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中国诠释学”的类型与研究方法(中)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4-05-13 0:52 已读 5511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黄俊杰:“中国诠释学”的类型与研究方法(中)


(二)生命诠释学


中国的生命诠释学,主要表现在诠释者与经典的“相互参与”(inter-involvement),两者的“相互参与”常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古”与“今”的相互参与,所以生命诠释学常常是对当代现实状况的一种抗议,儒家经典诠释者崇古以非今,采取一种“反事实性”(counter-factuality)的思考方式(51);生命诠释学又常返古以开新,对未来提出一种愿景。第二个方面是诠释者的“理性”(reason)与“信仰”(faith)的相互参与,诠释者解释经典乃是为了使经典义理转化自己的生命,经典诠释事业是诠释者的精神返乡之旅,抚慰诠释者的创伤与乡愁。诠释者从经典的事实性命题(如“三代”)中提炼价值之内涵,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据点,并建构一个充满意义内涵的世界图像。


但是,生命诠释学潜藏着一个问题:如果每一个诠释者都以自己的生命经验读入经典之中,其结果就不免于一部经典,各自表述,人自为说,家自为书,各执一端。我最近曾说:“作为解释者个人心路历程表白的中国诠释学,有其特殊之优点,但长处所及短亦伏焉。这种类型的中国诠释学,使‘主’(指解经者)与‘客’(指经典)不断为两橛,并经由解释者的‘主体性’之贯串,使经典中潜藏之意义为之豁然彰显,对现代人陈述它的内涵,使现代人成为经典作者的异代相知;但是,这种类型的诠释学却也隐伏着内在的限制;经典的后代解释者受限于他们的‘历史性’,常不免以今释古,甚至不免强古以就今,其流弊所及或不免唐突经典、‘刑求’古人,甚且有‘今’而无‘古’,终使‘古’意泯灭,经典支解!”(52)这种发展造成庄子(369?286?BC)所慨叹的“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53)的现象,也形成所谓“诠释的无政府主义”之问题(54)


今日我们研究中国的生命诠释学,必须注意生命诠释是一种“明明德”的学问,牟宗三先生曾对这种以“明明德”为核心价值的“生命的学问”有所阐释,牟宗三先生说:


生命的学问,可以从两方面讲:一是个人主观方面的,一是客观的集团方面的。前者是个人修养之事,个人精神生活升进之事,如一切宗教之所讲。后者是一切人文世界的事,如国家、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事,此也是生命上的事,生命之客观表现方面的事。如照儒家“明明德”的学问讲,这两方面是沟通而为一的。(55)


今日研究古人之生命诠释学,首先必须对古人的“生命的学问”深具同情之了解,才能对古人之论述心领神会,唐君毅所谓“对我之生命存在之价值及其所依所根者之价值之肯定”(56),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申明读国史必具“温情与敬意”,亦即此意。陈寅恪(1890-1969)先生诠释古人思想与生活,特申“同情”为前提,亦为此意。刘梦溪先生研究陈寅恪的阐释学时曾说:“寅恪先生主张今之作者要具备艺术家的精神和眼光,对古人的学说采取如同对待艺术品般的欣赏态度,使自己神游冥想,进入对象,设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然后始能达成对古人立说之用意和对象的‘真了解’。”(57)这种说法最能得生命诠释学研究门径之肯綮。


(三)政治诠释学


作为政治诠释学的中国诠释学,主要表现有二:第一,政治诠释学中“治道”或“政术”远多于“政道”或“政理”,因为传统中国的经典诠释者身处王朝的权力之网中,他们既是儒家价值理念的信仰者与诠释者,又是王朝权力的分享者,但是他们所拥有的是“衍生的权力”;而帝王所拥有的是“终极的权力”,所以诚如萧公权先生所说:“二千余年之政治文献,十之八九皆论治术。其涉及原理,作纯科学、纯哲学之探讨者,殆不过十之一二。就其大体言之,中国政治思想属于政术(PolitikArt of politics)之范围者多,属于政理(StaatslehrePolitical PhilosophyPolitical Science)之范围者少。”(58)这是中国政治诠释学的第一种表现。


第二种表现是中国政治诠释学中“道德判断”大于“事实判断”,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政治思想浸润在道德与伦理氛围之中。季康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都显现儒家经典中的政治学,在很大程度之内是一种道德学。


中国历史上政治诠释学的作品指不胜屈,我想从《论语》与《孟子》的诠释学各举一例作为代表加以说明。《论语》是孔门师生心灵对话之记录,诚如钱穆先生所说:“孔门论学,最重人道,政治为人道中之大者。非有政治,则人不能以有群而相生相养相安,故《论语》编者以《为政》次《学而》篇后也。孔门论政主于德化,因政治亦人事之一端,人事一本于人心。德者,心之最真实,最可凭,而又不可掩者”(59),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称许弟子雍“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南面”一词在春秋(722-464BC)时代系南面为王之意,西汉时代(206BC8AD)的刘向(子政,77-6BC)解释这句话说:“当孔子之时,上无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60),最能契合孔子之意。但东汉(25-220)以后,《论语》的诠释者在强大专制权力压力之下,却必须曲折解释(61)。东汉时代“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经学大师郑玄(康成,127-200)对“南面”一词的解释是:“言任诸侯之治”(62);包咸(子良,6BC65AD)也作同样的解释:“可使南面者,言任诸侯可使治国也”(63);晋人何晏(?249)、宋人邢昺(叔明,932-1010)均继承这项解释(64),释“南面”一词为诸侯。《论语》“南面”一词的解释之变化,可以视为政治诠释学中具有代表性之个案。


孟子(371-289?BC)以孔子私淑弟子自任,《孟子》一书论述“合内外之道”(《中庸》),既拓深心性论与生命观,又开拓群己观与王道政治论,但是孟子所谓“大人”一词,实指成德之君子,殆无疑义,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者是也。但是,东汉赵岐(?210)注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云:“大人谓国君,国君视民,当如赤子,不失其民心之谓也”(65),将孟子所说成德之君子“大人”,解释为政治上之统治者,这是最典型的政治诠释学的表现。到了清末民初康有为(1858-1927)在近代中国历史狂风暴雨的时代中,重新解释《孟子》,融入他救国的方案。作为一个“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者”(66),康有为在《孟子》中读入了近代西方价值如民主、自由、平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概念,以作为拯救中国的方案,更是彻底的政治诠释学(67)


中国政治诠释学常常出现经典诠释的“政治化约论”(political reductionism)现象,诠释者常将经典中的思想从政治角度加以窄化,形成经典诠释的“隧道效应”,终不免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未见其大,先遗其小,其所得终不偿其所失也。


四、中国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与程序


现在,我们可以探讨中国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与程序。所谓“方法”,指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诠释学之研究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具有普遍意义之研究进路及其工作准则。在诸多可能的研究进路与工作准则之中,我想建议的是思想史的研究途径:经由细绎二千多年来中国经典诠释言论的思想史研究进路,而提出具有厚度的中国诠释学。


所谓“思想史研究进路”,虽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取径,但是共同的特征在于“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而不是“去脉络化”(de-contextualization)。所谓“脉络化”一词,指将诠释者的言论,置于历史脉络中加以考虑,衡定其定位与价值,而不是将经典诠释意见从历史脉络中抽出,而成为“非时间性的”(atemporal)与“非空间性的”(aspatial)存在。所谓“脉络化”,从研究方法来看,就是将思想史所见的各形各色的经典诠释言论,加以“历史化”与“客观化”。所谓“历史化”,指将研究对象视为时间之流中客观的存在,必如此才能加以历史定位。所谓“客观化”,指将研究对象或课题予以“对象化”,由此而取得进行观察、分析工作时所必要之“距离感”。“历史化”与“客观化”系一体之两面,两者之关系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经由将思想史所见之经典诠释言论,加以“历史化”与“客观化”,就能完成“脉络化”。在这个意义下,所谓“脉络化”即为将各种诠释经典之言论,置于绵延的“时间脉络”与广袤的“空间脉络”之中,衡定其型态及其所处之位置。


以上所说以“脉络化”为基础的“思想史研究进路”,之所以可以作为中国诠释学的研究方法,最重要原因在于多数中国经典之内容,多为对时代问题之响应,《论语》《孟子》尤多因时之论,明末王夫之(船山,1619-1692)说: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时之论也。当其时,文、武之泽已斩,天下忘周而不以为君,周亦忘天下而不自任为君,则君子虽欲自我君之而不能。若夫六王者,非篡逆之臣,则介在戎狄,无异于酋帅,杀人盈野,以求君天下而建社稷,君非君而社稷亦非社稷矣,故轻也。君与社稷轻,而天所生之人,不可以无与立命,则茍有知贵重其民者,君子不得复以君臣之义责之,而许之以为民主可也。(68)


因此之故,“脉络化”研究法不仅适用于经典之解读,而且亦适用于对经典诠释言论之分析。


这里所谓经典诠释的“脉络”,可分为两个层次的“脉络”来说。第一层次的“脉络”,指经典文本存在的大历史脉络,孟子论“尚论古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论其世”(《孟子·万章下》),必须能论其世才能尚友古人,进入古人的心魂。20世纪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对于从这个层次的“脉络”解读经典之意义,阐释得最为清楚。他说:


盖古圣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69)


以上所引陈寅恪评冯友兰(1895-1990)《中国哲学史》上册之意见书,完全符合孟子所说“论世”才能“知人”之旨。今日治中国诠释学,首先应将经典文本置于经典所从出的大历史情境与脉络之中考虑,则经典之所以作及其“有为言之”之意旨,当可豁然彰显。


第二层次的“脉络”,指经典内部的思想或观念之内在脉络。在思想史上,凡自成一家之言的思想人物,皆有其思想之内在脉络,并与诸多经典文本所见之诸多独立概念共构成为思想的网络。陈寅恪先生说:“圣言简奥,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语以参之,则为不解之谜矣。既广搜群籍,以参证圣言,其言之矛盾疑滞者,若不考订解释,莫衷一是,则圣人之言行,终不可明矣。”(70)陈寅恪这段话虽是出自为杨树达(1885-1956)所著《论语疏证》一书所写的序,称许杨树达善于“广搜群籍,以参证圣言”,但是,广搜群籍以厘订经典思想之内在脉络,正是建构中国诠释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以上这两种不同层次的“脉络化”工作,在中国诠释学研究中,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典中的价值理念,“生成”(becoming)问题永远比“存有”(being)问题更重要,所以在中国经典中,功能性概念比实体性概念重要,中国经典不仅是为“解释世界”,更为了“改变世界”。因此,中国经典诠释学的要义,大多指向“如何使世界更美好”这个问题。但是,世界的改变之关键,在于自我之改变,所以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诠释者主体性一直居于中心之地位,诠释者先于文本(71)


经由以上所说这两种“脉络化”工作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而解析异时异域的经典诠释者,在诠释或“再现”(representation)经典中的思想或概念时,常常出现我近年来所说的“脉络性转换”(contextual turn)的现象(72)。他们虽然使用与原典一样的概念如“性”“道”“教”“心”“理”“气”等,但是他们使用这些概念时,已经注入不同的思想内涵,偷龙而转凤,橘逾淮而为枳,此之谓也。


论述至此,我想进一步探索中国诠释学建构的可能程序。我认为在诸多可能程序中,最重要的程序是从传统中国经典注疏学之传、笺、注、疏,迈向现代中国经典诠释学,其关键在于从“特殊性”(particularity)中提炼“普遍性”(universality),也就是马一浮(1883-1967)先生所谓由“迹”以显“本”,并从“本”以垂“迹”之意(73)。但是,我必须强调:中国诠释学的建构,不是一种新“格义”,汤用彤先生曾解释佛教来华以后之“格义”方法说:


大凡世界各民族之思想,各自辟涂径。名辞多独有含义,往往为他族人民,所不易了解,而此族文化输入彼邦,最初均抵牾不相入。及交通稍久,了解渐深,于是恍然于二族思想,固有相同处。因乃以本国之义理,拟配外来思想。此晋初所以有格义方法之兴起也。迨文化灌输既甚久,了悟更深,于是审知外族思想,自有其源流曲折,遂了然其毕竟有异,此自道安罗什以后格义之所由废弃也。况佛法为外来宗教,当其初来,难起于信,故常引本国固有义理,以申明其并不诞妄。及释教既昌,格义自为不必要之工具矣。(74)


我在这里所说的,从中国传统经典注疏之学的“特殊性”之中,提炼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诠释学命题,并不是一种新“格义”,而是以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中国诠释学,与19世纪以降的西方诠释学,特别是实践诠释学与生命诠释学,互相切磋,才能迈向兼摄中西的新诠释学体系。诚如傅永军先生最近所说:“西方诠释学之于东亚经典诠释学是镜像,而非范本。从‘中西差异’视域回归‘古今不同’视域,是思考如何完成东亚经典诠释学创造性建构问题的基本途径”(75),只有从“中西差异”的泥淖中超拔而出,聚焦“古今不同”,才能疏通知远,心知其意,而与西方诠释学心平气和地对话。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