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 炮 儿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两女争一男,凭啥它不被骂还评分9.0?

送交者: amouravec[♂★★声望品衔10★★♂] 于 2024-05-01 9:08 已读 1055 次 1赞  

amouravec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为什么说,这是真正的女性剧。


林依晨携手许玮甯再演“情敌”,贺军翔、刘若英、谢盈萱齐聚一片。著名编剧徐誉庭新作《不够善良的我们》(后文简称《我们》)现播四集,豆瓣评分8.5飙升至9.0。



编剧笔力令人惊叹,惊于精准的洞察和台词,叹于...这显得内娱更不争气了...



当内娱还沉浸在仅粉丝可见的现偶/古偶爆剧时,台剧不止是next level了,直达「top level」!


“「快乐」是用「痛苦」累积来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误会了自己?我们真正热爱的是痛苦。”


“我好久好久没有那种「好快乐」的感觉了,大概是因为我不知道还可以追求什么。所有的一切都还不错啊,只是有点累?有点烦?”



故事的开篇是一位中年已婚女人的自白,工作婚姻双重稳定的简庆芬(林依晨饰)却也被困在“稳”中,她的生活没什么意外和波折,但同时也没什么惊喜与情趣。



精准的洞察和台词,搭配淡淡的诉说感,这种细腻的味道真的很像台版《我的解放日志》,甚至戏剧张力上更强烈一些。


简庆芬决定给自己找一个假想敌,树立“过的比她好”的目标,拥有了新目标,就会有新痛苦,从而有新快乐。


她选择了老公的前女友Rebecca(许玮甯饰)。社交平台上Rebecca过着与她截然不同的人生:事业有成,自由职业,存款高达1800万新台币(约407万人民币);交往了小男友,仍享受着爱情的激情。




可这些,仅仅也只是社交平台上的她。实际上Rebecca也拥有着自己的困境,1800万只是她能50岁退休的存款目标、小男友也是假的。她感受着社会对独身大龄女性的恶意:吃饭只能做吧台;得力助手要辞职,还说“我不想成为Rebecca”。



倍感焦虑和孤独的她其实也羡慕简庆芬展现出的温馨日常,二人看似是平行线,但都是彼此理想的存在,“得不到的才是更好的”,是人的通病。



关系微妙的对照组,体现了不同女性的不同困境;多视角的叙事方法,让观众设身处地地理解了“不要美化自己没走的路”;插叙+倒叙,让信息量如此大的故事高效输出。主创团队功底之深可见一斑。


单从设定上看,《我们》似乎在女性觉醒的风潮中精准踩了各种雷。例如:两女争一男的三角恋、有「绿茶」嫌疑的女主角、甚至,洗白“第三者”......



但为什么它很少被攻击,反而还被封为“真正的女性作品”呢?我想原因有三:


女性的本体地位强化


很多内地剧中,女性的存在只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工具人。


她们死于谋杀,是案件的线索、是父亲坚持独身破案的原因;


她们嫌弃男主,嫌他丑/嫌他穷/和他兄弟在一起,是男人发奋图强的催化剂。



总之,她们很重要,但只是作为工具的重要,主体性的故事却不被表达。甚至有些电影只刻画男主,还敢打着“女性题材”招摇撞骗。。。



而在《我们》中,两位中年女性是故事的绝对中心,故事都以她们的主观视角出发。反而男性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折射或外化她们的内心的工具,打破了男凝下的叙事惯性,实现了“男本位”到“女本位”的调转。


塑造了真实立体的女性形象


马伊琍说她的团队曾以不够“可爱”为理由不同意她接一个心仪的角色。


这似乎是内地剧女性塑造的困境缩影:只有长相貌美、实力强劲、性格完美的女性才能当大女主,如果犯错就被审判甚至全盘否认。



可女人首先是个人,一个正常人必然是有阴暗面的。


同样是犯错,为什么我们总对男性的卑劣面格外宽容,因为他们的人性阴暗面总是通过各自途径向外输出,不断被世人看到并理解。而看到,是理解的第一步。


《我们》中的两位女性都展现了各自的脆弱和不讨喜的一面,甚至还有不道德的闪念,可就是这些不正确但真实的闪念,才让她们是活生生的人。因为我们的善与恶都不彻底,所以才会痛苦,才是人。



展现了女性困境


写出《零诺》的女性小说创作者行烟烟曾在影视文化类播客《展开讲讲》中分享,她认为区分“真正的女性题材”和“性转版男人故事”的关键在于:是否展现了女性困境,女性唯一拥有男人不曾有的东西就是“女性困境”。



简庆芬和Rebecca虽然看似完全两种人生,但都经受了社会结构性的压力,不同的是具体的压力源而已。所以《我们》设置为了两种选择下的女性对照组并不是让女性去反思自己的选择,相反,是通过这种痛苦去映射乃至反抗造就痛苦的整体社会环境。


以简庆芬的一句台词为例,婆婆总是随意出入她家,她说:“根本就是觉得这房子是她(婆婆)的。”



婆媳矛盾下是婚姻制度以及世俗成规对女性的不公,社会潜意识里认为房屋主人是男方,女性虽然看似有了小家庭的生活空间,却从未真正获得过安全感和归属感。



近几年,台剧一直在现实主义题材特别是女性题材上持续发力,《俗女养成记》、《她和她的她》、再到今年《不够善良的我们》,不断地令人惊喜。



台剧是信任观众的,编剧们不遗余力地在作品里放入自己对时代的新观察新观点。哪怕这些观点可能还没被认证,会有舆情风险,但他们仍然在试图和观众对话。



台剧承担了文艺作品探讨时代热潮情绪的责任,并且收获了观众热情的反馈,这印证了一个道理:观众是有脑子的,分得清优劣,看得懂表达。

喜欢amouravec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