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抗疫信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清华大学教授感染离世:他们说了7句大实话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2-12-23 1:23 已读 771 次 2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者:刘娜      发布时间:2022-12-23 

 



 


1220日,著名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吴冠英,感染后离世,享年67岁。


 


这让我想起:


 


关于当下疫情,非常重要却被忽视的7句大实话——


 


01


重症和死亡人群,


不局限于老人,


体现在各个年龄段。


 


虽然,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和过去既往流行的其他变异株相比,致病率有所减弱,但依然存在着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而且重症和死亡风险,在各个年龄段都会有所体现。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


 


刚开始放开时,我们很多人都错以为,只有幼童、老年人和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感染后才面临重症和死亡风险。


 


如今看,事实并非如此。


 


仅媒体曝光的37岁辽宁足球教练、32岁的四川博士老师,我们就不难看出:


 


重症和死亡风险,在壮年中也不罕见。


 


昨天,著名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吴冠英,因感染去世,年仅67岁。


 


吴冠英是2008年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吉祥物“福牛乐乐”的设计者,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之一。


 


 


伴随奥密克戎席卷中国大地,感染越来越多的人,也带来越来越多的悲剧,我们对它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


 


它的毒性的确在变弱,但一点儿都不能小觑。


 


任何年龄段,在感染后都有导致病死的凶险。


 


02


最难的关口,


不是感染高峰,


而是重症高峰。


 


新冠这个病的特点,不是来就是重症,而是在感染5-7天后才出现重症。


 


所以,重症的高峰,会比感染高峰晚。


 


另外,感染新冠后引发的基础疾病的加重,也有个时间过程。


 


综合分析,未来一到两周内,我们会迎来重症高峰。


——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


 


我身边很多朋友和家人感染后,头三天只是发烧,甚至比感冒症状还轻。


 


有的人就在心存侥幸中,误以为自己是幸运的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


 


没想到,被打脸很快到来。


 


发烧之后,也就是王广发主任说的,5-7天时,很多人就开始出现“鼻子封水泥、喉咙吞刀片、内脏咳出胸”的难受症状。


 


 


 


患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也是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生命危险。


 


昨天我写的广西那个10岁女孩(点击查看),也是在发烧第5天突患高热惊厥离世。


 


王广发主任的大实话,告诉我们:


 


病毒的狡猾在于,先轻后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感染高峰一两周后,才是重症高峰。


 


而重症高峰,才是我们最难的时候:


关乎医疗挤兑,关乎生死离别。


 


03


超强变异分支,


已在我国出现,


今后还会增强。


 


BQ.1XBB是奥密克戎新的变异分支。


 


国际上,在一些欧美国家,它们已经显示出超强的传播优势。


 


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


 


但其致病力和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也没有明显增加。


 


3个月来,一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其中包括BQ.1XBB


 


目前,BQ.1XBB尚未形成优势传播。


 


但随后会逐渐增强。


 


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


 


BQ.1XBB是奥密克戎的两个新变异分支,已经在欧美国家展现了龙卷风一样的超强传播能力。


 


目前,我国9个省份已经检测出它们的踪迹。


 


专家们说:


 


以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奥密克戎在传播过程中,大概率还会发生新的变异。


 


钟南山院士为什么提醒我们,不要怀着侥幸心理“应阳尽阳”“主动感染”?


 


就是因为大规模的感染会导致更凶险变异分支的出现。


 


纪录片《非典十年祭》的片尾,有这么一句话:


 


“人类虽然走到了物种的最顶端,但病毒更早是地球的主人,比人类的存在更古老。


 


我们不知道它因何而来,也不知道它为何而去。”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


 


04


病毒在变异,


疫苗保护力变弱,


我们面临重复感染的风险。


 


现在奥密克戎有多种亚型毒株,在感染一种亚型之后,还有可能感染另外一种亚型。


 


最终其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样,具有季节性感染以及区域性感染的特征。


 


人体在感染多种病毒亚型后,在免疫记忆压力下,最终迫使病毒的毒力不断下降。


 


目前,国内人群接种的第一批次疫苗,来自原始毒株。


 


病毒在经过多次变异之后,疫苗的保护效果越来越弱,很难阻止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我们必须承认: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自掏腰包给我们打的疫苗,很好地保护了我们。


 


直到现在,疫苗依然在发挥着防护屏障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事实:


 


病毒在不断变异,根据原始毒株研发的疫苗,对现在新变异病毒的防护作用,的确在减弱。


 


这么说,绝非是低估疫苗的作用,而是提醒我们:


 


不要以为放开了,感染过一次,就万事大吉。


 


一定要做好防护,避免重复感染。


 


05


重复感染,


危害性很大,


一定要警惕。


 


阳了后转阴,又检测出“阳性”,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转阴后,又检测出阳性,是发生在“阳康”后一个月,这叫“复阳”。


 


“复阳”,是身体间歇性排毒导致的时阴时阳。


 


这个不要害怕,说明你身体免疫力在恢复,在清除最后的病毒。


 


既往的原始毒株,有5%15%的“复阳”率。


 


如果转阴后,又检测出阳性,是发生在“阳康”后一个月,也就是超过一个月的时间,那大概率是重复感染。


 


对于脆弱人群,重复感染的危害性还是很大的。


 


《自然科学》论文显示:


 


与仅感染一次新冠的患者相比,重复感染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一倍多。


 


患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三倍多。


 


——综合北大第一医院王贵强、北大佑安医院李侗、新浪新闻等


 


这段论述,给我们最大的提示是:


 


我们要做好和新冠肺炎长期斗争的准备。


 


感染一次,并不相当于得到了护身符。


 


挺过这一波,也不相当于战胜了病毒。


 


 


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可能都要和它共处。


 


即便如此,能避免重复感染,还是要尽量避免。


 


因为,重复感染,会给身体造成致命伤害。


 


06


每个人,


都要有思想准备,


直面疫情起伏。


 


目前,我们处于第一轮疫情快速增长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染人数增加、快速上升的态势会趋缓。


 


但是,一段时间后,随着大规模社会活动,包括春运或各种社交活动的广泛开展,可能还会有一轮新的疫情。


 


这种疫情波浪形的出现,最终可能形成一定的群体免疫屏障,发病率就会明显下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


 


昨天看到这样一句话:


 


“我长这么大,干什么事儿都没有耐心,但新冠肺炎耗尽了我所有的急躁,让我学会等待。”


 


大疫三年,我们一次次跌落绝望,又一次次心怀希冀,发出祈祷:


 


“但愿这是最后一场疫情。”


 


但现实,一次次事与愿违。


 


 


王贵强主任的话,再次提醒我们:


 


挺过当下这波大感染后,我们走出家门,开始社交,还会有新一波的感染。


 


挺过这一波又一波的感染,我们才能在螺旋上升的历史进程中,获得群体免疫,开始正常生活。


 


07


对于未知的事情,


要心怀敬畏,


而不是武断。


 


新冠病毒发生变异是必然的,这不是以人类意愿所决定的。


 


 


人类不是新冠病毒的唯一宿主,很多动物也是。


 


新冠病毒在动物身上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


 


我们并不清楚。


 


千万不要觉得新冠一定会越来越弱。


 


它的变异方向在人类社会也许是这样的,也许不是这样的。


 


如果动物身上出现一些对人类易感性更强的毒株,传播速度也更快,同时致病力也更强了,我们真的要提高警惕。


 


总之,我们对新冠病毒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完全轻视它,也不要视为洪水猛兽。


 


从科学上真正了解它,认识它,再制定我们的策略,切忌拍脑袋,切忌凭空猜想。


 


——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


 


之前,我们看到很多专家的观点是:


 


新冠病毒是越来越弱了,弱到不会再掀起大的风浪,就像流感病毒一样,和我们共存。


 


但王广发主任的这个存疑拷问,让我们再次陷入了思考中:


 


一切或许都不是绝对的。


 


因为我们目前所有的精力和研究,只是局限于病毒在人类的传播,远远没有涉猎到动物界。


 


就像可怕的禽流感一样。


 


从禽类传染到人类时,造成的死亡率是非常可怖的。


 


对于我们并没有研究,或者并不清楚的事情,存疑、敬畏、戒武断、戒侥幸,才避免被反噬。


 


 


最后,分享一句今日读书得来的话:


 


过去已去,未来没来。


 


我们现在唯一能够创造的奇迹,就是活下去。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