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汉阳防务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从优秀到“鸡肋”的美海军携核舰载机——A-5“民团团员”攻击机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1-05-12 0:14 已读 362 次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A-5“民团团员”攻击机可能是有史以来在航空母舰上起降质量最大、飞行速度最快的舰载机了,接近35吨的自重和超过马赫数2的飞行速度在当时来说是一个让人“嗔目”的性能指标。不过它也是美国舰载机家族中存在“争议”最多的一款飞机,虽然最初的研制目的是为了搭载战术核弹,但在实际运用当中这架飞机从未真正执行过核弹巡航任务,反倒是被改装成为侦察机后出场率更高一些。而且1650万美元的造价(以当时汇率计算)、极为脆弱的航电设备、让人“抓狂”的投弹设计使它最终成为了航空母舰上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美国海军装备的A-5“民团团员”核攻击机



核弹上航母计划

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率先掌握并在战争中运用核武器的国家,从40年代末期就开始实施了以空军重型轰炸机B-36(此时计划研制)为主要投送手段的核威慑战略。因为在60年代之前,包括洲际导弹、可以携带核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还未出现,体积硕大的核武器只能使用空中运载投送的方式来完成。而在1947年才正式组建的空军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在美国三军中“趾高气昂”,对陆军和海军更是指指点点,曾经在二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军在这种处境之下既尴尬又气愤。尴尬在于自身没有像样的装备来接手核弹,气愤的是空军的嘲笑和被剥夺的大量军费。


美国空军装备的专为核轰炸使用的B-36“和平使者”重型轰炸机


为了有力的回击空军并争取更多的军费,海军也在想尽办法的将核弹配备到现役舰艇上。不过普通的军舰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只有航母舰载机才有可能成为核弹的运载工具。但重量将近5吨的核弹可不是一般的飞机就能携带的,虽然在此之前海军曾计划研制超级航母合众国号来起降重型轰炸机,不过由于空军的反对加上“海军上将”事件的影响,该计划最后无疾而终。


海军最初设想的合众国号“超级航母”计划



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海军仍然不死心,因为在美国核战略中如果能分得“一杯羹”的话,那么未来的海军军费将会大大的提高,在杜鲁门大幅度压缩国防预算的背景之下抢占“核”先机势在必行。超级航母计划行不通,海军就将目光放在了战术核弹上。到了50年代中期,随着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的进步,战术核弹已开始在各军种之间部署,而舰载机携带核弹这一计划再次被提上海军的日程。


攻击机研制计划

在合众国号航母研制之初,美国海军曾经先后测试了AJ-1“萨维奇”混合动力飞机和A-3“天空斗士”攻击机来作为携带核弹的空中平台,不过这两型飞机都属于亚音速飞机,携带如此重要的武器,被击落可不是一件容易收场的事。而且面对苏联的超音速战斗机,这两型飞机虽然在载重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速度方面已无法胜任核武器投送的重任了。故海军方面希望能够获得一款可以携带核弹的超音速舰载机。


AJ-1“萨维奇”混合动力飞机



A-3“天空斗士”攻击机



也就是在此时北美航空公司敏锐的观察到了海军在舰载机方面的需求。虽然已有在研的超音速舰载机F-8,但在超音速核轰炸机方面却没有合适的机型,而海军却不断的测试舰载机携带核弹的试验,这就是商机啊!因此在1953年北美航空在未获得海军明确指令的情况下就开始自筹资金研制超音速核轰炸机,所谓未雨绸缪,应该也就是如此了。


美国海军的超音速舰载机F-8“十字军战士”



北美航空公司在核轰炸机基本研制完成后将方案交于海军航空局参考,并发动公关攻势,成功的拿下了海军的订单。1956年,海军与北美航空签订了两架原型机的合同。1958年,首架飞机下线,并试飞成功。


北美通用攻击武器

最初这款飞机被命名为“北美通用攻击武器”,后改为NA-233。该机是一款双引擎飞机,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马赫数2,配备有先进的航电设备,装备有独特的“线性弹仓”。这种投弹弹仓也是这款飞机的标志性设计,理论上飞机在高速飞行中,核弹从机尾位于两个引擎中间的弹仓中“排”出,这样可以让飞机有更高的速度逃离核爆区域。


A-5“民团团员”攻击机



A-5“民团团员”攻击机

1956年,海军正式将这款飞机命名为YA3J-1“民团团员”,1959年试飞结束后该型飞机获得了55架的生产合同,首架飞机于1961年6月正式服役,并装备到多艘航空母舰之上。在服役期初期这款飞机曾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并被认为是那个年代最为先进的舰载机之一。在1960年12月该机曾携带1吨的载荷爬升到了2.7万米的高度,打破了当时战斗机的飞行高度纪录。1963年该机再次更名为A-5“民团团员”,被归属到攻击机行列。


A-5攻击机



设计布局

A-5“民团团员”攻击机机身修长,线条流畅,主要机体结构全部采用钛合金制造。机翼采用悬臂式上单三角翼设计,有37.5°的后掠角,每侧机翼上配备有三个扰流器,可以向上折叠,配备有全动式水平尾翼和大型垂尾(可折叠)。可调截面的楔形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双人串列式驾驶舱内乘坐两名机组成员,前部驾驶员视野良好,后部领航员因工作需要相对视野不足,但均配备有HS-1弹射座椅。


A-5“民团团员”三视图



A-5攻击机驾驶舱



动力配置

A-5攻击机采用了两台通用电气的J79-GE-8涡喷式发动机,推力48.5千牛,在开加力时最大推力可达到75.6千牛。它有两个独立的燃油供应系统,可为发动机和加力燃烧室分别提供燃油,在机翼和机身内部共设置三个油箱,线性弹仓在不配备核弹时可填装油箱使用,其最大载油量为1415升。该机最高时速可达2124千米/时,最大作战半径2075千米。


航空母舰上的A-5攻击机



航电系统

A-5最为强大的除了外形上超前的设计以外,航电系统在当时来说也是少有的先进,很多配置都是首次被应用,包括用于飞弹导航的AN/ASB-12机载计算机、惯性导航雷达和电视成像系统、机载光学显示器(HUD)、集成自动驾驶系统、单脉冲雷达等等。除此之外该机还是美军首批使用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之一。


A-5C的驾驶舱



武器配备

为“核武”而生的A-5攻击机其主要武器是位于线性弹仓内的核弹。可搭载的型号包括Mk27型、Mark43型核弹,另外在机翼下还可携带普通的高爆炸弹。线性弹仓的投弹方式采用的是自由落体投送,在后期的改进型号中为了更好的观察到核弹的飞行姿态,设计人员特意在机身下方安装了摄像机,用以对投弹全过程进行监控。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因为线性弹仓的稳定性非常差,核弹出仓使用的是爆炸推进方式,在很多时候驾驶员已经启动投弹程序了,但是核弹却没有被“排”出来。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没有下达投弹指令时核弹却自己在惯性的作用下“溜达”出去了,因此加装监控设备完全是为了确保核弹能在正确的时刻做它该做的事情,一旦发生故障驾驶员需要及时处理,而不是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继续开飞机。


Mk27型核弹



A-5的线性弹仓设计



不“讨喜”的A-5

尽管这款战机性能优秀,航电设备先进,但在航母上对于驾驶员和地勤人员来说它却并不“讨喜”。庞大的机身在起飞和着舰时都很困难,起飞时由于自重太大需要有弹射器的助力并全开加力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起飞,震耳欲聋的引擎声让很多船员都很反感。着舰时巨大的冲击力时常让起落架断裂,着舰事故在这款飞机上经常发生。


准备起飞的A-5攻击机



同时过于先进的航电设备也让维护人员“抓狂”,在最初型号的A-5攻击机上机载计算机的平均故障时间为15分钟,维护人员需要时刻不停在维修,直到后期改进型才将其延长至200小时左右。


相较于这些缺点来说,这款飞机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线性弹仓,故障率极高,而且非常的不稳定,即使成功投弹的话准确度也很难保证。这种投弹方式虽然在理论上看起来比较前卫,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一无是处。


A-5攻击机的尾部特写



变身战场侦察机

随着海军战略的转变,装备有“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核动力潜艇开始成为海军核战略的“杀手锏”。而被寄予厚望A-5攻击机,由于上述的弊病和高昂的造价,加之它也从未真正执行过核弹巡航的任务,到了越南战争爆发时,海军装备的A-5A和A-5B全部被改装为高速侦察机来使用,型号为A-5C。因为其在飞行速度上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表现中规中矩。不过海军在使用“民团团员”时非常小心,作为一款“高精尖”战机,如果被俘那损失就大了。所以A-5C大多数情况之下都是在非危险空域内执行战术侦察任务,但即使这样参战的60架A-5C中仍有18架被击落,成为海军损失率最大的一款机型。


航空母舰上的A-5攻击机



战争结束后,这款飞机也到了说再见的时候,核弹任务执行不了,侦察飞机的成本又过于高昂,没有位置的A-5在1979年退役。


A-5“民团团员”攻击机作为一款核轰炸机虽然并不成功,但是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为后续机型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如F-111、F-14战机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A-5的设计。无奈海军战略改变,不再需要类似的飞机,失去任务的A-5也只能“遗憾退场”了。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