19      发布于:重庆市

3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布讣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因病于2024年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郑振香。 网络图


郑振香先生被誉为“唤醒”妇好的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她主持发掘的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对我国殷商考古具有重大意义。她的去世,引起学界以及热爱考古的网民们的深切缅怀和悼念。近年来,考古热潮在社交媒体上逐渐兴起,许多考古遗址也成了网络热门打卡地。在这些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遗址背后,是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与付出:发现妇好墓的郑振香,半坡遗址发掘者石兴邦,心系马王堆汉墓的黄展岳……这些名字最终和那些历史遗址共同凝聚成了一座座丰碑。


郑振香(1929年-2024年)


主要成就:主持发掘妇好墓,奠定殷墟文化分期框架


去年6月22日,河南安阳殷墟景区研学营地官宣开营。据报道,安阳殷墟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并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都城所在地,是甲骨文的发祥地,全国文明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研学营地是殷墟景区首个拥有专属独立场景的沉浸式主题研学区域,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殷墟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对中华文明的敬畏和探索欲望,激发爱国热情与文化自信。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的墓,是安阳殷墟一个极为重要的考古内容,妇好的故事在网上广为传播,而妇好墓的主持发掘人,就是郑振香。


郑振香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1950年进入了北大博物馆专科学习,她是中国第一位自己培养的女考古研究生。郑振香在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驻安阳工作站,驻守殷墟考古工作长达40年之久。


1962年主持安阳大司空村遗址发掘后,郑振香首次利用殷商时期居住和墓葬遗存之间的地层关系,结合出土器物差异,奠定了殷墟文化分期框架。


1975年冬,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站长的郑振香带人在安阳殷墟小屯村西北的一片高岗地进行文物钻探,很快就发现了殷文化层,并探到了夯土建筑基址。


郑振香在工作中。 图据央视新闻视频截屏


次年,挖掘正式开始,队伍中有人挖到了一座废弃房屋,并在其正中位置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灰坑。郑振香作为队长,立即亲自清理了灰坑,露出了一片长方形的红色夯土,这截夯土又硬又厚,她意识到,下面可能会有墓穴。当时,有专家认为这里只是普通的地,夯土是残留建筑物的痕迹。但郑振香坚持一定要探到底。不久,随着一枚玉坠的发现,沉睡三千年的殷商大墓妇好墓重现人间。


“妇好”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反复出现几百次之多。经过郭沫若和唐兰的考证,妇好是商代盘庚迁殷都之后的第二代帝王武丁的王后。据甲骨卜辞记载,她文主祭祀,武能征伐,地位崇高,与武丁相爱至深。“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王后,妇好还集祭祀、将军于一身,在“武丁中兴”的王朝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76年,妇好墓刚刚打开的时候,郑振香震惊了。墓里足足埋藏了210件青铜容器,加上大批兵器、工具等等,青铜器总重量达到1.6吨。埋入墓中的750余件玉石器,更让郑振香见识了商代玉器的丰富品类。最令郑振香兴奋的,当然还是109件青铜器上的“妇好”或“好”字铭文。


郑振香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早在北大读甲骨文的时候,我就知道妇好,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女性。但是当我从妇好墓出土的器物上第一次看到刻有妇好的铭文时,的确是感到说不出的震撼和喜悦。”


在郑振香心中,妇好是个高大的女性。她曾把妇好的扳指套在自己拇指上,但根本套不住;妇好的力气要很大,要能拿得起墓中极重的武器;妇好也应该很会打扮自己,考古队发现了一些骨头簪子,妇好的玉簪子就有28个。


“她应该很有气魄,就像穆桂英一样。”郑振香说。


石兴邦(1923年-2022年)


主要成就:主持发掘半坡遗址,创立“半坡考古范式”


“钻木取火”让孩子们通过原始工具点起火星、燃起火把;“原始房屋搭建”极大地还原半坡先民搭建房屋的材料与过程……这些有趣的项目来自201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就创设的一项青少年教育活动“史前工场”,这个教育体验项目至今已走过整整十年。据了解,“史前工场”项目推出至今,已举办了1700余场研学专项活动,接待青少年近20万人次,向前来体验的游客全方位展示了一幅6000年前原始先民的生活画卷。


半坡遗址于1953年发现,1954-1957年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发掘,总共发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发现了包括环壕、房屋、圈栏、窖穴、陶窑、墓葬在内的丰富的遗迹,和石器、陶器、骨器等上万件文物。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第一次对一个史前时期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因其丰富的遗存,和对于中国文物考古学事业发展以及史前人类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性,半坡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半坡博物馆成为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在半坡遗址挖掘的背后,是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的辛勤付出,上世纪50年代,30岁的他主持发掘了半坡遗址,并创立了“半坡考古范式”。



石兴邦先生。 图据中国社会科学报


石兴邦1923年出生于陕西耀县,1950年师从夏鼐先生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3年后在陕西考古研究所工作。2018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石兴邦荣获中国考古学大会终身成就奖。颁奖词写道: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间,石兴邦先生主要负责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关中地区考古调查等田野考古工作,同时还参加了《中国史稿》第一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编写工作,后来又主持发掘了山西沁水下川和陕西临潼白家村两处重要遗址的发掘。


2022年10月21日,石兴邦在西安去世,享年100岁。


半坡遗址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流域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环壕聚落,其遗存丰富,揭示了距今6000多年前,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1958年建立的我国首座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就是在石兴邦主持发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在《半坡的意义》一书中写道:“半坡考古范式”,这是新中国考古学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考古学非常明显的进步。


王仁湘写道:半坡的发掘过去了60多年,许多人正是通过半坡认识了史前中国。这就是半坡的高度。


黄展岳(1926年-2019年)


主要成就: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编写者


据湖南省博物馆官网消息,针对在校学生,湖南省博物馆经常举办“博览三湘 感悟汉韵”、一起“寻访湖湘”等研学活动,获得了青少年一致好评和欢迎。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藏品达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等最具特色。很多孩子游览湖南省博物馆,就是想去了解马王堆汉墓和墓主之一辛追夫人的故事。


1972年—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乡发掘了三座汉墓,经考证为西汉轪(dài)侯家族墓地,按发现的先后顺序被编为一号墓、二号墓和三号墓。墓主身份分别为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利苍和他们的儿子利豨。


马王堆汉墓出土3000多件琳琅满目的随葬物品,包括制作精美的漆器和纺织品,而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古尸的出土尤其震惊中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棺帛画蕴含着对永生的向往,700余件精美漆器展现出汉朝髹漆技术的辉煌成就,500余件丝织衣物印证了“丝绸之国”的名不虚传,50余篇堪称百科全书的简帛文献承载着古人的智慧。



黄展岳。 网络图


黄展岳1926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著名考古学家。马王堆汉墓考古尤其是三号汉墓墓主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他在晚年时常给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傅举有写信,思考和探讨三号墓墓主是谁的问题。


黄展岳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简报单行本和发掘报告的编写者,而傅举有是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发掘者和国家文物局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成员。马王堆汉墓发掘后,一二号汉墓墓主因证据充足,很快得到学界确认,而三号汉墓墓主因证据不明显,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傅举有通过严谨考证,首次提出三号汉墓墓主是利豨的学术观点。黄展岳赞同这一学术观点,还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这一学术观点。


2014年他曾给傅举有连续写了五封信,探讨三号墓墓主的问题。在信中他提到了自己的论文《也谈马王堆三号墓墓主是谁》,该文刊登在《中国文物报》2015年10月23日第6版。黄展岳的这篇论文,解决了马王堆三号汉墓诸多存疑问题,有力地确证了三号墓墓主就是第二代轪侯利豨。


在他的“鼓与呼”下,2017年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采纳了三号汉墓墓主是利豨的学术观点。至此,学术界长达四十余年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布讣告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考古所退休研究员黄展岳先生,于当年4月22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安金槐(1921年-2001年)


主要成就:发掘周长近7公里商代城市遗址


2023年暑期,一批“准大学生”在郑州商城遗址考古现场,跟随考古工作者学习用毛刷、手铲清理地层,探寻商王朝遗留的“秘密”。在这个名为“跟着著名考古学家去‘寻商’”的公益研学营中,河南文物部门引入豪华导师阵容,通过商代服饰研究、甲骨文学习等课题,引导准大学生们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感知殷商文明,该研学营一经推出即引发关注,被行业视为文物研学的内容标杆。



安金槐。 网络图


1955年郑州商城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夏商周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提到它,一个人的名字绝对绕不过,那就是安金槐。安金槐出生于1921年,194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50年进入河南省文管会工作,他的考古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对郑州商城的发现与研究是安金槐最为突出的学术贡献。1953年,郑州市文物工作组成立,安金槐作为组长从开封来到郑州,主持商代遗址的发掘工作,一开始挖的是郑州二里岗遗址。第二年,发现了商代的铸铜和制陶遗址,这些发现使安金槐感到郑州商代遗址可能不一般,他怀疑郑州会不会是商代的城址。为了证实这种想法,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得出的结论是郑州有可能是商王仲丁的隞都。在1954年编写郑州二里岗考古报告时,他将这一想法写进结语中。


1956年,安金槐在配合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郑州白家庄西一带进行铺设地下水管道的工程中,有幸发现了商代的夯土。1972年秋,安金槐组织文物队继续对郑州的商城城墙进行全面复查钻探,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这座周长近7公里、城墙保存最高处约5米、一般高为一两米的商代城市遗址被发掘了出来。


上世纪70年代,安金槐在主持发掘登封王城岗遗址过程中,发现王城岗遗址从年代上看属龙山时代,从文化面貌上看与二里头遗址有承继关系,并早于二里头遗址。“他当时就提出了登封王城岗即为禹都阳城的观点,但是由于当时只发现了两个小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所以学界很多人对这一观点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后来,以登封王城岗的两个小城为线索发现了一座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大城,这才使得安金槐先生的认识或者推论得到了证实。


2001年,安金槐去世,享年80岁。


上游新闻据文博中国、中新网、西安发布、红星新闻、湖南省博物馆官网、中国考古网微信公号 、中国文物局官网、甘肃日报、河南日报综合


编辑:杨波 责编:李洋,官毅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