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成都网红街鼻祖华兴街,背后的百年故事

送交者: 你好毒[♀☆★★★ヾ毒来毒往ヾ★★★☆♀] 于 2020-11-30 9:49 已读 1258 次  

你好毒的个人频道

+关注
成都近年来规划建设“八街九坊十景”,挖掘老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引领新成都的时尚生活方式,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华兴街区”。 

华兴街区涵盖了华兴上街、华兴正街、华兴东街、暑袜北一街、永兴巷、梓潼桥正街、梓潼桥西街、纯阳观街、悦来巷、商业场街等十条街巷,统称“华兴街特色街区”,总面积达142.64亩。 

这是一片承载老成都人深厚情感的街区,这里荟萃了成都人喝茶听戏的生活场景,这里传承着成都人赏味寻乐的生活本色,这里演绎着时尚成都繁荣兴隆的百年变奏曲。

有一种乡愁叫华兴街,这里蕴藏着从近代到现代成都人生活变与不变的悠长记忆。

图 | 华兴街的老照片

1

市中心的“川戏窝子”

“时来风雨不稍停,且喜今朝得初晴。听两两黄莺相叫应,早被它唤起春情!” 

只听那锣鼓人声、犯腔转调,一出川剧《红梅阁》低回宛转、娓娓道来,台上是缓歌高唱、一波三折,台下是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只有添茶倒水的伙计,偶尔在茶座之间游走,满场唯闻香茗氤氲与曲韵悠扬。 

◎悦来茶馆

这不是什么年代戏的场景,而是华兴正街54号的悦来茶馆常年可见的景象。

“悦来”,近者悦,远者来,自清末以来,悦来茶馆就是远近戏迷和茶客云集之地。

悦来茶馆初名悦来茶园,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图 | 戏院的演员正在演出

悦来茶园被戏迷誉为“川戏窝子”,是成都人泡茶馆、赏川剧、品川茶、摆龙门阵的胜地。

早在1909年(宣统元年),悦来茶园“咿咿呀呀”地唱响第一个声腔之后,川剧才算是在历史舞台上正式粉墨登场。

川剧是“湖广填四川”之后移民杂烩、融合之后演变出的戏种,而在早期,其失之于低俗、散乱,戏班子良莠不齐,戏文泥沙俱下,难登大雅之堂,只能“流落街头”,作为一种坊间市井的俚俗小调传唱。

川剧发展任重道远,当此之时,时任四川劝业道总办周善培对川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图|1913年的戏曲广告单上列出的热门川剧剧目

他联合商务总会樊起鸿,将华兴街老郎庙改建为悦来茶园,招引各大戏班轮流演唱,并且设立戏曲改良公会,请学士名流改编、创作川剧剧本。

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要数悦来茶园的“驻场剧团”三庆会演唱的《情探》,这部剧本是由周善培的老师、御史赵熙亲自改编的。

此后,三庆会名声大振,戏班子越来越壮大,从杨素兰的《大劈棺》、蒋润堂的《飞龙寺》,到李翠香的《三巧挂画》、游泽芳的《痴儿配》,名家迭出,名戏不断,悦来茶园成为成都川剧真正的发祥地和“戏窝子”。

悦来茶馆成为五湖四海的人们“朝圣”川剧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图 | 演员演出

尽管悦来茶馆背后就是四川省川剧院,旁边就是现代化的锦江剧场,但人们往往更愿意走进悦来茶馆,泡上一壶茶,跷着二郎腿,欣赏最接地气的川剧,重温那些最美好的关于传统的记忆,感受老成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浓浓的乡愁。

图 | 悦来茶馆

2

成都最早的“网红”美食地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盘飧市腌卤,四十年代的颐之时餐厅,八十年代后的铜锅煎蛋面、雨田烧菜馆、刘氏冷啖杯、王梅串串香、白家肥肠粉…… 

华兴街物美价廉的美食,曾经是成都最早的“网红”。

早在民国年间,华兴街东就是各大报社的社址所在地,比如什么《十二新闻》《光明报》《剧觉日报》《天府日报》《小晚报》……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当时成都的新闻界繁荣非常,《小晚报》就是由几位报业老记者合办的,他们的初心是“虽不能为民喉舌,也可替市民说几句公道话”,因而他们办报畅所欲言,不受约束,尽力抨击当政的四川军阀统治。

《小晚报》其中有一名老记者叫作濮冠云的,原供职于《华西日报》,他有一副楹联流传至今:“虽非调和鼎鼐事,却是当炉文雅人”。这说的是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李劼人开的菜馆。

当时,李劼人不满军阀统治,辞去成都大学的教授职务,开了一家名叫“小雅”的菜馆,在成都文化界轰动一时。

濮冠云为之撰联,虽然是表示一种支持,但李劼人也的确是善于做菜的,作家沙汀评价李劼人做饭“从选料、持刀、调味以及下锅用铲的分寸火候,均操练甚熟”。

蜀中作家,往往都是能吃会吃善吃的,从那副对联,就可见濮冠云对于“吃”之一事上精深的体会。

当时在华兴街,像濮冠云这样的文人就常常在办公之余寻访美味,因这些报纸名记时时捧场,像盘飧市、颐之时,也就自然而然声名鹊起了,华兴街也就成了成都最早的美食街。 

◎盘飧市

像盘飧市、颐之时这样的餐馆,因伫立于文化聚集的华兴街,其店名也可谓妙手天成。

盘飧市出自杜甫诗“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颐之时则出自《周易》“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或许这也是两家餐馆获得文人青睐的原因。 

盘飧市最出名的是卤菜,它的卤肉肥瘦相连,汁浓味厚,以干荷叶包裹,嚼之回味无穷。

图 | 盘飧市卤菜

它家的一大特色是锅盔夹卤肉,饱满的卤肉加酥脆的白饼,再浇上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卤汁,真是口齿噙香,余韵悠长。

时人写竹枝词赞叹道:“张帜华兴近老郎,名出少陵卤菜香。荷叶一包兼肥瘦,锅盔夹食趁未凉。”

直到今天,盘飧市仍然立于原址,传承近百年,依旧门庭若市,广受追捧。 

华兴街的口碑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

图 | 华兴煎蛋面

比如华兴煎蛋面浓郁清香的番茄汤底,让人忍不住吃完面连汤汁都要啜饮干净;自力面馆的海味面,玉兰片、香菇片、肉片……浇头丰富,清淡宜人,是几十年都不变的老味道;雨田饭店的三绝“藕汤、烧菜、萝卜泡菜”,特别是那一块钱的萝卜泡菜,甚至还有人专门打车来吃,吃完了打包带走。 

不同于别的“网红”昙花一现,华兴街的美食往往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绵长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年轻新潮的餐馆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一个兼具浓厚底色和全新味道的华兴街正在冉冉升起。 

03
民俗最“热辣”的成都老街

进入腊月,成都城里已经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还记得去年春节,华兴街道的华兴之光文化广场上十分热闹,首届华灯兴耀灯文化艺术节在这里举行,空竹、花棍表演、腰鼓队、舞龙……闹热的巡街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 

鼓乐、车灯、歌曲串烧、川剧表演、杂技舞蹈……或优美婉转, 或喜气洋洋,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而在演出舞台另一旁,则是非遗展示区,糖画、面人、竹编、剪纸、春联、投壶、滚铁环等,还有灯谜竞猜、灯画绘制、手工灯制作,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传统春节“闹花灯”现场,感受璀璨光华的华兴街民俗文化。 

《锦城竹枝词》中描绘成都灯会“上元灯会搭灯棚,走马鳌灯数丈擎。火树银花璀璨处,呼朋打谜胜登瀛”。

成都元宵灯会素来兴盛非常,到了民国年间,华兴街、商业场一带是最热闹的灯会地点,狮、龙、竹马、采莲船……花灯种类丰富,造型精美,家家户户结棚张灯,光明如昼。 

华兴街灯火繁华,与当时华兴街商贸聚集的繁荣社会经济是分不开的。

◎劝业场

上文提到的周善培,不仅一举振兴了川剧,还将华兴街打造成为超越东大街、北大街、盐市口,真正“繁华兴盛”之地。

周善培早年留学海外,思想新锐,而且行动力极强。他出任劝业道总办后,就在华兴街创设了“劝业场”,后改名“商业场”。

图|成都劝业场开业时的热闹场景

劝业场约有三百多米长,入驻商家汇聚南北、兼陈土洋、结合中西,一时之间,北京药丸、广东糖食、福建烟丝、台湾番席、巴黎香水、英国自行车、西洋金丝眼镜……荟萃蕃集,不仅大开川人眼界,更丰富了百姓生活,繁荣了地方经济,蔚为大观。 

劝业场在当时还开创了一些全新行当,时任商务总会会长樊起鸿就曾说,劝业场要一炮打响,就必须“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樊起鸿筹股集资,创立“悦来公司”,建立“劝业场发灯部”,号召在劝业场内安装电灯,这是四川第一家公用电力企业。

这一招,不仅使劝业场变得辉煌明亮,时尚新潮,而且因为看“洋灯”的人聚集,也大大增加了劝业场的人气。

当时在成都读书的郭沫若,也曾“围观” 过这等盛况,并写诗道:“楼前梭线路难通,龙马高车走不穷。铁笛一声飞过也,大家争看电灯红!” 

图|清末劝业场人头攒动

如此一来,华兴街既坐落着成都最悠闲自在的茶馆和“戏窝”,又聚集着成都最受追捧的餐馆食肆,再加上栋宇堂皇,商肆罗列,百货纷呈,立刻跃升为民国时期成都最热闹的街区。 

百年回望,曾经五光十色、辉煌灿烂的劝业场几经磨难,到今天虽已不复当初盛景,但华兴街给近现代成都人留下的美好记忆却历久弥新,华兴街最本真的精神——悠闲生活的烟火味道,始终深入人心,萦绕不绝。

闲来再到华兴街面上逛一逛,你看那街道上觅食的老饕,赏味寻乐,不改初心;你听那茶馆里川剧的高腔,仍旧响遏行云呢。
喜欢你好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