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蒸蒸糕,吃过没?

送交者: An4dy[♂☆★★★声望勋衔15★★★☆♂] 于 2021-01-12 8:19 已读 1102 次  

An4dy的个人频道

+关注

半月前,走了趟外双楠,在一家名叫“漫得”的面馆子里,吃到了儿时放学常在学校门前吃到的冲冲糕,这里的菜单上名为蒸蒸糕



面馆子,是几位川菜大厨合力开设的,卖寻常馆子里也有的牛肉、杂酱、海味面,但做得更精更细;也有每日特供菜肴,全看当日买了啥新鲜食材。


蒸蒸糕仅在每周天中午限量供应,不知是招引还念及这口的人来怀个旧味,还是让没吃过甚至没听过这口的人尝个新鲜。


我是偶尔撞上,想来怀旧的人,点了份牛肉面,配上蒸蒸糕,一面吃,一面在这间川菜大厨开出的小面馆子里,看一角的电视上播放起自制的蒸蒸糕烹制流程。


烹制蒸蒸糕的师傅姓陆,是自称“成都独一份”,专售卖蒸蒸糕的店铺陆记蒸蒸糕的传人。但去年年末,这间位于建设路上的蒸蒸糕店,也闭门歇业了。


曾位于建设路上的陆记蒸蒸糕,图源/ly晨


要想在漫得吃上一口蒸蒸糕,得专程在每周天中午赶来,赶晚售空,还得再等上一星期。


播放的片子里讲,现在蒸蒸糕几乎失传,这种曾在成都街头风靡一时的小吃,再难看到了。



漫得售卖的蒸蒸糕不算实惠,18元一份3只3馅,相比过去几毛乃至1、2元1只的价格,贵上不少。从点单到烹制上桌,左右不过几分钟,做起来快,前期准备却要费上不少心思。


遵循传统制法,裹馅的米,要酒米(糯米)与大米成比例混合,浸泡整天,后使用对窝捣子捣碎捣细,现在多使用机器对窝,但搅拌机不行,会使出来的粉子过细,丢了口感。


反复捣、筛之后,入锅炒制。火候极为重要,小了,粉子达不到半熟状态,入口可能未断生;大了,粉子容易炒黄乃至炒出糊味,味道就错了。


粉子备好,洗沙(红豆沙)、白糖、红糖、芝麻等材料也摆上了,过去就用蚌壳作勺将粉子撮入蒸盒中,现在使合手的片、勺都可。以粉子中间包裹洗沙,后以糖馅点缀的顺序,将米粉与馅料放入蒸具,就可蒸制。




漫得店内所制作的蒸蒸糕


蒸盒是老物件,现在几乎寻不到。


这点,漫得专程做的蒸蒸糕制作片子里也讲了,老家什,现在的家户人家都难找到了。




评论里有人提到,购物网站上倒是有样子相当的模具。专程到购物网站上搜来看了看,差别不小。过去的蒸具,讲究,全木料制作,且木料要取自麻柳树或泡桐树,受热后蒸盒才不易变形或串味。


网上现售卖的蒸具,多为白果木,拖底的蒸片甚至多以不锈钢片替代,易粘底。器具上就打了折扣。


再看提供蒸气的物件——改装后的高压锅,这也是我小时见过的做法。在高压锅盖上钻孔改造,一次最多可同时蒸熟3只米糕,每只只需不到半分钟,摘下,拿到蒸盒尖端一顶一出,装盘即可。





漫得店内所制作的蒸蒸糕


漫得家出品的蒸蒸糕,一份三味,除中间夹心都为洗沙红糖,最外层铺开的,则是芝麻白糖、橘皮白糖、玫瑰白糖。


刚蒸好的蒸蒸糕香甜不腻,松泡软糯,相比发糕,因捣制不会过细,在嘴里仍有分明的颗粒感;虽是米点,滋润而不粘牙,将蒸熟的米粉部分咬下,含在嘴里,松泡的米粉慢慢化渣。



对米点爱好者而言,是极好的美味。



蒸蒸糕是否源自成都,很难讲清。


作为一种米点,蒸蒸糕活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都街头,是70、80后的集体记忆。没有固定摊位,商贩们蹬车或挑担售卖。听到敲击木梆的“梆梆”声,老成都人便晓得,卖蒸蒸糕的人来了。


最早时,花上两分钱,就能买的一只冒着腾腾热气的米糕,成为成都冬日里极好的热小食。



作为出生于四川达州的90后,我同样有这样的“共同”记忆,我们那里叫冲冲糕


念小学时,学校门前就有孃孃在放学时间,在校门外支起改装后的高压锅,依靠高压锅的蒸气,迅速加热烹熟这种米点。五毛一个,可选味道,但具体可选哪些滋味,我已记不清了。


成都或也有顶顶糕的叫法。三官堂街上,在工作日下午出摊的摊铺,挂名就是顶顶糕,用料上也有改良,最外层铺盖的不是糖馅或冬瓜糖,而是花生与葡萄干。




三官堂街上的顶顶糕,图源/萌妈爱肉肉


按照蒸蒸糕、冲冲糕、顶顶糕三种名称查阅,我们会发现它还曾出现在安徽、湖北、重庆、天津、河南……甚至它还有更多的名字:挺糕、碗儿糕、熟梨糕……


依据网络上的信息搜证,可以断定的是,作为米点中的一种,各地都衍生出类似乃至等同于蒸蒸糕的做法,有仍活跃于街头的,也有已藏进城市时间长流的。


还可断定的是,蒸蒸糕在成都别处还能吃到。


网络上虽有细致的地址甚至打卡图文可搜寻,但找寻蒸蒸糕的过程并不轻松。依据点评网上的信息,除漫得外还有四家售卖蒸蒸糕的铺子或商店,我就扑空三家。


一家是位于东南二环周边的一家串串店,门前专程开辟出一块区域,现制蒸蒸糕,到店消费可无限敞吃。等到了地方,坐下选好锅底与菜,再一问,今年冬天早就不再供应蒸蒸糕了。




串串店内免费供应的蒸蒸糕,图源/网络


“做蒸蒸糕的人都走咯!”


一家在三官堂街上一个公交站前,是个摊铺。孃孃只在工作日下午出摊,营业到四点左右就收摊回家,接孙女放学。



三官堂街上的顶顶糕,图源/萌妈爱肉肉


一顾,在周日,没出摊;二顾,在周一下午三点过,没见人影,问了周边小区的保安大叔,大叔指指小区门前,说刚刚收摊进小区,没赶上趟;不知下回三顾能否吃得上那口热乎的米糕。


一家在街巷里打转转,也是摊铺。一位年已古稀的大爷,蹬着自行车沿街售卖。车尾挎着铁皮箱子,上方以铁皮盖住,猜想一边应是原料食材,一边应是炉子蒸锅。



走街串巷卖蒸蒸糕的大爷,图源/叶池


有人在奎星楼街碰到过他,有人在青羊小区碰到过他,还有人在龙舟路碰到过他。碰上,都是偶遇,看运气;专程去找,反而没得头绪,就像我,连续两天到最近有人偶遇到大爷的龙舟路,没碰上,只能从过往的视频里解个眼瘾。


最后依据准确的地址尝到的,在锦里,小吃一条街上。



6元两只,一黄一白,除用糯米外,还用了玉米做裹料,显然有些改良。案台上,专开有一处蒸气口,下是持续沸腾的锅气,不做蒸蒸糕时,就用来为外摆的食物保温。




身处景区,有恰好的仪式感,等待蒸蒸糕出炉期间,要取一只小锣,用木槌敲打出节奏,一套流程走下来,正是蒸蒸糕熟透的时候,孃孃停下手里的动作,蒸盒尖端将蒸片顶出,两只蒸蒸糕用筷子取下,贴在粽叶上,通过橱窗口递交过来。




滋味相比记忆里的味道,差了些。


米粉大约是放置在外浸了水分,出炉的蒸蒸糕,少了松软的口感,更贴实且粘黏;玉米粉制作的蒸蒸糕,在嘴里成块成坨,经牙齿一碰,就散成粗粒粉子,全然不是那口老味道。



吃了,没吃上那口松软劲,心里欠欠的。没想到为了一口街边的老味道,要三顾三官堂。


再过些年,孃孃退休搓麻去,大爷不再蹬自行车满街巷转了,米点师傅做时兴的米点了,偶尔念起蒸蒸糕,只能在记忆里翻一翻,尝一尝了。

喜欢An4dy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