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五津」究竟在何处?

送交者: 你好毒[♀☆★★★ヾ毒来毒往ヾ★★★☆♀] 于 2021-05-05 19:34 已读 1309 次  

你好毒的个人频道

+关注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五津”一词为蜀中地名,在现行几种主要工具书及流行颇广的唐诗选本中,对此有两种解释:

其一认为,“五津”是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大渡口。罗竹凤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朱东润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和金启华主编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均采用此观点。

其二认为,“五津”是四川岷江上灌县至犍为一段的五大渡口。商务印书馆编纂的《辞源》、台湾中华文化研究所印行的《中文大辞典》《唐诗鉴赏辞典》等均采用此观点。这两种观点或把“五津”放在长江之岸,或把“五津”置于岷江之滨,虽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

五津”一词最早见于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万)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头津、五曰江南津。入犍为,有汉安桥、玉津、东沮,津亦七。”那么“五津”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笔者认为,古代蜀中的“五津”确切位置是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至彭山县一段的岷江沿岸。

我们先来寻找“自湔堰下至犍为”这一地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记曰:“汶(江)出徼外岷山……又有湔水入焉……江水(按:指汶江、湔水等渚水的合流)又历都安县(旧址在今四川省灌县东二十里),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渭之湔堋……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

汶江即是岷江的别称,湔水是古蜀中的一条河流。据《说文解字》《汉书·地理志·蜀郡·颜注》等资料考证,湔水发源于成都西北岷山山系的绵(今四川省汶川县)的玉垒山,流向东南,在灌口(今四川灌县)与岷江汇流,后又在江阳(今四川省泸州)与沱江汇流,注入长江。《水经注》所记湔堰的位置即是今灌县境内的岷江与湔水汇流之处。

《文选·左思〈蜀都赋〉》李善注云:“金堤在岷山都安县西,堤有左右口,当成都西也。”左思《蜀都赋》所云:“西逾金堤”之“金堤”及李善所指就是郦道元所说的都安大堰,即湔堰。清《嘉庆一统志·三八四·四川·成都府·堤堰》确切记载:“都安堰,在灌县西二十五里,亦曰湔堰,亦曰犍尾堰。”从这些资料看,湔堰是秦时李冰在湔水与岷江的合流上所修筑的堤坝,确址在成都西面的灌县之西。

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六十七·四川二》记载:“湔堰在县(按:指古青城县,旧址在今四川灌县东南)西,即离堆口也,亦曰都安堰,又谓之金堤……今为之犍尾堰。”这里又说湔堰的地点在离堆口,“离堆,在灌县西南,或曰灌口山也。”(《嘉庆一统志卷384,〈四川·成都府〉》)

《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都记载:“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离堆秦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之处。湔堰是以水名堰,都安堰是以县名堰,此堰也在岷江之上,岷江又称都江,因而都安堰在宋元以后称都江堰。如《元史·河渠志》记载:“江水(按:指岷江)出蜀西南徼外,东至于岷山,而禹导之,秦昭王时太守李冰凿离堆,分其江以灌川蜀,民用以饶,历千数百年,所以冲薄荡啮,又为民患,有司以故事,岁治堤防……至元元年(1264)十有一月朔日,肇事于都江堰,即禹凿之处,分水之源也……(李)冰凿以避沫水之害,中为都江堰。”这段史料记载同样证明元代修治的堤堰,即《史记》《汉书》所指的蜀守李冰在离堆开凿修筑的都江堰,旧称都安堰、湔堰、金堤,其位置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北的岷江之中。

犍为,古县或郡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二·四川七》记:“犍为县,汉南安县地,后周置武阳县,隋初(按:升皇583)改(为犍为)名属戎州,唐初因之。上元(按:唐高宗年号674—676)初,改属嘉州,宋元因之。”这里所说的汉南安县及后周武阳县旧址即今四川省犍为县所在之地。

又据《汉书·地理志》《嘉庆一统志·叙州府》等考,犍为郡,西汉武帝建元六年(135)设,初治所在州(今贵州遵义西),统县十二,后移治道(今四川宜宾),又移治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非犍为县之武阳)。房玄龄等著《晋书·地理志》记曰:“犍为郡,属益州,统县五。”又《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犍为郡……后遂徙武阳,至晋属县五……郡去成都百五十里。”从这些材料分析:晋代,犍为郡治所在成都以南不远的武阳,旧址在今四川彭山县东。所以常璩所说的“五津”地段“自湔堰下至犍为“之”犍为“即指晋犍为郡治所武阳,即今彭山县东的旧址。

综上可知《华阳国志·蜀志》所云:“自湔堰下至犍为”的确切地段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至彭山县一带的岷江沿岸。由此可见,“五津”确实是这一地段岷江的五大渡口,而不是在长江沿岸。那么,为什么第一种解释认为“五津”是“长江”沿岸的渡口呢?这还错在对“大江”一词的理解上。

首先,《华阳国志·蜀志》所言:“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的“大江”本指岷江,而不是指长江。其前文曰:“蜀郡州治属县五……东接广汉,北接汶山,西接汉嘉犍为。州治大城,郡治少城,西南两江有七桥……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这段记载中所称的“大城”“少城”都是指成都。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曰:“晋益州刺史治大城,蜀太守治少城,皆在成都,犹云大城、小城耳。”少城即小城,其相对成都大城而言,在成都城西。而此处的“两江”,则是指岷江与郫江(湔水与绵水的合流称郫江),“李冰造七桥”是指李冰治水时在成都西至灌县一带所修建的桥梁。所以,常璩所言的“大江”显然是指流经成都西面的岷江。

其次,岷江,古时也称“大江”。虽古籍中的“大江”多指长江,但不一定都指长江,也泛指包括长江在内的较大的河流,而岷江则是蜀中有名的大川。岷江,也称渎水、汶江、都江、外水等,它发源于岷山北部的羊膊岭,向南流经松潘,至灌县分为内、外两江,至彭山两江重汇,在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在宜宾并入长江。岷江沿途与大小十几条河流汇分,在不同的地段有不同的称谓。《嘉庆一统志》就多次称岷江为“大江”。如卷三八四《四川·成都府一》记载:“大江,源出岷山北,自茂州汶川县流入,东南又灌县西,又东南经温江县西、崇州东,又东南经新津县东。又东南入眉州彭山县界,亦称岷江。”大江也称岷江,言之甚明。

《史记·河渠书》司马贞《索隐》引唐李泰《括地志》云:“大江亦名汶江,一名管桥水,一名清江,亦名水江。”其所言“汶江”即为岷江的别称,而管桥水、清江、水江等也是岷江“在其州郡城邑间者,往往随地立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6《四川·成都府》)岷江因流程较长,古人多称之为“大江”。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五代十国·剑南道》查证,岷江在源头至茂州汶山(今四川茂汶县)、灌县至郫县、成都至彭山、青神至犍为这几段都有“大江”之称。

经过上述考证,古代蜀中的“五津”确切位置是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至彭山县一段的岷江沿岸。

成都地铁10号线五津站(网络图片)

篇首所列“五津”的两种解释,其第二种观点虽确指“五津”在岷江之上,但错把晋时犍为郡认作隋唐以后的犍为县,混淆了郡治与县治,把郡治之武阳(今彭山县东)错认为是后周的武阳县(今犍为县),导致“五津”地段从彭山延至犍为。

其第一种观点的“长江”与“自湔堰下至犍为一段”自相矛盾,其原因就在于对地理位置的考证及对“大江”一词的理解上均有所失。

===========================================================================

?蒙特利尔大区刷卡机服务优惠促销!?请点击下面链接了解详细内容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bbsid=2077&tid=1486055

坛主:东海独钓叟于2021_05_05 21:41:31编辑

喜欢你好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