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家居百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贵州的家庭小餐馆见闻

送交者: sky9[♂★★★中和★★★♂] 于 2021-08-11 20:01 已读 451 次  

sky9的个人频道

+关注

   
    寒冷的冬日,到贵州青岩古镇旅游,寒风中行人寥寥无几,在西街拍老当铺时冻得瑟瑟发抖。

饥寒交迫之际,看到对面有家小餐馆,招牌上写着“花溪牛肉粉面”,也没多想,就沿着狭窄的楼梯走进去了,只想吃一碗热腾腾的粉面,温暖一下冻僵的双手。上了二楼,撩开透明的塑料门帘,看到餐桌边就是一张床,那瞬间真有些后悔进来。但吃完这餐饭后,却准备再来。




餐馆里只有一个顾客,坐在小桌前发呆,心想起码这里能避寒,既来之则安之。老板招呼我们坐窗边的双人桌,在床和窗户之间,两个椅子、一个小餐桌和仅容一人通行的过道。结实的木头椅子,小小的餐桌,干净的塑胶桌布,桌子下面还用一块绣花布围起来。坐下之后,脚下一股温暖,原来桌下有个暖炉。




暖和过来,才看窗外的景,桌子上方吊着一个宫灯,边上是老式雕花窗户,透过窗棂,可以看到西街对面的黛瓦老屋。看我在张望,隔壁座先来的那位客人说窗户可以打开,后来老板介绍,他是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是他家的熟客。如果不是冬天,在这儿吃饭,打开窗户,可品味六百多年古镇老街的韵味。




看了他家的菜单,青岩猪脚、糕粑稀饭、米豆腐、卷皮、凉面、豆腐圆子、豆腐果、卤汁烫菜、特色洋芋粑、炸洋芋、野生杨梅汤、野生刺梨汁和玫瑰冰粉等等,饭菜跟青岩古镇上其他餐馆别无二致,价格也差不多,最贵的是25元一斤的卤猪蹄,其他的都是15块钱以内。青岩古镇待了几天,在王万妈、金必轩等店吃过不少古镇特色的美食,就点了豆腐果、卤汁烫菜、花溪牛肉粉和玫瑰冰粉。




他家的豆腐果类似贵州雷家豆腐丸子,很像小时候吃的油炸豆腐泡,只不过我们吃的是方形,青岩古镇的是圆形,但外面有裹了一层面粉,油炸之后好脆。咬开松脆的皮,里面是非常松软的豆腐,尝试蘸着贵州辣椒粉,并不辣,咸味足,带着各种调料的香,满嘴的脆爽。




也许是暖和了,也许是好奇,大冬天的特意要了一碗玫瑰冰粉。贵州怎么会有这种类似广东南方的小吃?老板说以前青岩古镇附近种了很多玫瑰,街上到处都是卖玫瑰花的,古镇本地的传统小吃会添加玫瑰,就像玫瑰冰粉、玫瑰糖,黄老伯玫瑰糖就在他家西街下面不远处。




吃了饭,并不想离开暖和的小餐馆,突然听见屋外像是鹦鹉吹口哨。老板说是他们家的鹩哥,比鹦鹉会说话,能说贵州方言,每天天刚亮,它就用贵州话喊着“老板开门啰!”天黑的时候,它就叫着“老板关门啰!” 打开窗户,看到了鸟笼里的鹩哥,鹩哥见我拍它,竟然用普通话说了一句“朋友”,我对它说“你好!”鹩哥吹了一个响亮的口哨,然后还回我一句“你好!”




逗完鹩哥,对这家小餐馆更是好奇,四处看看,餐桌边一个古旧的老雕花床和几把木制椅子引起了我的兴趣。记得以前爷爷奶奶家,也有这样的木床,可惜早已经丢弃,这种古老的中式木制床已经不多了,特别是全木榫卯的床架,多半都是清朝、民国之前的古董。老板说这个是他们家祖传的老木床,应该是清朝末期的,平时他们还睡在这张床上。




木床前的两方形木板“门围子”上,左右各立着一个木雕小狮子,斑驳的红漆,还有些许残留的金色描边,栏杆下面是仙鹤等图案,虽说也有花鸟与龙凤图,但这张床更可能是“长寿床”,而非“龙凤床”。挂蚊帐木架上还有骑驴的张果老、垂钓老翁等吉星神仙木雕,床架装横楣板镂空雕花以“寿”字图案为基调,很多人并不认识这种变形“寿”字图案,小时候奶奶给我剪纸时才见过。




屋里还有几把旧木头椅子,其中两把放在床前,木质靠背的方框雕刻出像是竹节,有一定的弧度,也是木榫卯结构。靠背和四角都有图案,中间的图案像是两位寿星老人,油漆和图案跟老式木床很匹配。有一把椅子座板上的油漆已被磨光,露出木纹,坐在上面硬硬的,但是靠上去腰背却很舒适。




围着床和椅子拍了好一阵,餐馆也没了客人,老板喊我一起喝茶,围着火炉聊青岩古镇,旅行中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老板姓吴,祖辈都住在青岩古镇,在镇上做布匹和食盐生意,家族生意昌盛的时候,青岩古镇西街的大部分房屋都是他们吴氏家族的。后来房屋被没收,经过一段艰苦的日子,返还了目前的小房子给他们居住,楼下以及后面房子住的也是他家亲戚。




在那段日子里,禁止私人做生意,老吴和父亲都去了镇上的青岩副食品厂工作,当时主要是加工做副食品和酱油,老吴的妻子则在当地的织布厂工作。随着经济改革与开放,乡镇小厂纷纷倒闭,于是他们便在家里开起了餐馆。




经历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老吴也见证了青岩古镇的变迁,他印象最深的是青岩古镇十字街头的“龙头”位置的宝地,最早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住宅,这户人家没有人了后人逐渐衰落,这片地最后变成了古镇的戏台,那时候常在这里演地戏。如今,贵州的地戏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字街角的戏台也是古镇的旅游景点,但很多游客并不知道“地戏戏台”的来历。




青岩古镇名列贵州四大古镇,一直小有名气,但青岩古镇名声大噪离不开当代影视剧的助力。最早是拍《长征》,在青岩古镇慈云寺拍摄的时候,老吴和镇上不少人都去当了群众演员,一天还有十块钱的补助。2019年,陆川导演的电影《寻枪》在青岩古镇的背街拍摄,这一次古镇旅游更火了,小餐馆的生意也红红火火。




老吴说,他家小餐馆如同“好好再来”的名字,有不少回头客,他们再游青岩古镇,也会回到他们家,还带来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位食客会画画,还给他画了一幅漫画,老吴背着小外孙在做卤猪蹄,上面写着“吴老师状元蹄”。老吴将这幅漫画贴在一个老柜子的顶头,走近拍照细看,觉得挺像他的。




看到他家只三四张小桌子,我问老吴,旺季的餐馆是否经常爆满,他说楼上还有地方。上楼顶一看,感觉进了植物园的大棚,楼顶上种满了花花草草,探出头去,还能看到整条西街,植物掩映之下,一个小木头亭子,摆了张桌子,边上也有座椅,饭后喝茶聊天,可是个“大隐隐于市”的绝妙去处。




老吴家的餐馆没有精美的装修,甚至有点像大排档,饭菜未必是镇上最好的,但是这种家庭餐馆让人感觉有人情味。记得2010年2月,徒步穿越尼泊尔Poon hill小环线,大年三十入住杜里凯尔(Dhulikel)一家民宿,也是家庭餐馆。老板知道当时是中国春节,晚上给我们准备了一餐烛光年夜饭,第二天早上,还在他家阳台上摆上餐桌、刀叉,安排了“风光”早餐。虽然天寒地冻的,但在阳光下喝着咖啡,欣赏远处的安纳普尔娜雪山景色,家庭餐馆给我留下了浪漫的回忆。




也曾梦想过,在某个风景秀美的小镇上,开一家自己的家庭小馆,墙上挂满我在旅途中拍摄的照片,桌子上铺着洁白的餐布,配上雅致的餐具,严格挑选每一样食材,精心做好每一道菜。每天不求人多,不为赚钱,只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一起喝茶、聊天,说说每张照片背后的旅途故事。但最后还是没有勇气去实现这个梦想,怕自己耐不住那份坚守在原地的寂寞……


获得积分
发表
喜欢sky9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