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地球上真正的“超级大军”,与我们近在咫尺

送交者: icemessenger[♂☆★★★SuperMod★★★☆♂] 于 2021-05-13 1:25 已读 338 次  

icemesseng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聊起昆虫,很多人内心还是比较恐惧的。

无可争议地来说,昆虫确实是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生物多样性“老熟人”了。在自己家周围转一圈,不难发现蚂蚁、苍蝇、飞蛾、蜜蜂、蜻蜓、蚊子、蟑螂、蝉、瓢虫、蝴蝶等各种昆虫。



北京奥利匹克公园内拍摄到的斑缘豆粉蝶(Colias erate)


其实蜘蛛、蜈蚣、蝎子、鼠妇等并不属于昆虫类哦~那怎么才能快速区分什么是昆虫呢?一个简单方法,昆虫类代表着昆虫纲下物种,身体特征为头胸腹三段,头上长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而蜘蛛蜈蚣这类都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不仅仅在我们周围,就种类、数量和生态影响而言,在这颗星球上的所有多细胞生物中,昆虫几乎没有对手。

如果只从绝对数量来看,地球上任何时期的昆虫个体数量都可以达到一百京(1的后面18个0)[1]。单列出这样一个数字,我们或许还是很难想象出真实规模,那你可以类比成,数公里长海滩上的所有沙粒数量[2]。




对,它们的数量就是如此庞大。除了数量,昆虫种类的多样性也极其丰富,若要是认真盘点起来,恐怕也会让人心智崩溃……

在过去近四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昆虫物种数量的估计从1691年提出的1万稳步增加到现今的500万左右[3];事实上,关于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一直是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



多种多样的昆虫们


直到今天,我们也才充分了解了100多万种昆虫而已[5],仍存在着太多未知等待我们探索。

即便我们对昆虫了解并不完全,但几乎没有人会质疑昆虫数量的庞大以及它们在维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在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昆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生物基础角色。再直接一些,通过查看陆地或淡水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情况,你可以清楚发现,昆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关键组成部分[6]。

举一些很常见的情况:一些鱼类会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许多两栖动物是肉食性的,特别是在它们成熟之后,昆虫是其主要食物来源之一;许多鸟类(譬如雨燕)都依赖飞行昆虫为食物来源;马来熊、穿山甲、食蚁兽等哺乳动物都以昆虫为食……



栗喉蜂虎(Merops philippinus)在捕食昆虫


当然,昆虫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别人吃掉,它们还帮助循环营养物质、为植物授粉、散播种子、维持土壤结构和肥沃、控制其他生物种群平衡等等。

以我们生活相近的例子来看:几乎所有供人类食用的水果和蔬菜都依赖昆虫授粉;蜣螂和白蚁能够有效清除牲畜粪便并维持牧场生产力;蚂蚁通过筑巢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特性,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空隙度,甚至对土壤化学性质也有一定的改良作用……



熊蜂(Bombus lucorum)


此外,昆虫在某些情况下还发挥着你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考虑到昆虫中近四分之一都是植食性昆虫(已知约40万种)[7],那么在自然条件下,昆虫是调节植物丰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开花植物。

当然还是有蛮多昆虫是属于会危害农林作物、叮咬人类、传播疾病的害虫,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其实,“害虫”这个词是更多地是从人类的角度看的,在农业出现之前,昆虫只是吃着自己食谱里的食物。后来它们发现有一些地方,突然长满自己爱吃的植物。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那么该如何更好地防治病虫害呢?除了加强虫害检测、增加作物多样性等人工手段外,大自然本身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 保护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天敌的数量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如许多鸟类甚至昆虫本身。

对没错,种类繁多的昆虫里属实“藏龙卧虎”,许多昆虫能有效控制作物害虫、入侵植物或其他人类认为有害或负面的有机体数量。例如七星瓢虫,它们可以捕食多种蚜虫、粉虱、介壳虫等害虫,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如果要细说昆虫所有的生态服务恐怕又会是“一千零一夜”系列;但很明确的是,昆虫为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只是其中四项服务(清除粪便、病虫害防治、授粉和营养供给)在美国所产生的年价值至少有570亿美元[8]。


昆虫数量和多样性面临威胁



尽管昆虫数量庞大、遍布各地,但最近的区域研究以及生物趋势监测都清晰表明,昆虫们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大危机,即丰富度、多样性和生物量的明显减少。

考虑到昆虫在维持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地位,解决它们数量的下降无疑是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重点课题。



在云南西双版纳拍摄到的裳凤蝶(Troides helena)


尽管生活在不同地区和栖息地的昆虫所代表的生态和生命史存在各种程度的差异与独特性,但科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其下降趋势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导致昆虫数量减少的因素。

影响最大的因素正是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杀虫剂以及气候变化[9],其他因素还包括病毒、物种入侵、光污染等等[10]。

当然,这些因素很多情况下都是多方面甚至相互交错的。例如曾有景观生态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导致栖息地破坏的不仅是生境转换,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如与入侵植物物种相关的同质化。



巨叉深山锹甲(Lucanus hermani)


可能这样偏概念性的“泛泛之谈”还是很难让我们切身体会,那不妨再从熟悉的日常生活来看: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傍晚,楼下院子里就能听见蛐蛐等昆虫鸣叫;胖乎乎的菜青虫、夜间飞舞的萤火虫,也常常成为小朋友们追逐的玩伴。但随着城市化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越来越少看到它们。




过去曾有研究针对北京市六环内25个公园和绿化带中的象甲(俗称“象鼻虫”)进行监测与分析,发现在距市中心30公里范围内,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象甲就减少一种以及60%的个体数量[11]。

其实,不仅是象甲,北京城市中心很多昆虫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像是常见的景观昆虫如蝴蝶、蜜蜂、蜻蜓等,还有一些天敌昆虫如螳螂、七星瓢虫、草蛉等。

结合国内外的调查研究来看,越接近城市中心,昆虫总体的数量和种类大多呈下降趋势。而这在某些程度上与城市景观隔离程度、环境污染甚至气候变化都有关联。


呵护自然,你我有份



目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早已超过了单个物种,而是上升到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关键功能消失的程度。

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来解决昆虫数量和多样性的下降,我们很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包括由于传粉昆虫数量有限而导致的食物短缺。

好的一方面是,希望是存在的,因为目前公认昆虫类的恢复弹性相对较大,那么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在几十年或更少的时间里对昆虫种群产生积极的影响。




虽然各国政府和立法行动是十分需要的,但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也可以产生直接影响。日常生活里做的每一次努力与改变,都为我们以及其他共享这颗星球的生命们搭建着更美好的明天。

比如我们可以做到:

- 践行低碳生活,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 节约珍贵的自然资源,不浪费水、电等;

- 尽可能使用环境友好及动物友好型产品,包括清洁用品、洁厕用品和化妆用品,并尽可能减少使用量(一般情况下,应比推荐使用量略少);

- 避免在河流或泉水中使用一些污染物质,如洗涤剂;

- 物尽其用,重复使用日常用品,维修已损坏的物品而不要将其随便扔掉;

- 在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

……




[1] Williams, C. B. 1964. Patterns in the Balance of Nature and Related Problems in Quantitative Biology. Academic Press, London. 324 pp.

[2] Ray, C. C. 1996. Stars and sand. New York Times, 5 March 1996.

[3] Erwin, T. L. [R]. 1993. Biodiversity at its utmost: trop- ical forest beetles. Pp. 27–68. In M. L. Reaka-Kudla, D. E. Wilson, and E. O. Wilson (eds). Biodiversity II. Under- standing and Protecting our Biological Resources. Joseph Henry Press, Washington, DC.

[4] In the same order as the caption: Bryan E. Reynolds; Gail Hamp- shire, Flickr; woodleywonderworks, Flickr; John Flannery, Flickr; Bryan E. Reynolds; Piotr Nasrecki; Gail Hampshire, Flickr; Piotr Nasrecki; Scott Hoffman Black; ivkuzmin/iStock; Boehringer Friedrich/Wikimedia, Creative Commons; Alex Wild; Bryan E. Reynolds; Aleksey Gnilenkov, Flickr, Creative Commons 2.0 License; Sarina Jepsen; Piotr Nasrecki; Candace Fallon; Sarah Foltz Jordan; Guy Bruyea; Judy Gallagher, Flickr, Attribution 2.0 Generic (CC BY 2.0). For discussion, comments, and assistance with the manuscript, we thank Sarina Jepsen, Candace Fallon, Matthew Shepherd, Jenni Denekas, Rachel Winfree, Mace Vaughan, Aimee Code, and Eric Mader, as well as editor Mark Schwartz and two anonymous reviewers.

[5] Hammond, P. 1992. Species inventory. Pp. 17–39. In B. Groombridge (ed). Global Biodiversity. Status of the Earth’s Living Resources. A Report Compiled by the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 Chapman and Hall, London.

[6] Shurin, J. B., D. S. Gruner, and H. Hillebrand. 2005. All wet or dried up? Real differences betwee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food web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3: 1–9.

[7] New, T. R. 1988. Associations between Insects and Plants. New South Wales University Press, Kensington, NSW. 113 pp.

[8] Losey, J. E. and M. Vaughan. 2006. The economic value of ecological services provided by insects. BioScience 56: 311–323.

[9] Sánchez-Bayo, F., & Wyckhuys, K. A. G. (2019). Worldwide decline of the entomofauna: A review of its drivers. Biological Conserva- tion, 232, 8–27.

[10] van Langevelde, F., Braamburg-Annegarn, M., Huigens, M. E., Groendijk, R., Poitevin, O., van Deijk, J. R., et al. (2018). Declines in moth populations stress the need for conserving dark night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4, 925–932.

[11] 《科技日报》昆虫缘何离我们渐飞渐远 (2010)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