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范蠡是如何知道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看勾践为人便知道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4-05-28 11:12 已读 2180 次 2赞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5-28 21:44 来源: 知识火花      发布于:山东省


前言


范蠡与勾践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但其中隐藏的智慧却令人深思。范蠡为何能够洞察到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本质?


这个预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范蠡通过对勾践为人的深刻观察所获得的。在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岁月中,勾践展现了怎样的性格特质,使得范蠡决定在大业成功后毅然离去?


勾践的行事风格和内心世界,究竟透露出哪些让范蠡无法忽视的征兆?



一、勾践的崛起之路:从失败到复国的二十年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勾践是一位值得学习的英雄人物。他从战败者蜕变为成功复国者,在逆境中奋力拼搏,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勾践的故事时,便会发现这位君主的内心世界并非一片坦荡。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发动攻击越国的战争。作为越国的国王,勾践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惨烈的失败,差点丧生沙场。


这次失败也是对勾践的一大打击,但他并没有选择就此放弃,而是决心彻底报复吴国。于是,他开始了漫长的复国之路。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勾践采取了一系列极为苛刻的手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为了迷惑敌军,勾践竟然派遣士兵大呼着自杀,这种做法无疑是对生命的极大漠视。



这种对待士兵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勾践的一面: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可以毫不在意地牺牲他人。而在经历了这次战败后,勾践似乎更加深沉地陷入了报复的旋涡之中。


他对自己的折磨也可见一斑:"勾践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这种自我折磨的行为,是勾践内心对失败的愤怒和对吴国的仇恨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勾践得到了两位重要谋臣的帮助和支持:文种和范蠡。文种为勾践出谋划策,帮助他谋求与吴国和解的机会。而范蠡则从旁观察,在灵敏的洞察力下,看穿了勾践的本质。



二、范蠡眼中的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范蠡是一个极为警觉和深谋远虑的人。在与勾践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这位越国君主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单纯善良。


在勾践求和时,他对待自己的家人可谓毫无人性。《国语·越语》中记载,为了讨好吴王夫差,勾践竟然许诺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作为奴仆献给对方:"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扫以亥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这种无情的做法,足以令人发指。对自己的亲人视如草芥,勾践已经完全被政治目的所蒙蔽了双眼。



范蠡看出了这一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他在信中这样劝诫文种,明确表示勾践只能在患难之中与人共存,一旦得逞,其势必抛却曾经的恩惠和恩人。


范蠡深知勾践的为人,他知道这个君主并非善茬。在勾践灭亡吴国后,甚至不顾曾经功劳卓著的太宰嚭,也不加思考地将其诛杀:"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这种做法再次证实了范蠡的判断:勾践只是一个目中无人,只重功名利禄的君主,他对臣子的忠诚视如草芥。



三、勾践的"功利心与勾践在政治斗争中的残酷手段相比,他在个人生活中的行为同样令人侧目。在古代社会中,君主的私生活同样对民众有着重大影响。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如此恶劣地对待自己士兵和臣子的君主,他又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呢?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在勾践遭受失败后,他竟然打算杀死自己的妻子儿女,这无疑又是一种极端的做法。



这种行为反映出,勾践已经完全被政治目标所蒙蔽,除了权力和复仇,他已经没有其他任何考虑。他连自己的家人都可以无情地牺牲,可见他对他人生命根本视若无睹。


范蠡看穿了这一点,才会感慨地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


更令人扼腕的是,勾践对待功臣的做法同样糟糕。当他灭掉吴国后,不仅没有对功劳卓著的文种和范蠡厚赏,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贬低了他们的地位。


文种因为贪恋权位而遭到勾践的嫉恨,最终自杀身亡。而范蠡察觉到勾践的本质,果断选择功成身退,避免成为勾践的牺牲品。



可以说,勾践身上的这种"功利心"完全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在他眼中,除了权力、复仇和个人雄心,其他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被牺牲的筹码。


正如范蠡所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对待他人毫无怜悯之心,只要能达成目的,什么都可以舍弃。



四、勾践的最终结局:幸得范蠡忠告


当勾践成功灭掉吴国,重掌越国国土后,他的真面目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个曾经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君主,一朝得意便抛掷了曾经的谦逊和忍耐。


《国语·吴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句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扫以亥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为了讨好吴王夫差,勾践竟然毫不留情地将自己的儿女拿来做人质和侍奉之役。这种做法再次彰显了他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以及他那份强烈的功利心。



而当勾践彻底灭掉吴国后,他又对曾经辅佐自己多年的大臣太宰嚭下手:"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勾践这种做法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一个国君竟然连曾经救过自己的恩人都要除掉,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这正是范蠡所担心的。他一直劝说文种离开勾践,因为他明白这位君主只适合在患难中与人同在,一旦得逞,他必定会抛弃恩人。范蠡的预言最终应验,文种最终因此而丧生。



也许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勾践是一位值得崇敬的英雄人物。但透过范蠡的眼光,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位君主的内在世界。他虽然在逆境中展现了坚韧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他也展露出了自私、冷酷的另一面。他只视权力和复仇为生命的全部,对他人的生命视若无睹,这才是他的本质。


只有珍惜自己的勇士和谋臣,才能让国家真正富强。而勾践恰恰相反,他在得逞之后一味地摆脱恩人,将其抛弃。这也许是他最终难以长久的原因所在。


当然,他最终的落幕也足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一个君主如果只重功名利禄,心中没有人民,他的结局必定悲惨。



结语


回首勾践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功成名就之后,他真的得到了幸福吗?或许在他那冷酷的内心,从未有过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正如范蠡所言:"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勾践的一生注定无法与他人分享富贵,这或许就是他的悲剧。


让我们从中汲取警示,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周围的亲人和朋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